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既往研究大多采用回顾性、小样本分析应用椎弓根置钉技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结论较为单薄。同时有学者提出经伤椎置入螺钉可进一步稳定椎体,减少断钉断棒、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平均36%,脊柱后凸角(Cobb角)25°,椎管正中矢状径60%,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0例,D级9例,E级9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5年,36例患者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后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到95%,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6%,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4例,E级26例。治疗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和椎体高度丢失,远期效果良好,说明植入物与宿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常采用跨伤椎4钉固定,由于存在“平行四边形效应”及“悬挂效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复位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并发症,而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可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3例,损伤节段为T11-L2,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0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随访4-15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短期内(4-15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未出现钉棒断裂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所测得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治疗后相比稍有反弹,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大部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并能保持矫正效果,钉棒断裂发生率低,优势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向与万向椎弓根螺钉经肌间隙入路置入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椎弓根螺钉分为单向组(n=18)和万向组(n=24),2组患者均行3椎体6钉短节段固定伤椎,其中单向组经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万向组经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伤椎上下椎体均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结果术后随访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不同时期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患者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1年,2组患者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而单向组患者的矢状位伤椎Cobb角均小于万向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万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入万向与单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对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伤椎Cobb角有更好的复位效果,能达到更好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方式与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骨折临床效果观察,探讨胸腰椎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5年9月8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4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3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5岁。观察对比术前、术后、术后12、18个月时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术后12、18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变化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组与跨伤椎固定组,均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本文中经伤椎固定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治疗中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钉、单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提高,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损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势、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在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前、后缘椎体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并计算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评估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结果 32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26例胸腰椎骨折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内固定,9例行术中后路减压,后经椎弓根向骨折椎体内植入自体髂骨粒。结果:术后随访12~18月,平均14.2个月。术后1a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至正常95.8%,平均Cobb角丢失〈2°。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伤椎内自体骨移植应用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能增强伤椎抗压稳定性,提供脊柱即时及晚期稳定性,加速骨折的愈合,重建椎体高度,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以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以thoracolumbar,fracture,Injury vertebral,Pedicle screws,Internal fixa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2篇文献为主重点讨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让胸腰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提供脊柱的长期稳定;既可有效的使胸腰椎骨折良好复位,牢固固定,又可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减少后凸的形成等内固定并发症;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选择合适、可靠的内固定物及工具,规范、严格地手术操作,不良反应会降低。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胸腰椎体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该方法主要通过撑开复位机制,利用伤椎周围软组织的牵拉,能使移位骨块复位,恢复椎体的外形和高度。但通过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存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脊柱Cobb角矫正度的丢失,椎弓根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对胸腰椎骨折的修复效果,并与常规椎弓根内固定进行对比。方法:选取烟台山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经伤椎置钉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对照组实施常规椎弓根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上下正常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前缘高度和的平均值之比乘以100%)和矢状面Cobb角(以X射线片矢状面测量)。治疗后6个月根据国内外常用的用的分级式评价标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分别为2.4分和3.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伤椎高度和Cobb角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12月伤椎高度、Cobb角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经伤椎置钉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修复胸腰椎骨折可固定骨折处复位,有效恢复受伤椎体高度,防止治疗后出现Cobb角丢失,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角,其中爆裂性骨折16例患者采用术前和术后CT检查测量椎管骨折块占位比.观察术后并发症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 ~ 36个月,平均19个月.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术中失血少、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11例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均完全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现象;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能有效复位及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法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效果。方法对38例胸腰椎骨折椎双侧或一侧椎弓根完整、椎体下半部及下终板无爆裂患者,通过伤椎植入椎弓根螺钉,在后路行椎间撑开、连接钉棒使伤椎复位的过程中,使伤椎获得垂直向前的推顶力,以期恢复伤椎前柱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矫正,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所有患者外伤至手术时间为1~10d,平均5.1d。结果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18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5.4°恢复至术后平均2.3°;椎体前缘由术前正常椎体平均高度的58.8%矫正至术后正常椎体平均高度的90.3%;伤椎脱位均基本复位,无椎间隙过度撑开、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33例合并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比较,31例(93.9%)有1~3级的改善。6例术后15~18个月行内固定物取出术,见后外侧植骨融合良好。结论伤椎置钉法是安全的,可有效地使伤椎获得良好复位与固定,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其临床疗效及矫形后近期椎体高度丢失对提高脊柱重建生物力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至2013年就诊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胸10-腰2)36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每3个月定期随访,记录不同时间点患者腰背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通过CT评估脊柱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建议患者术后1年随访,记录上述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矫形手术、内固定取出手术,并完成内固定取出手术后1年门诊随访,记录不同时间患者的各项评估指标。和术前相比,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并能有效保持(P<0.05);取出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有所丢失(P<0.05)。结论:通过分析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原因,治疗近期疗效与胸腰椎节段特殊的生物力学因素、椎间盘损伤后的应力传递改变等密切相关。对于胸腰椎骨折矫形手术内固定取出后,仍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及必要的支具保护,从而维持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后路减压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效果肯定,又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目前临床上关于两种修复方案的疗效,存在较大争议。目的:对比观察经后路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变化率。方法:纳入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采用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内固定后即刻、内固定后12个月伤椎前缘压缩率以及Cobb角变化率。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前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变化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即刻及内固定后12个月,可见研究组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变化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改善后凸畸形,恢复椎体压缩度,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优于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向椎弓根螺钉虽然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中有不利于安装的弱势,但其具有比万向椎弓根螺钉更佳的力学传导特性和稳定性,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这2种螺钉,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目的:比较单向与万向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选择下,经皮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用单向钉复位骨折固定(单向钉组),21例采用万向钉复位骨折固定(万向钉组)。比较内固定前后2组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后凸角、矫正率、丢失率等影像学指标,评价经皮单向钉和万向钉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1)2组在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组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角度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内固定后单向螺钉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角度、矫正度优于万向螺钉组(P0.05),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优于万向螺钉组(P0.05),但内固定后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结果说明,与万向钉复位固定比较,应用单向钉椎弓根螺钉经皮微创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更具有满意的骨折撑开复位疗效,后期矫形丢失更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后路椎旁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2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微创组)和28例采用后路椎旁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肌间隙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ODI和VAS评分。结果随访2组患者6~18个月,平均12.6个月。2组患者术后3 d、3个月、1年伤椎矢状面指数及Cobb角均获得良好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1年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2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肌间隙组,而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明显多于肌间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确切疗效,安全可靠,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为简便;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临床上胸腰椎骨折越来越多,但对于胸腰椎骨折固定方式存在较多争论,对于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还是传统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不同观点,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目的:对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后效果效果的评价。 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下列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检索时间为2005年至2015年3月。收集所有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通过筛选,总共纳入14个临床对照试验共个9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伤椎置钉组较跨节段组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后Cobb角度改善明显(OR=-2.72,95%CI:-3.08至-2.35,P < 0.01)。经伤椎置钉组较跨节段组椎体高度矫正率较高(OR=7.45,95%CI:6.94-7.97,P < 0.01)。经伤椎置钉组较跨节段组相比较内固定失败率较低(OR=0.12,95%CI:0.05-0.27,P < 0.01)。结果证实,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相比较固定后Cobb角度改善明显,固定后椎体高度纠正明显以及引起内固定失败率等并发症更少,固定效果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 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榀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