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本虚标实之病,心肺在AS的形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肝、脾、肾虚是“痰浊积聚”的内在原因,肺失治节与心火不炎、心火炎化不正,是痰浊入血的关键因素。痰浊积郁化毒损伤脉道及火热灼伤脉道,是痰浊能着于脉道之外因;心不主脉,及肺不辅心主脉,脉不能固摄,是痰浊瘀血能着于脉道之内因。心火之炎化、肺金之革伐亦能复血之精清,复脉之疏通条达。因此心、肺在AS的形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合小肠是指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经络上相互沟通,病理上相互影响。心合小肠功能正常是气血调和、心脉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精微不生,心失所养,血脉不充,导致气血亏虚,血液运行迟缓,停滞脉中,瘀血阻滞,发为心力衰竭;若小肠失于"泌别清浊"之功,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水液糟粕留滞脉中,浊者入血酿生痰浊、瘀血,使气血失和、脉失所养、心脉失畅,痰瘀相互夹杂于脉中,也可发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停聚脉道,气血运行失常,脉道结构因而改变甚则闭塞不通,引起所支配脏腑失去气血濡养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脉病"."毛脉合精"是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官窍的重要前提,"毛脉失和"是脉病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论述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拓展"毛脉合精"理论内涵,论证了其结构应包括皮毛、腠理、分肉、三焦等,功能应包含通行营卫、津液和调、津血渗化等核心内容;其次,在"毛脉合精"基础上结合玄府学说,论证了玄府通利是"毛脉合精"的重要条件;最后,探讨在"毛脉失和"的影响下,脉病痰瘀证之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过程,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脉病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阐述营卫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形成的相关性。首先提出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名定为"脉积"。营卫功能与血脉紧密相关,营卫又与体质量、体脂、血糖、血压相关,营卫失常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因此,营卫失常与脉积密切相关。其中,营气失常,痰浊瘀血内结,成为脉积的基本成分;营阴亏虚,阴不制阳,火热内生,扰动气血,炙灼动脉,有形之邪稽留,发生脉积。卫气失常是脉积发病之关键。卫气有余,火热灼脉;卫气失常,腠理疏松,痰浊瘀血遁脉,久成脉积。总之,营卫失常,动脉损伤,发生脉积。因此,通调营卫是防治脉积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肿瘤疾病过程中的痰应为广义之痰;痰浊为癥瘕积聚形成的必然因素,与肿瘤发生存在必然联系。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气交阻、痰瘀互结、脉道不通、积聚内生,是肿瘤产生的重要机制。肿瘤形成后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运行,更易生痰饮,并进一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痰论治肿瘤疾病要点包括:谨守病机,审证求因,"见痰休治痰";调达气机为先,气顺则痰消;治痰重治血,血活则痰消;治痰调三焦,脾肾当为先。临床治疗肿瘤疾病当以"痰"为切入点,灵活运用理气、活血、调理脏腑等治法,使气、血、津液运化正常,正复瘤消。重视从痰论治肿瘤疾病,构建肿瘤从痰论治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同样...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9,(8):1617-1620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过程中"痰"贯穿始终,以"痰核"为特点,而其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因此需着眼于"痰核",当以化痰散结作为大法,兼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解毒。在"脉生痰核"理论指导下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6期:①痰核始生期(内中膜增厚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此时"痰核"始结脉壁,给予顺气匀血汤加减治疗,以期气血顺畅,气机条达,化湿消痰;②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此时痰瘀互结,给予内消软脉汤加减,以期斑块消退,遏制病情发展;③痰核坚化期(斑块钙化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瘀热,此时积病已久,郁而化热,伤津耗气,痰核坚化,斑块钙化形成,给予内金钙化散加减,清痰散结、化石消癥;④痰核腐化期(易损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毒聚不散,气血衰败,易损斑块形成,给予托里稳斑汤加减,解毒为先,补气治本;⑤痰核溃破期(斑块溃破期):病机为瘀毒壅盛,化腐成脓,斑块破溃,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减,解毒祛腐,活血通脉;⑥痰核复生期(再狭窄期):病机为外伤血瘀,给予加味复原汤为主,后用内消软脉汤治疗。  相似文献   

8.
津液是人体正常体液的总称.津液代谢即津液生成、布散以及废浊之物排泄的全过程.传统理论论述津液代谢与脏腑关系时多涉及肺脾.肾、膀胱、大肠、小肠、三焦,少论及心.我们认为:心具有协调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密切协同的作用;在津液生成过程中,心主血合脉,在液为汗,津血同源,汗血同源,心与小肠表里,心直接参与、主导汗液生成,津血互生互化;在津液运行上,心行血亦能行津;在泄浊中,心在液为汗,肺主腠理开合,在尿液的排泄中,心行君主之令,肾司开合.心还直接关系水湿痰饮瘀血的生成、兼挟,心不行血可致津停化水、成饮、成痰,津停血瘀,血瘀津停,终致痰瘀互结.津液代谢失调的治疗应该考虑到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心悸属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心主血脉,血养心神,心气充沛、阴血充足,则脉道充盈;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虚则不得养心,故发为心动悸、脉结代。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温振心阳的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复脉以利心气;党参、大枣补气益脾以滋化源;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阴以补心血;桂枝、生姜辛温通阳以助复脉;与益气养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又使气血充盈、脉道通利,则心动悸而脉结代之症可解。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同调,配伍严谨,共收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相似文献   

