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性瘫痪患儿脑细胞葡萄糖代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关系。了解脑细胞活动功能及脑损伤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按脑性瘫痪诊断标准诊断,排除了遗传代谢病引起,于2001—07/2004—08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小儿脑瘫患儿31例,将MRI检测的不同形态学改变及临床不同类型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 PET)检测。结果18F—FDG PET显像31例中发现28例有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异常率90%,均为低代谢显像,大脑葡萄糖弥漫性异常7例.单灶异常8例,多灶异常13例,正常3例。有MRI形态学异常改变与PET异常程度有显著差异(P&;lt;0.05),PET表现脑细胞损伤程度与不同脑瘫类型结果不同(P&;lt;0.05)以痉挛型及混合型明显。结论:PET—FDG脑显像可客观反映小儿脑瘫脑细胞功能受损及部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脑细胞葡萄糖代谢与发育商(DQ)的关系。方法: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33例(脑瘫组),均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进行测试,同时进行18F-FDG脑显像检查(简称PET),并与健康自愿体检正常儿童(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脑瘫组中PET脑显像异常30例,正常3例;PET脑显像异常与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和言语能均有明显相关性;单灶低代谢灶其4个能区表现为轻度异常,多灶和弥漫低代谢灶则分别为中度和重度异常,且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程度越重,DQ分值越低(P〈0.05或0.01)。结论: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可影响小儿的DQ状况。GDS结合PET脑显像检查可了解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功能和细胞活动功能,客观反映脑细胞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脑瘫患儿DQ状况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应用18 F-FDG PET 测定脑葡萄糖代谢,探讨PET 测定脑葡萄糖代谢在不同胎龄新生儿中的变化及HIE 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不同胎龄新生儿及HIE 患儿,共计67 例,其中7 例因各种原因导致PET 数据采集失败未纳入统计,其余60 例新生儿纳入统计.其中,不同胎龄新生儿36 例,包括≤32 周4 例,33 ~34 周5 例,35 ~36 周12 例,≥37 周15 例;HIE 患儿24 例,包括轻度13 例,中度7 例,重度4 例.以RDSⅢ型回旋加速器获得18 F 后,通过自动化学合成装置制备18 F-FDG 溶液,在注射0.1 mCi/kg 18 F-FDG 后应用PET 成像仪采集数据,并通过测定新生儿脑不同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values,SUV)进行脑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分析.结果 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18 F-FDG PET 脑显像,可见随着胎龄的成熟,新生儿脑葡萄糖活性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结构也变得较为清晰,尤其以胎龄达到足月新生儿标准(≥37 周)后更为显著.不同胎龄新生儿脑18 F-FDG PET 显像的结果显示:其葡萄糖代谢活性在大脑皮层普遍较低,在丘脑则较高,其次为小脑、感觉运动皮质、基底节.胎龄≥37 周的足月新生儿,其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代谢活性较胎龄<32 周的早产儿显著增高(P <0.01).与胎龄≥37 周的足月新生儿相比,HIE 患儿18 F-FDG PET 脑显像在所有测定的脑组织均呈现低代谢状况(P <0.05),而且,病情越重越为明显,重度HIE 患儿脑葡萄糖代谢较轻、中度HIE 患儿显著降低(P <0.05).结论 随着胎龄的成熟,新生儿脑葡萄糖活性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结构也变得较为清晰,尤其以胎龄达到足月新生儿标准(≥37 周)后更为显著.HIE 患儿PET 脑显像存在明显18 F-FDG 代谢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应用18 F-FDG PET 测定脑葡萄糖代谢为研究新生儿脑发育和损伤提供了新的方法,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视频脑电图(VEEG)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84例脑瘫患儿清醒、睡眠及活动等状态下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正常15例(占18%),异常69例(占82%),合并癫痫及智力低下患儿脑电图异常率较高。结论:脑瘫临床类型不同、合并症不同,脑电图异常率不同,视频脑电图对脑瘫合并症诊断及康复预后判断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包括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代谢,并与CT、数字减影检查进行比较。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02-06/2005-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52例(发作次数1~5次),所有患者检查CT,MRI,数字减影检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距末次发作后1~7d内完成。选择与其年龄相匹配的1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以对照组脑血流灌注显像与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大脑各部位放射性右/左比值±2s为正常值范围(0.8~1.1),高于或低于此值均为异常。结果:68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中有44例可见脑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占85%(44/52);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有46例可见脑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占89%(46/52),与CT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7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②经数字减影检查证实52例患者中有49例呈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轻,中重度的狭窄94%(49/52),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检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脑血流灌注、脑细胞代谢检查可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间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代谢异常,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疗效及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CT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价值。