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EUS引导下125I粒子腹腔神经节照射对大血管及周围脏器的影响.方法 14只家猪随机分成4组:A组,空粒子种植对照;B组及C组分别选择放射活度为0.4 mCi(1.48 X 107Bq)和0.8 mCi(2.96×107Bq)的125I粒子种植;D组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节阻滞术.A、B、C3组术后摄腹部平片和CT增强扫描以及血管三维重建辅助判断种植的准确性,D组单侧注射无水乙醇5 ml,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以及CIM4+/CD8+值.观察期结束后处死,解剖观察粒子在位情况,取粒子周围组织、脏器送病理检测.结果 A组1只与C组中1只种植失败(16.7%),隔日再行补种均成功,其余粒子均一次性植入,定位良好,除C组中1只术后7 d 出现白细胞升高,解剖发现局部小脓肿形成外,其余家猪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以及CD4+CD8+值穿刺前后均无差异.病理检测显示周围脏器均无异常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25I粒子照射的血管外膜有变性坏死,并伴随轻微炎性反应,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随照射剂量及照射时间的增加而略有加蕈,血管肌层、内膜均末受任何影响,血管内未见血栓形成.注射无水乙醇的家猪解剖发现其腹腔干呈淡褐色,较正下常粗大,病理发现血管外膜及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坏死出血明显,火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放射性粒子对周围脏器没有影响,不会损害其免疫功能,对血管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作用有限,较尢水乙醇对血管的损伤小,因此EUS引导下125I粒子腹腔神经节照射是安伞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EUS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节照射对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12只家猪随机分成A、B、C 3组,在静脉麻醉后行EUS引导下粒子双侧植入.A组种植空粒子;B组种植放射活度为0.4 mCi(1.48×107Bq)的125Ⅰ粒子;C组种植放射活度为0.8 mCi(2.96×107Bq)的125Ⅰ粒子,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行CT增强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分别观察14 d和60 d后取腹腔神经节行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坏死凋亡情况.结果 10只家猪一次性种植成功,另外2只种植失败,隔日再行种植均成功.与对照组相比,125Ⅰ组可见神经元凋亡增加,并随照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内照射可诱导腹腔神经节细胞坏死凋亡,为该新方法 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因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的4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情况及内镜下癌灶大小变化情况、随访结果。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未出现出血、胸痛、发热、咳嗽等并发症。治疗前吞咽困难分级Ⅱ~Ⅳ级,治疗后3个月降低至0~Ⅰ级,内镜下均可见癌灶有所缩小。随访12~23个月,3例生存,1例肿瘤晚期死亡。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胰腺癌超声内镜(EUS)引导下^125I粒子种植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肿瘤变化及粒子移位,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行EUS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内照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参照治疗设计系统估算期望植入粒子数量。治疗后每月复查,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变化及粒子移位、脱落等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经EUS植入^125I粒子成功。治疗前肿瘤最大长径平均值为5.4cm(3.7~9.0cm),平均植入粒子数量为27颗,平均每次植入粒子中位数为14(7~24)颗,平均植入2次。平均单颗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0.689±0.016)mCi。治疗后平均随访4.8个月(2~14个月)。治疗后3个月评估疗效,部分缓解5例(29.4%),疾病稳定7例(41.2%),进展恶化5例(29.4%)。治疗后腹部平片示5例(29.4%)出现粒子丢失移位。1例脾区移位,1例肝脏移位,3例肠腔移位。治疗后粒子丢失4例。1例出现脾脏及左膈下囊肿。结论EUS引导下^125I粒子内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可使粒子照射区域内病灶明显萎缩。但需注意放射性粒子对周围脏器的损害及粒子脱落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67例肺癌91个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病灶位于肺部58个,肺外33个。采用0.5~0.8mCi(1mCi=37MBq)活度的125I粒子,处方剂量选择110~160Gy。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结果91个病灶CR23个,PR60个,SD8个,无PD,有效率91.2%。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少量咯血。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轻,可作为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定向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10例手术无法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125I粒子定向植入术,通过19G穿刺针植入粒子。首先,根据肿瘤大小确定植入粒子数量。其次,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植入粒子。术后1个月进行CT随访。结果每例患者植入的粒子数量4~12枚不等。植入术均安全完成,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疼痛患者3d内均感缓解。术后1个月时随访,4例为疼痛部分缓解,3例为疼痛轻度缓解;1例肿瘤部分缓解,7例患者肿瘤无明显进展。1例患者2个月后随访发现肝脏转移,另1例患者3个月后病情恶化死亡。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定向植入放射性粒子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67例肺癌91个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病灶位于肺部58个,肺外33个。采用0.5~0.8mCi(1mCi=37MBq)活度的^125Ⅰ粒子,处方剂量选择110~160Gy。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结果91个病灶CR 23个,PR 60个,SD 8个,无PD,有效率91.2%。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少量咯血。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轻,可作为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引导下肿瘤内植入放射性碘125(~125 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该方法用于其他腹腔原发或继发实体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腹腔实体肿瘤患者进行了EUS引导~(125)Ⅰ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术后1周内采用吉西他滨 氟脲嘧啶化疗方案。包括中晚期胰腺癌25例(胰头癌8例、胰体尾癌17例),胆管癌腹膜后转移、腹膜后腺癌和贲门癌术后腹腔转移各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参照TPS系统估算期望植入粒子数量,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肿瘤直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疼痛VAS评分等项目。结果 28例患者均经EUS成功植入~(125)Ⅰ粒子,平均每次植入粒子数量的中位数为10颗(5~20颗),最多1例胰腺癌分3次共植入30颗粒子,平均单颗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6.2MBq。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0.3~14个月),Kaplan-Meier法评估的中位生存期为9.4个月(95%CI6.5~11.6个月)。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达到部分缓解3例(10.7%),疾病稳定12例(42.9%),进展恶化10例(35.7%,其中8例死亡),3例失访。粒子植入1周后疼痛VAS评分由5.07±2.63下降至1.73±1.91(ρ<0.01),1个月后仍低于术前评分(3.53±1.51,ρ<0.05)。有52.9%的患者于术后24h内出现发热,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EUS引导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是治疗包括胰腺癌在内的腹腔实体肿瘤的新型介入技术,可明显延缓肿瘤进展,具有稳定的止痛疗效,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EUS引导基因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植入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7年5月-12月,共6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于EUS引导下将H101分3点注入瘤体内,第2、9、16天行吉西他滨全身化疗,1个月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灌注成傢技术观察肿瘤体积改变及瘤体内部血流灌注情况.