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证山海螺文献记载,综述其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考证历代本草学对山海螺的记述,汇总其功效报道。结果:山海螺别名有:羊乳(根)、四叶参、奶党、奶树、白河车等,古代本草著作中作为"羊乳"的一种,山海螺为肺经药,兼入肝、脾经,是治疗气虚伴有阴津亏乏、痰结肿疡的良药,有扶正之功,无恋邪之弊,补中可清,清中有宣,润而不腻。结论:中医临床应用山海螺有悠久历史,其功效不断被发掘和完善,特别是治疗肿瘤疾患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孟河医家费伯雄对当归的认识,并深入考证当归"和中"之功效。[方法]通过翻阅历代本草文献,考证远自医圣张仲景,迨至清代医家费伯雄对当归功效的认识和临证应用。[结果]仅用当归补血说,难以解释当归在其和中方中之作用。当归"温中"之作用不限于脾胃中焦,"温中"的"中"字,应理解为"内",为"里"。当归能温煦体内之脏腑经络,散寒以止寒性疼痛,故仲景常以当归治疗腹痛。在适当的配伍下,费伯雄常用当归以调和中焦之气。当归不仅具有补血之功,亦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润肠下气等功效。[结论]探析当归"和中"功效,有助于全面理解当归之效,扩大其临床使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山海螺为桔梗科植物羊乳的根,原植物为Condonopsis lanceolata(Sieb.et Zucc.)Tratv.[Campanumoea lanceolata Sieb.et Zucc.],味甘、辛,性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养阴、解毒消肿、排脓、通乳之功效。主治神疲乏力、头晕头痛、肺痈、乳痈、肠痈、疮疖肿毒、喉蛾、瘰疬、产后乳少、白带,毒蛇咬伤[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海螺具有抗氧化、改善  相似文献   

4.
《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的本草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基原及功用,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古今文献查阅、植物学比较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现代对苦益菜的应用,考证其药物基原及功用。[结果]从植物形态、分布与生境、功效与主治、药物名称等方面考证发现,《履巉岩本草》中的苦益菜与白花败酱相吻合,而白花败酱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消痈排脓之功效。[结论]苦益菜的原植物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Thunb.)Juss.,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建议重新将其收入《中国药典》。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所载山荷叶和仙天莲之基原.[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植物学比较,结合药物名称、产地分布、药性功效及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山荷叶与天南星科植物滴水珠相符,仙天莲与小檗科植物六角莲相符.[结论]《履巉岩本草》山荷叶的基原为天南星科植物滴水珠Pinellia cordata N.E.Br.,而仙天莲为小檗科植物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Hance)Woods..  相似文献   

