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方法 88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常规护理组及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组除常规护理外加早期康复训练,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法测评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的程度.将2组治疗前后评定程度进行X2检验.结果 康复护理组吞咽困难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6个月后两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营养状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改善了机体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吞咽训练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对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患者吞咽功能、生命质量及咽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ACDF患者99例,对照组49例给予医院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联合氧气驱动雾化,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吞咽功能,生命质量,咽部症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洼田饮水实验得分、咽部症状咽喉部粘膜反应评分、呼吸道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高于观察组(P<0.05);生命质量水平均低于观察组(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氧气驱动雾化联合吞咽训练护理术后ACDF可有效增强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改善咽部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性干预联合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前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分级、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患者评定结构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CL-90量表(抑郁、焦虑及敌对、恐怖、偏执和强迫、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6.243,-17.592,-9.907,-17.356,-46.317,-14.577,-16.892,-29.889;P0.001);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32,P0.01)。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比单纯的强化康复训练治疗,采取针对性干预联合强化康复训练临床疗效更好,可有效地提高吞咽功能的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心理状态,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正近来见两例被外院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究其误诊原因,是对肌电图上的"3/4个肢体出现神经源性损害即可考虑为运动神经元病"不加分析地接受所造成的。例1患者因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而诊断为进行性延髓麻痹。15个月后我们接诊时未见舌肌萎缩和束颤,做洼田饮水试验,30 ml水一次顺利饮下,未见咳呛。患者唯一的发现就是言语不清,因此该患者根本不是进行性延髓麻痹。但肌电图为何出现广泛的(四肢加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每日饮白酒半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及其根治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本院接受住院综合介入治疗的5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案.分析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及其根治性疗效.结果 20例(3.7%,20/538)首次评价中出现"进展",余518例曾获得过"有效"评价结果 ;其中416例(77.3%,416/538)最终出现"进展"评价结果 ,进展最快出现在首次治疗后4月,最慢出现在首次治疗后24月;102例(19.0%,102/538)则获得"显效"评价结果 ,其中53例最后获得"根治"评价结果 .这53例患者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为64个月,最短为1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6.5个月.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使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获得根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非选择孕妇11~13+6孕周和14~17+6孕周胎儿超声筛查的作用。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6月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行11-17+6孕周胎儿首次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共15 725例患者,其中11-13+6孕周组11 692例,14~17+6孕周组4033例。比较两组胎儿结构异常的检出率及畸形类型构成比。结果 11~13+6孕周组和14~17+6孕周组胎儿结构异常首次检出率分别为2.30%(269/11692)和1.76%(71/4033)。两组胎儿结构异常类型构成比差异。11~13+6孕周组胎儿畸形前3位为颈部异常(项颈透明层增厚及颈部淋巴水囊瘤)占26.4%(71/269),前腹壁异常占20.7%(56/269),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占11.3%(30/269)。14~17+6孕周组胎儿畸形前3位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占36.6%(26/71),颈部淋巴水囊瘤占25.4%(18/71),水肿胎占18.3%(13/71)。结论 11~13+6孕周胎儿超声检查能诊断多种致死性胎儿畸形及检测各种染色体异常超声标记;14~17+6孕周胎儿超声检查可观察相对细微的胎儿结构异常。11~13+6孕周是早期胎儿超声筛查的理想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非选择孕妇11~13+6孕周和14~17+6孕周胎儿超声筛查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1~17+6孕周胎儿首次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共3645例患者,其中11~13+6孕周组1556例,14~17+6孕周组2089例.比较两组胎儿结构异常的检出率及畸形类型构成比.结果 11~13+6孕周组和14~17+6孕周组胎儿结构异常首次检出率分别为2.3%(36/1556)和3.3%(68/2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结构异常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1~13+6孕周组胎儿畸形前3位为颈部异常(项颈透明层增厚及颈部淋巴水囊瘤)占31.6%(18/57),胎儿水肿占15.8%(9/57),前腹壁异常占12.3%(7/57).14~17+6孕周组胎儿畸形前3位为心血管系统异常占16.7%(18/108),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占14.8%(16/108),前腹壁异常占12.0%(13/108).