记录.临床指标的改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结果 6例患者均按预定计划完成治疗,其中5例肿瘤体积较治疗前不同程度缩小(18.21%-38.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1例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灌注成像显示治疗后2周平均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49),血流量、血容量及表面通透性呈有利改变.2例卡诺夫斯基量表评分提高,3例疼痛评分明显下降.3例患者已死亡(生存期分别为2.5、2.5、3个月),3例仍存活患者生存期分别为3、5、10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流感样症状,1例患者发生轻症胰腺炎.结论 结果初步提示EUS引导基因重组人5型腺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安全、可行,与吉西他滨联合具有潜在缩小肿瘤体积、破坏肿瘤血供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缓解胰腺癌所致癌性腹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手术无法切除胰腺癌患者接受1至2次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腹痛病程、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部位、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治疗次数、术后疼痛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27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疼痛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5%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中位镇痛持续时间56.0d[95%CI(17.1~94.9)],可信区间与中位生存时间97.0d[95%C1(82.7~111.3)]重叠。术前腹痛病程、术前疼痛评分、治疗次数、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部位对于镇痛持续时间长短均无显著影响(X^2=6.757,P=0.239)。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腹泻、发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可安全有效地缓解晚期胰腺癌所致癌性腹痛,并未发现腹痛病程、术前疼痛评分、治疗次数、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部位等临床因子影响镇痛效果及其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1.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方法Balb/c裸鼠腋下接种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按植入剂量不同将成瘤后裸鼠分为对照组和50Gy、100Gy、150Gy、200Gy组,每4d测量肿瘤体积,21d后处死裸鼠,称瘤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常规病理检查,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对照组、50Gy组、100Gy组、150Gy组及200Gy组抑瘤率分别为0、(42.8±16.2)%、(55.1±22.3)%、(72.8±12.8)%及(75.6±8.6)%;以粒子为中心的肿瘤坏死面积分别为(6.3±2.1)%、(20.8±3.2)%、(36.3±3.1)%、(64.1±2.8)%及(82.6±3.8)%;相对凋亡指数分别为1、2.07±0.57、2.75±0.33、4.64±0.45及7.04±0.34,各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放射粒子具有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和诱导凋亡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EUS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收益疗效.方法 4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组(21例)和单纯吉西他滨化疗组(20例).吉西他滨化疗方案为1 000 mg/m2,1次/周,静脉滴注,连用3周,休息1周;联合组在125I粒子植入后1周行化疗.评价临床受益疗效(CBR).结果 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组临床受益率为57.1%,达到CBR的中位时间为1周,临床受益疗效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1周;单纯化疗组分别为25%、4周和15周,两组前2项相差非常显著(P<0.05),而临床受益疗效持续的中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US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的CBR明显优于单纯吉西他滨化疗组.  相似文献   

13.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缓解进展期胰腺癌的疼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患者的止痛作用。方法:我们对16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神经丛阻滞。在内镜超声的引导下,将细针穿刺至腹腔神经节的区域并注射无水乙醇,术后2d及每周用视觉比量表(VAS)观察患者者疼痛的程度。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腹腔神经丛阻滞,并且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一般术后头两天疼痛无明显缓解。术后一周疼痛明显缓解,并疗效能持续较长时间。结论: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疼痛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胰腺癌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注射无水酒精对胰腺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例胰腺癌病例记录疼痛分数并随访,用纵轴式彩色EUS显示腹主动脉第一分支,在其两侧注射无水酒精。结果3例胰腺癌患者均有肿瘤转移征象。注射前疼痛分数VAS为:8.0±1.0,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1例注射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1例出现腹泻。全部病例无感染及穿孔发生。结论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缓解胰腺癌痛。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celiac plexus neurolysis (EUS-CPN) has gained popularity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and is currently widely used to treat pancreatic cancer-associated pain. However, response to treatment is variable.AIMTo identify the efficacy of EUS-CPN and explore determinants of pain response in EUS-CPN for pancreatic cancer-associated pain.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58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due to inoperable pancreatic cancer who underwent EUS-CPN were included. The efficacy for palliation of pain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pain score at 1 wk and 4 wk after EUS-CPN. Univariable an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explore predictors of pain response.RESULTSA good pain response was obtained in 74.1% and 67.2% of patients at 1 wk and 4 wk, respectively. Tumors located in the body/tail of the pancreas and patients receiving bilateral treatment were weakly associated with a good outcome.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patients with invisible ganglia and metastatic disease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a negative response to EUS-CPN at 1 wk and 4 wk, respectively, particularly for invasion of the celiac plexus (odds ratio (OR) = 13.20, P = 0.003 for 1 wk and OR = 15.11, P = 0.001 for 4 wk). No severe adverse events were reported. CONCLUSIONEUS-CP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form of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ncreatic cancer-associated pain. Invisible ganglia, distant metastasis, and invasion of the celiac plexus were predictors of less effective response in EUS-CPN for pancreatic cancer-related pain. For these patients, efficacy warrants att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