6.
借助本草学文献阐释黄芪功效的演变,重现黄芪被人们所忽视的效用。通过梳理古代中医学文献发现,不同历史时期黄芪的功效既具有特色,又有承接性。汉唐时期突出补虚、托毒、敛疮之用;宋金元时期则彰显其"补虚"之效,拓展了黄芪补益的作用范围;明清时期则重视炮制左右黄芪的功效,使之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便将冬瓜子作为益气养颜、美容轻身的中药使用,同时,冬瓜子是地方标准品种,全国共有17个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对比发现各地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为正本清源,明确其在用药沿革中是否有功效改变等情况,系统梳理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冬瓜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异同。结果表明冬瓜子性微寒,味甘,归肺、脾、大肠经。功用为益气养颜、消痰除烦、润肺止咳、醒脾开胃,治疗脾胃不和、皮肤病、消渴、淋证、肺痈、肠痈。而冬瓜子“补肝明目、润心,治疗疟疾”等部分功效还需进一步证实。该研究对冬瓜子的质量标准建立、临床应用和功能挖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促进冬瓜子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菟丝子正异名本草来源,异名女萝的本草考证,菟丝子的商品名、地区异名及别称3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历代本草对菟丝子正异名的记载及各异名首载文献和成书年代,考证异名"女萝"与"菟丝子"非同一种植物,对菟丝子的基源鉴定及现代应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十二时辰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重瓣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 var.Plena D.Don.,其根(或带有少量根茎)在福安民间供药用。据《福安畲医畲药》记载,其性温,味辛,具有通行十二经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理气通便,解毒等功效[1],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一味民族药。据考证其最早是以"铁线牡丹"之名收载于《滇南本草》[2],但《滇南本草》中所述之功效与《福安畲医畲药》中的功效并不完全相同。近年来,该药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及查阅现代文献,从原植物、名称、品性、功效及用药品种五个方面进行五加皮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为五加皮的合理用药及扩大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龙胆药性及功效的本草考证,发掘龙胆的功用.方法:查考古代文献中龙胆的记文,并与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相比较.结论:历史上使用的龙胆原植物为龙胆科的多种植物,最早记裁的正品龙胆应为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历代记载龙胆的重要药性、功效与现代研究基本一致,但古人还将其作为清胃火及清热解毒药使用,因此功用及归经更为广泛,应加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所载药物蜜蜂草的植物基原,挖掘其药用价值,并探讨《履巉岩本草》的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植物资源志要及实地考察等,从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性味功效以及药名考释等方面对蜜蜂草进行综合考证,并探讨蜜蜂草及《履巉岩本草》的价值。[结果]通过本草文献与植物学形态之对比,发现《履巉岩本草》蜜蜂草与今唇形科植物小野芝麻[Galeobdolon chinense(Benth.) C.Y. Wu]特征相符;实地考察发现小野芝麻在低海拔的路旁及疏林下广泛分布,符合《履巉岩本草》取材范围的生境;小野芝麻与蜜蜂草性味功效相近,主治用法相通;小野芝麻为草本植物,花叶具蜜香且全株密被柔毛,与蜜蜂体被绒毛相似,恰合“蜜蜂草”一名。[结论]小野芝麻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1220年南宋时期的《履巉岩本草》之蜜蜂草,是治疗毒疮、外伤出血、肺结核等疾病的良药。《履巉岩本草》全书彩色药图精美生动,对该书的研究,既是为重续药史守正创新,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精华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阿胶在中国中药史上拥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名称、原料、功效和炮制方法随时代的变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查阅古代本草著作、医籍、方书,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资料对阿胶的名称由来、原料和功效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古籍中对“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阿胶”一词始见于秦汉时期。其炮制方法由古代最简单且常用的炒制和熬制逐渐发展成需运用现代技术炮制的真空法和微波法等。其中蒲黄炒阿胶、蛤粉炒阿胶为使用时间最久、炮制最考究、疗效最突出的炮制方法。该文通过对阿胶的本草考证以及炮制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深入了解阿胶提供切实可循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考证《履巉岩本草》中麸盐子及五倍子苗的基原,为后续中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并结合植物名称、形态特征、性味功效等,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进行植物分类学的合理比较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发现,麸盐子与漆树科黄连木植物形态特征、性味功效描述相符,历史记载较少,近似名"盐麸子"多见于本草典籍;五倍子苗与盐肤木形态特征相符,盐肤木变种"滨盐肤木"形态则与五倍子苗差异明显,且今杭州周边未见"滨盐肤木"分布。[结论]《履巉岩本草》所绘麸盐子药图为今漆树科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而五倍子苗药图为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  相似文献   

15.
该文综述了中药郁李仁源流及功效本草考证,并结合其本草考证,对郁李仁中所含黄酮类、脂肪酸类、蛋白质类、矿物元素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郁李仁药用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郁李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丹参功效考     
目的:通过古代本草文献及方剂文献的考证,对丹参的古代应用进行全面总结。方法:选取历代主流本草文献相关记载及《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的方药(设定方剂总药味数≤8味),参合互证,对比归纳,以期晦者彰,隐者现,全面反映丹参的临床效用。结果:古代丹参的应用范畴,可归纳为止痒消痈;调经止带,安胎祛瘀;安神定志;和胃止痛;强腰祛痹;清热避瘟;益气补虚七大功效。现代多取丹参活血化瘀之功仅将丹参应用于妇科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对丹参临床应用的局限化。从给药方式来看,古代常用丹参外用取效,也有可能反映了丹参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药枳壳药材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枳壳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微寒,味苦、辛、酸,入肺、脾、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1]。现将近年来有关枳壳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本草考证与药源调查1·1本草考证据文献及我国学者的考证,枳壳、枳实类药材以枳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木部中品。枳壳之名始见于唐·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唐·苏敬《新修本草》[2]始提出枳实和枳壳两个不同的名字。宋·《开宝本草》以其与枳实“主…  相似文献   

18.
益母草面膜外敷治疗痤疮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母草性凉、味辛微苦,无毒,入手、足厥阴经.功能活血破血、调经利水,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本草求原>谓其尚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唐本草>中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的记载.笔者用益母草面膜外敷治疗面部痤疮78例多收奇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槲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本草求真》称其为“补肾要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疾病。近年来,随着补肾降压理论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槲寄生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逐渐得到青睐。文章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中槲寄生的记载,对其进行药物基原考证,明确其补益肾气的功效,深入探究其“补益肾气”“平补阴阳”理论在高血压病中应用的基础。同时结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总结其在治疗高血压病中降低血容量、抑制Ca2+内流、保护靶器官等作用,为临床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借助本草学文献阐释黄芪功效的演变,重现黄芪被人们所忽视的效用。通过梳理古代中医学文献发现,不同历史时期黄芪的功效既具有特色,又有承接性。汉唐时期突出补虚、托毒、敛疮之用;宋金元时期则彰显其"补虚"之效,拓展了黄芪补益的作用范围;明清时期则重视炮制左右黄芪的功效,使之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