结论 11~13+6孕周胎儿超声检查能诊断多种致死性胎儿畸形及检测各种染色体异常超声标记;14~17+6孕周胎儿超声检查可观察相对细微的胎儿结构异常.11~13+6孕周是早期胎儿超声筛查的理想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在指导抗癫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癫病例进行122次AEEG随访监测,每例每次均作30min常规脑电图(REEG)描记,以作自身对照。结果:REEG描记45例中,首次监测正常41例(91%),异常4例(9%),其中有样放电1例。AEEG首次监测正常8例(18%),异常37例(82%),其中有样放电33例,占异常的89%。AEEG与REEG阳性率及样波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分别为χ2=48.79,P<0.001及χ2=10.51,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AEEG阳性率及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REEG。如果仅用REEG结果指导抗癫药物的应用,就可能会使那些尚需继续用药的患者将药物停掉,依据AEEG对抗癫药物的选用,比依据REEG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各种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各种原因在我院进行羊膜腔穿刺者1085例,均在超声引导下,抽取适量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关系。结果羊水培养成功1083例,成功率99.81%。检出异常核型55例,异常率为5.08%(55/1083),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7例,占异常核型的67.27%;结构异常12例,占21.82%;其他异常6例,占10.91%。各种产前诊断指征中,高龄(分娩时孕妇年龄35岁)506例,检出异常核型19例,异常检出率为3.75%;母血清学筛查高风险520例,异常核型22例,检出率4.23%;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高风险9例,异常核型7例,检出率77.77%。结论掌握好各种产前诊断指征,对高危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有效提高胎儿染色体病的检出率,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遗传咨询者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发生率,探讨细胞遗传学检查与优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技术,G显带,显微镜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798例遗传咨询者,其中具有不良孕产史的576例,占总人数的72.18%;男性小睾丸的78例,占总人数的9.77%;原发不孕或原发闭经的84例,占总人数的10.53%;先天智力低下的60例,占总人数的7.52%。各病征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分别为:不良孕产史的异常核型8例,检出率为1.38%;男性小睾丸异常核型37例,检出率为47.44%;原发不孕或原发闭经的异常核型8例,检出率为9h 52%;先天智力低下的异常核型20例,检出率为33.33%。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孕产史、智力低下、性发育异常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染色体异常也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对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为产前诊断和优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单纯性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单纯因高龄因素选择CMA检测的孕妇羊水标本2526例,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孕妇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及类型。结果 2526例孕妇羊水标本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73例,检出率为2.89%,其中非整倍体32例,检出率为1.27%;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30例,检出率为1.19%;可能致病CNVs11例,检出率为0.44%。有临床意义的CNVs检出率高于非整倍体的检出率。此外,检出临床意义不明CNVs(VUS)122例,占总数的4.83%(122/2526)。当预产年龄大于37岁时,每增长一岁染色体非整倍体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但致病性CNVs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A不仅可以检测非整倍体异常,还可以检出微缺失/微重复等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当预产年龄大于37岁时,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但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发生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高龄孕妇的羊水、脐带血进行培养及核型分析来探讨高龄孕妇所孕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及三体发生率与年龄的相关性,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10年至2011年,两年间在我院遗传门诊就诊的1790例高龄(≥35周岁)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或脐带血管穿刺,抽取羊水及脐带血做细胞培养,观察培养情况,并进行核型分析。分析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情况。结果 1790例高龄孕妇中共检出核型异常158例,异常检出率为8.82%。在不同年龄组,35-37岁,38-40岁,≥41岁三体发病率分别为1.06%,1.42%,2.08%。结论高龄孕妇随年龄增长染色体异常几率增加,高龄孕妇有必要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对2401例年龄在20-48岁的优生遗传咨询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401例优生遗传咨询者共检出200例核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8.3%,高于普通人群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47-0.84%)。其中200例异常核型中男性占55.5%,女性占44.5%,中位年龄为31.5岁。异常核型分为三类①性染色体异常:40例,检出率1.67%②常染色体异常:37例,检出率1.54%③染色体多态:123例,检出率5.12%。性染色体异常核型中占比最大的为47,XXY,Turner综合征的核型次之;常染色体异常主要有易位、倒位;染色体多态核型中 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延长最多,其次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引起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不同类型的异常染色体出现不同的遗传效应,优生遗传咨询者有必要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将有助于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指征行产前诊断的孕妇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类型的特点及异常检出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羊水染色体产前诊断的225例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225例行产前诊断病例中发现胎儿异常核型42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8.67%。