10.
在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重庆市中医院承办的2005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曾探析了苗医“六大六小”脉诀左手三部的歌诀,并引用中医脏象理论对其进行了探讨,引起了民族医药界及基层中医界同仁的较多关注,今年更承麻阳县中医院滕建甲老师患赐《苗家养生秘录》并予嘱托,希望能将《六大六小脉诀》之肺脾命脉一并续完,现利用本次学术交流会将前文续完,以供同道参考。1肺脉(右寸)“肺脉洪大肺中热,干竭三焦气壅结,四肢倦怠少精神,脑闷头昏气不停。”“肺脉洪大肺中热”,苗医以脉之洪大为实为热,故本句不难理解。“干竭三焦气壅结”,肺主气,肺受火热之邪,则肺津受灼,炼液成痰,阻遏肺气宣发外达与肃降下行之机,故肺气为之壅结。肺居上焦,正常生理状态时,“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又为水之上源,肺受火热之邪,不仅宣发布散津气于肤、毛的功能减弱,且肃降下行之功能亦降低,上焦之气不能下降而化水,由此导致三焦津气布散流通不利,不仅口渴思饮,而且小便不利。此时若治以清肺化痰,使痰热得清,则肺气之宣肃复常,气畅津生,口渴止而小便畅。“四肢倦怠少精神,脑闷头昏气不停。”肺主气,气为力之源,“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气旺力...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属于双心医学的范畴,即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这与中医学“形神一体观”的理论不谋而合。因心房颤动患者往往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此冯玲教授提出“脉神同调”,即在治疗心房颤动的同时注重对神志、睡眠等不良情绪的调理。“脉神同调”是冯玲教授在“形神一体观”的综合指导下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思想,脉乃脉体和脉律,神乃神志,即在治疗心房颤动的同时加强对神志的调理。脉体充盈饱满,脉律均匀和缓有力则能助心行血,从而使脉调和,神志安宁,心搏有常。结合冯玲教授临床经验,认为“气机郁滞、痰浊痹阻、心失所养”是本病的发病关键,当以“脉神同调”为总治则,以豁痰化浊通心阳,涤脉通利宁心神;疏肝解郁调气机,畅通心脉安心神;佐以健脾补肾,填充血脉养心神为具体治法。临床上常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苏文全  吴圣贤  杜雅薇 《中医学报》2019,34(8):1617-1620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过程中"痰"贯穿始终,以"痰核"为特点,而其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因此需着眼于"痰核",当以化痰散结作为大法,兼顾健脾、行气、化瘀、清热、解毒。在"脉生痰核"理论指导下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6期:①痰核始生期(内中膜增厚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此时"痰核"始结脉壁,给予顺气匀血汤加减治疗,以期气血顺畅,气机条达,化湿消痰;②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此时痰瘀互结,给予内消软脉汤加减,以期斑块消退,遏制病情发展;③痰核坚化期(斑块钙化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瘀热,此时积病已久,郁而化热,伤津耗气,痰核坚化,斑块钙化形成,给予内金钙化散加减,清痰散结、化石消癥;④痰核腐化期(易损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毒聚不散,气血衰败,易损斑块形成,给予托里稳斑汤加减,解毒为先,补气治本;⑤痰核溃破期(斑块溃破期):病机为瘀毒壅盛,化腐成脓,斑块破溃,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减,解毒祛腐,活血通脉;⑥痰核复生期(再狭窄期):病机为外伤血瘀,给予加味复原汤为主,后用内消软脉汤治疗。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典型的病变之一,其特征为早期受累血管自内膜开始,先后堆积丰富的黄色粥样脂质,逐渐形成病灶。针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辨治特点,提出“脉损”学说,即以病位论治为起始,“浊逆则损脉,营卫不调则脉道自损”二者互为因果的核心观点。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和发病机制延伸出内皮细胞机械调节血流剪切应力通量与“脉损”学说的相关性。依据“浊逆则损脉,营卫不调则脉道自损”的核心观点,提出了以“复脉扶正”为大法,“从其气则愈”为原则的防治措施。强调脉道自损,治疗仍需疗脉为本。旨在修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临床症状难以察觉的缺陷,提高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进行论证治疗.结论 本病之成,是以肺、心为本,痰浊、气滞、水饮、血瘀为标.肾失潜纳之根,脾失运化之基.  相似文献   

15.
<正>病毒性心肌炎归属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脉促或结或代等特征。《素问·痹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其主要病机为外感温邪热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传于脉,舍于心,耗伤心气阴血,形成气阴两虚,虚实夹杂之证。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日剧增多,结合临床经  相似文献   

16.
轩岐精言(12)     
吴沫梃 《开卷有益》2014,(12):42-43
<正>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此语出自金代医家张元素的《活法机要·咳嗽论》,说明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种主要证候。肺为储痰之器,不论是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反成痰浊,还是肝火犯肺,灼伤为痰;抑或外邪袭肺,肺气壅遏,清肃失常,滋  相似文献   

17.
邓悦教授认为,心律失常病位在于心,与肝胆、脾胃、肾、肺诸脏腑均有关。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使心失所养而心悸;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痰火扰心而致心神不宁。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久病失养等因素有关。临证应注重"风邪搏于心"之理念。  相似文献   

18.
血液疾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中医学认为,脾胃中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变化成血;同时,精血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肾所藏的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生化不足而现贫血。血液所以能正常循行于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布散,脾气的统摄,肝脏的调节,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液不循常道而见出血。此外,痰浊热毒蕴结络脉,则可引起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为祛痰剂,由二陈汤加减而来,化痰、调气是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机理,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诸因生痰,痰所留之处皆可致病。肺为储痰之器,痰浊、痰火亦可蒙蔽心脑而发病。李敬林教授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在临床中应用温胆汤治疗痰浊内扰引起的心、脑、肺等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痰瘀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复习古代文献 ,探讨痰瘀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发展的关系 ,发现饮食不当是促成 AS痰浊的重要外因 ,脾虚失运是形成 AS痰浊的主要内因 ,痰浊凝聚、结于心脉是 AS的关键病机 ,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沉积血脉是 AS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