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教作为我国最大的宗教之一,积极的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本文介绍了佛教中的性爱世界及众生的性爱方式,佛对众生的性爱开示对我们社会家庭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曦 《中国性科学》2007,16(2):44-45
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精神寄托,虚无缥缈的网恋网婚不知迷惑了多少俊男倩女。玫瑰色彩的视频性爱让人轻而易举地进入如痴如醉的颠峰状态……  相似文献   

3.
人格,是一个有别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历来是医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的中心.而"淑女人格"则是指夫妻性爱过程中女性呈现出一种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式的贤淑,温良而恭谦,礼让而被动,甚至表现出胆怯、迟疑或退缩,从而造成夫妻性爱质量不高,进而引起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网络性爱”及其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奕 《中国性科学》2005,14(12):14-17
网络关系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不断成为人们关注与争议的焦点.目前一种新型的寄生在互联网之上的网络关系悄然兴起.由于受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制约,很多人并不屑于这类现象,甚至没有发现这类现象的存在已经根深蒂固并有蔓延之势,这就是寄生在互联网上的"网络性爱".笔者的观点是对待新生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网络性爱"带来的不同类型的伦理现象,借助不同标准对网络性爱作出适时的伦理评价.  相似文献   

5.
赖妍彤  胡廷溢 《中国性科学》2008,17(2):26-26,30
本文报道近20年来性治疗工作中碰到的3例不射精病例,病因与性心理、性环境、性技巧等有关,通过"行为疗法"均获治愈.作者结合病例,讨论不射精的病因,诊治不射精的新医学模式,认为耐心调查性史是诊治不射精成功的关键.性爱体位在性学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性爱活动中要注意缔造温馨、舒适与和谐的性环境,同时要注意性爱技巧的学习与提高,这对促进性和谐与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完美性爱是婚姻和谐、家庭美满的基础。有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夫妻之间其乐融融;有的家庭豪华舒适,但夫妻之间却貌合神离;还有的家庭因性爱的迷失,夫妻正处在迷茫、困惑乃至痛苦之中。夫妻性爱令人神往,又令人沮丧;令人激动不已, 又令人困惑迷离。人们总是乐于追求衣食住行等生活质量的提高,却唯独忽视或者羞于追求夫妻性爱质量, 不懂如何去发掘它的奥妙,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彭旭 《中国性科学》2005,14(5):32-33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性爱就已成为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性爱不但使人类种系得以繁衍、历史文明得以延续,更为社会生活增添了无限丰富的色彩。众所周知,没有性,人类的生物存在和社会存在都会迅速终结;没有爱,人类生活将退回到动物生存的状态。1 性爱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向一个异性求爱,首先要知道怎样使对方产生性的欲望.而要达到激发性欲望的目的,这就是一门艺术.那么,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语言艺术之一的民歌,对性爱表达有着怎样的艺术追求呢?为此,本文从陕北民歌性爱表达艺术之一--质朴和热烈以及陕北民歌性爱表达艺术之二--有声有色地唱出男女之"大礼"两个方面对陕北民歌中性爱表达的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香港知名艺人陈冠希分别与钟欣桐、张柏芝等7人的自拍裸体照、性爱照被泄漏,网友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2008年2月,个别未成年人模仿陈冠希动作的不雅照片在网络上出现.建议家长和学校因势利导将"艳照门"事件引入青少年性教育,向他们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让他们了解社会规范,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很有可能将坏事变成好事.  相似文献   

10.
性爱与死亡是生物进化的两个基本机能,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维持的两个基本因素。本文从死亡与性爱的相互关系。性爱导致死亡的机制模式以及死亡意识对性爱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人类性爱与死亡关系问题加以论述,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即性爱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衍后代和享受愉悦的益处,但也可导致许多死亡事件的发生,反之死亡又会为人类的性爱罩上文明的光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李扁 《中国性科学》2005,14(6):45-46
中国当前处在一个“性观念重大变化”的时期。“变化”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规律和动因?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个“变化”?“变化”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如果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必然性,知道是哪些力量在起作用,那么人们就可以采取措施,主动应对。这也是科学的价值。作为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以“性”为刊名、以“性”为研究对象的权威性刊物,《中国性科学》密切关注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发生的与“性”相关的社会现象,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艺术或信仰的角度发掘和探讨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其目的,还是要促进中国的性文明建设。最终的意义,则是要立足于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以去年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为缘起,一个新的概念——“性小康”,在网络媒体以及平面媒体上引起了较大的兴趣,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并被学术界所关注。从本期开始,争鸣栏目拟针对“性小康”这一概念,以及这一现象开展做集中的学术讨论。在这一期首先约请“性小康”概念的提出者、前《公益时报》记者李扁先生撰写了这篇题为“‘性小康’的科学与‘理’”的文章,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希望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话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学术范围内,本着“双百”方针,开展积极的探讨和论争。本栏目现在面向社会征文,并将陆续刊出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果必要,也可以组织专题研讨。总之是希望得到科学和严肃的结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最终有利于中国现代性观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