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97例cABG术后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CABG术后按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否有移植血管狭窄,将197例患者分为两组,狭窄组(n=87),非狭窄组(n=110)。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的87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植血管狭窄,累及吻合口321处,其中远端吻合口305处,近端吻合口16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远端吻合口吻合于右冠状动脉系统、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应用大隐静脉桥和非体外循环CABG等因素与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OR=3.654)、血脂异常(OR=2.625)、靶血管狭窄〈70%(OR=1.763)、靶血管管径〈1.5mm(OR=1.337)、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OR=1.694)和大隐静脉桥(OR=1.652)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血脂异常、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和大隐静脉桥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患者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期刊网,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2月。收集所有关于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CEA术后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收集患者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最终纳入4篇RCT,共514例患者,其中安慰剂组256例,干预组258例。所有结局指标各项研究结果无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CEA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明显降低CEA术后脑卒中风险(RR=0.30,95%CI 0.11~0.83,P=0.02)。两组术后30d(RR=0.23,95%CI 0.04~1.32,P=0.1)及1年全因死亡率(RR=0.49,95%CI 0.24~1.02,P=0.06)、大出血发生率(RR=1.40,95%CI 0.54~3.59,P=0.49)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RR=1.02,95%CI0.15~6.96,P=0.98)及TIA发生率(RR=1.08,95%CI 0.47~2.49,P=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持续服用阿司匹林不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风险,但可明显降低术后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采用不接触技术与传统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血管通畅度的差异。方法检索1997年1月至2017年11月发表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有关不接触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的相关文献。采用Jadad评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均为5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死亡(1个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11,4.11),P=0.67]。两组术后腿部愈合不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6,95%CI(0.23,9.16),P=0.68]。两组短期心源性死亡(12~1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0,1.03),P=0.06],长期心源性死亡(6~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6,95%CI(0.16,0.79),P=0.01]。不接触技术组短期(12~18个月)随访通畅率较传统技术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64,95%CI(1.81,3.85),P0.01]。不接触技术组长期(6~8年)通畅率较传统技术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08,95%CI(1.58,5.99),P0.01]。结论在CABG中,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较传统技术相比可以提高长期存活率,可以提高患者冠状动脉桥血管的短期、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对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62例患者[74条患肢,病变平均长度为(18.2±11.3)cm]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患者术后6个月、1年病变通畅率及避免再干预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变血管均被成功开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从术前的0.36±0.33提高到术后的0.86±0.15(P0.001)。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与手术相关的死亡。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87.1%,术后1年的通畅率为77.1%。术后6个月避免靶病变血管重建(TLR)率为91.9%,术后1年避免TLR率为88.4%。Cox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累及腘动脉(HR=3.2,95%CI=1.04~10.61,P=0.043)和重度钙化(HR=3.7,95%CI=1.25~11.05,P=0.018)是术后1年通畅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病变的中期通畅率及避免再干预率较好,病变累及腘动脉及重度钙化是术后1年通畅率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旁路血管造影特点,分析相关因素对旁路血管通畅率的影响,并探讨提高旁路血管通畅率的方法。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间CABG术后平均间隔(46.4±39.1)个月,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病人149例,男120例;平均年龄(61.0±10.1)岁。共444支旁路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LIMA)131支,大隐静脉(SV)295支,左桡动脉(RA)15支,右乳内动脉(RIMA)3支。旁路血管造影完全闭塞或狭窄≥75%视为旁路血管病变。结果本组65.1%(97/149例)病人有旁路血管病变。31.1%(138/444支)旁路血管发生病变。LIMA闭塞5.3%(7/131支),狭窄(≥75%)6.9%(9/131支);SV旁路血管闭塞31.9%(94/295支),狭窄7.5%(22/295支);RA旁路血管闭塞33.3%(5/15支);RIMA旁路血管闭塞33.3%(1/3支)。LIMA旁路血管的通畅率明显优于SV。不同靶血管的SV旁路血管通畅率有明显差别。吻合口以远冠状动脉口径(runoff)≥2.0 mm的旁路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2.0mm者,尤其是SV旁路血管。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LIMA-前降支的通畅率影响明显,而对主动脉-SV-后降支通畅率影响不明显。序贯吻合及非体外循环CABG对旁路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影响。结论CABG术后旁路血管病变比较常见,是造成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不同旁路血管、不同靶血管、runoff大小、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影响旁路血管通畅率。手术技术不当是术后早期旁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早期足量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是提高旁路血管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上肢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术后初级通畅时间及短期通畅率的可能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广州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肾内科建立上肢AVG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影响AVG术后初期通畅时间及术后1年初级通畅率的可能因素。结果 共纳入163例符合筛选要求的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VG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3.9%、90.2%、81.6%。以肱动脉及贵要静脉为吻合血管建立AVG与以肱动脉及肘正中静脉为吻合血管建立AVG相比,其发生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Log-rank检验χ2=8.302,P=0.004);有同侧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闭塞史的患者发生AVG功能障碍的风险高于无AVF闭塞史的患者(Log-rank检验χ2=6.387,P=0.011);维持性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发生AVG功能障碍的风险低于未服用抗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共70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血管通畅率,用lon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模型进行症状复发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68例(69条患肢)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半年、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71%、39%及31%。2例行踝以上截肢术,保肢率为97.1%。随访中死亡6例。术后22例症状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药物、功能锻炼对症状复发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药物是影响术后缺血症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是否长期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是影响术后缺血症状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腔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良好的随访及依从性对症状复发可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出血的常见部位.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行CABG术2765例,发生二次开胸止血67例(占2.4%),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总结常见的出血部位.结果 应用乳内动脉、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合并有高血压、CABG+其他手术、年龄>70岁等,是引起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危险因素(P<0.05).与是否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LABP的应用、合并糖尿病、旁路移植的支数无相关性(P>0.05).48例出血部位明确,依次是:乳内动脉及其创面、静脉旁路血管、胸骨、升主动脉插管口、胸腺窝、膈肌切口、钢丝孔.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尽可能避免相关危险因素、术中止血操作仔细,可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股胴动脉病变TASCⅡ分级、流出道评分、影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外科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对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股胭动脉段介入或手术治疗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ASCⅡ分级标准对股胴动脉段病变分级;使用流出道评分标准对胫腓动脉进行膝下流出道评分.随访患者术后疗效,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一期通畅率,用COX回归分析病变TASCⅡ分级、流出道评分、各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术后一期通畅率相关性.结果 本组142例(197条患肢).其中外科手术治疗50例(58条患肢);介入治疗99例(139条患肢).随访患者141例(196条患肢),随访率90.8%.术后随访时间1~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经COX回归分析,术前股浅动脉病变TASCⅡ分级(RR=1.471,P=0.012)、流出道评分(RR=1.190,P=0.004)、2型糖尿病(RR=2.320,P=0.019)为影响外科治疗股浅动脉病变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因素. 结论术前TASCⅡ分级级别较高、流出道评分分值较高及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股浅动脉病变术后一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