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29例胆红素脑病患儿分为常规组(n=15)和亚低温组(n=14)。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 EEG、神经烯醇化酶(NSE)及治疗后的^(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率。结果两组NSE治疗后均显著降低(t>9.670,P<0.001),亚低温组治疗后NSE显著低于常规组(F=46.146,P<0.001)。两组治疗后a EEG的睡眠觉醒周期(SWC)、癫痫样活动及异常程度均有改善(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的SWC、癫痫样活动及异常程度恢复更好(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各脑区脑葡萄糖代谢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Z>2.943,P<0.01)。脑葡萄糖代谢率与a EEG及NSE改变呈负相关(r>0.640,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可更好地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恢复;^(18)F-FDG PET/CT和a EEG可用于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脑显像呈现高代谢时脑电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共3例无临床发作的间期情况下18FFDG PET脑显像呈现皮层或皮层下高代谢的癫痫患者, 静脉注射安定抑制皮层放电,在脑电监测确认无皮层异常放电时复查18FFDG PET脑显像,并对比两次显像结果。结果 病例1为颞叶癫痫患者,在无临床发作时18FFDG PET显像除发现右颞低代谢外,右额部分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及左侧小脑局灶代谢增高。脑电监测下抑制皮层放电后的18FFDG PET显像示原额叶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高代谢灶消失。表明该患者上述高代谢灶为颞叶外皮层潜在致痫灶亚临床放电所致,同时证实了致痫灶与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之间的神经传导。此例改变了先前单纯前颞叶切除术的临床决策。病例2的间期18FFDG PET显像发现右侧大片额叶皮层高代谢,脑电监测下抑制临床下放电后,原皮层高代谢仍存在,原同侧基底节、对侧小脑的高代谢已不明显,证实皮层存在高代谢的基础病变(炎症),而基底节丘脑为继发功能改变,确定了病变性质及范围。病例3为颞叶癫痫患者,临床及脑电无法确定癫痫起源部位,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18FFDG PET显像在无临床发作的情况下左侧海马区呈高代谢,脑电监测下在明确的间期状态复查18FFDG PET脑显像,左侧海马区仍为高代谢。提示该部位存在基础病变(肿瘤),帮助临床确定手术部位。 结论 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FDG PET显像呈现高代谢图像时,在脑电监测下确认绝对的间期状态时复查18FFDG PET显像,有助于分析高代谢的病因及明确病变范围,帮助作出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因素对患儿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4例患儿纳入研究,患儿空腹4 h以上,封闭视听30 min后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注射药物后继续封闭视听40 min,然后进行PET/CT检查。对依从性差、显像时不能保持头部静止不动的患儿给予镇静。结果:大于7岁患儿共9例均未镇静,其中2例患儿显像失败,经家属及护理人员安抚及鼓励,再次显像图像达到诊断要求,余7例大于7岁患儿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小于7岁患儿15例均口服10%水合氯醛镇静后显像,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护理工作是保障患儿顺利完成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获得高质量图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 ,全国 0— 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 1.86‰ ) ,并以每年 4 .6万的速度递增。所以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脑瘫患儿获得理想康复疗效的关键。1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障碍[1] 。2高危因素[2— 6]小儿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①早产、低出生体重 ,尤以胎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MRI与病因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法对100例脑瘫患儿病因进行分析,并比较其与MRI的关系。结果 宫内或产时窒息、未成熟儿和黄疸为脑性瘫痪的三大主要原因。MRI异常率82.00%,其中脑白质髓鞘形成延迟占首位45例(45.0%)。结论 MRI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学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肇庆市居民颈椎病发病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该市区18~70岁居民5000人为研究对象 ,入户或至单位询问调查。结果 :该市居民颈椎病发病率为8.11%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加。经多因素分析 :体位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该病严重影响肇庆市居民的健康 ,做好防治应从早做起 ,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测四肢瘫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方法由1位评定者应用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20例四肢瘫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1周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另1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1(P<0.01)。结论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20.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