因唐氏筛查21-三体高风险行羊水穿刺孕妇81例,有6例羊水核型异常,阳性率为7.41%。因高龄行羊水穿刺的孕妇57例,其中9例为21-三体,异常检出率为15.79%。因唐筛13-三体及18-三体高风险行羊穿的孕妇为8例,有1例为18三体,阳性率为12.5%。因NT2.5mm行羊穿9例,3例核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33.33%。因生育过21-三体行羊穿者8例,异常检出率为0%。因超声结构异常行羊穿者为14例,2例核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14.29%。因畸胎史行穿刺者5例,异常检出率为0%。因无创DNA21-三体高风险行羊穿者有14例,核型分析结果阳性为11例,阳性率为78.57%,因无创DNA提示18-三体和13-三体者为5例,有1例阳性,阳性率为20%,因无创DNA提示其他染色体异常行羊水穿刺者为11例,有3例核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27.27%,因父母染色体异常行羊水穿刺的有11例,有4例阳性,阳性率为36.36%,因异常接触史和不良孕产史行羊穿各1例,阳性率0%。结论因无创21-三体高风险行羊膜腔穿刺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78.57%,其次为父母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36.36%,再次为NT2.5mm,异常检出率为33.33%,无创提示其他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27.27%,无创13,18-三体高风险,异常检出率为20%,所以对于无创DNA而言,检出率最高的是21-三体。无创DNA对于其他染色体异常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孕妇高龄的检出率大于唐筛21-三体高风险检出率及13,18三体高风险检出率,由此可见,孕妇高龄的确大大增加了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而唐氏筛查21-三体高风险的检出率只有7.41%,说明唐氏筛查的假阳性率还是很高的。而唐筛13,18-三体高风险异常检出率为20%。异常接触和不良孕产史、畸胎史的检出率均为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人群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与生育异常的关系,探讨其对生育的影响,为当地临床优生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来我院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通过病史采集按照病因分为生育异常组和非生育病因的对照组,对比两组的inv(9)检出率。结果共有6590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inv(9)患者45例,检出率为0.68%,其中生育异常组4271例,检出inv(9)患者37例,检出率为0.87%,对照组2319例,检出inv(9)患者8例,检出率为0.34%。结论生育异常组inv(9)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inv(9)与生育异常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产前Bo Bs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两种快速检测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产前诊断的孕妇1706例,其中1184例进行产前Bo Bs检测与核型分析,另522例行FISH检测与核型分析,观察两种快速检测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产前Bo Bs共检测出染色体异常33例,检出率为2.79%,其中22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1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FISH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1例,检出率为2.11%,其中9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2例为嵌合体。两种快速检测技术对常见染色体(21,18,13,X,Y)非整倍体的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一致,但产前Bo Bs能对9种常见微缺失/重复进行检测。结论两种检测技术在试剂范围内均未出现假阴性结果,但产前Bo Bs试剂检出范围优于FISH,能检出更多染色体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重组双抗原夹心法ELISA、全病毒间接法ELISA和免疫荧光分析法 3种SARS抗体诊断试剂盒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比较不同试剂的使用效果。方法 :使用 3种试剂检测了 2 5 7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的血清标本 2 79例和其他非SARS患者标本 2 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 80份。结果 :临床确诊SARS患者发病 1~ 2 0d的病例中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出率最高 ,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其接近 ,全病毒间接法ELISA检出率最低。在发病 2 0d后 ,三者检出率接近 (94 %左右 ) ,3种方法的符合率在 97%以上。在 10 4例非SARS病例中 ,双抗原夹心法ELISA和免疫荧光法均未见出阳性结果 ,全病毒间接法ELISA检出阳性结果 3例 ,假阳性率 2 .9%。结论 :检测SARS抗体双抗原夹心法ELISA试剂盒、免疫荧光试剂盒具有类似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全病毒间接法ELIS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的1368例(684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764例(382对)无流产史且正常分娩的夫妇作为对照组。作常规技术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36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223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6.3%(223/1368);其中多态性核型为182例,占异常核型81.6%,异常检出率13.3%;相互易位核型10例,占异常核型4.48%,异常检出率0.73%;罗式易位31例,占异常核型13.9%,异常检出率2.27%。而在764例对照组中只检出多态性核型27例,异常检出率3.53%(27/764)。研究组中多态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一类重要遗传学因素;此外,多态性的存在可能增加了复发性流产的风险,建议临床应重视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可能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病人的脑地形图特点及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间对收治资料齐全以儿童为主的53例病毒性脑炎进行BEAM首次描记及追踪观察。结果:53例中轻度异常17例(32%)中度异常24例(45%),重度异常12例(23%)。发病3~5天内阳性率57%,6~8天阳性率88%。BEAM首次描记时间在一周后阳性率及异常程度最高。结论:病毒性脑炎BEAM改变总体表现以广泛不规则高功率θ频带为主,混有部分高功率δ及杂乱波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