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男性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定老年男性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及血、尿中与骨吸收和骨形成有关的生化指标 ,观察其与年龄的关系 ,探讨以上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能量 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前臂骨密度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尿钙 (Ca)、肌酐 (Cr) ;采用放免法测定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将年龄 60~ 95岁的老年男性 97例分为 60~ 69岁、 70~ 79岁和 80岁以上三组并与 60岁以下男性进行比较。再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 ,比较其测定值。结果 老年男性骨密度及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其中 ,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 ,明显下降 (P<0 . 0 5)。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 ,骨转换指标随增龄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随绝经的变化.方法 408名符合条件40 ~80岁的女性志愿者,同一时间段留取血清和晨尿,统一用酶免方法 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和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用舣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前后位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 (1)BAP、骨钙素和uNTX与年龄、孕次、生育次数和绝经年限呈正相关(均P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骨折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28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的46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3、L4及左侧股骨大粗隆部位的骨质密度,根据骨密度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3个亚组,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OHD和PTH水平,分析25OHD和PTH水平与骨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密度小于对照组(均P0.01);骨量正常组的25OHD和PTH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P0.05);25OHD和PTH水平与骨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r=0.412、0.357,均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血清25OHD和PTH水平与骨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25OHD和PTH水平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β-ALP)、骨钙素(BGP)、血清Ⅰ型胶原蛋白末端(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为骨质疏松骨折提供准确的预警值。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患者85例,其中骨质疏松非骨折患者20例纳入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65例纳入骨折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27例纳入正常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水平观测指标水平差异确定各检测指标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特异性。同时将骨折组各项指标值80%中间截断区的中点设定为各部位发生骨折的预警阈值。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股骨大转子(TROCH)、桡骨远端(RADIUS)的BMD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BG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BMD预警值:桡骨为(0.267±0.111)g/cm~2;股骨颈为(0.570±0.119)g/cm~2;腰椎为(0.714±0.107)g/cm~2。其他骨生化指标预警值:BGP为(5.75±5.43)ng/ml、CTX为(0.47±0.39)ng/ml、B-ALP为(34.05±13.33)U/L。结论检测中老年人BMD及ALP、BGP、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反映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状况,预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青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密度特点及其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340例中青年甲亢患者及16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前臂、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甲亢患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钙(Ca)、血清磷(P)、碱性磷酸酶(ALP),比较2组间骨密度及Ca、P、ALP的差异。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和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对中青年骨质疏松诊断的不同定义分别将甲亢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ON1)和骨质疏松组(OP1)、骨量正常组(ON2)、骨量减少组(OD2)、骨质疏松组(OP2),比较使用2种诊断方法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各组甲状腺激素(TH)及TSH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亢患者桡骨全部、腰椎L2-4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根据ISCD定义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为46.8%,根据IOF定义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7.1%,前臂较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更明显。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组较骨量正常组的FT3、FT4明显升高(P0.05),TSH明显降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桡骨骨密度与FT4、Ca呈负相关,与TSH呈正相关。结论中青年甲亢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骨量丢失较明显的部位为桡骨,过量甲状腺激素及低TSH均可导致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骨折变化,探讨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的年龄相匹配的非糖尿病绝经后女性17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行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详细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组各个部位骨密度均较健康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较健康对照组升高[糖尿病组(0.49±0.26)μg/L vs.对照组(0.44±0.15)μg/L,P=0.047],骨钙素(osteocalcin,OC)及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N-propeptide,P1NP)较健康对照组降低[OC糖尿病组(15.50±5.50) vs.对照组(19.69±5.41)μg/L,P=0.000],P1NP [糖尿病组(44.63±19.64) vs.对照组(53.37±14.26)μg/L,P=0.000]。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骨折发生例数明显增高(P=0.034)。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各个部位骨密度略升高,但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快,整体骨丢失加快,骨折发生率增高。推测糖尿病可能导致骨丢失加快,尤以皮质骨丢失明显,糖尿病性骨代谢特点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骨折,但目前对骨折发生风险的预测方法有限且准确性不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为骨重塑时骨组织自身代谢产物,较骨密度可更敏感地反映体内骨代谢情况。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评价骨量、监测治疗疗效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作为骨吸收的标志物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血清N-端骨钙素(N-MID)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其单一预测价值有限,与P1NP和β-CTx等联合检测,临床预测效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的遗传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骨量峰值和骨丢失速度是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系调查显示骨量峰值受遗传控制 ,有腰椎和髋部骨折史的绝经后患者的女儿 (绝经前 )与没有此家族史同年龄的女性相比 ,前者腰椎、股骨颈处的骨密度更低 ,年轻女性(平均年龄 18.6岁 )的骨密度与其母亲的骨密度明显相关〔1〕。双胞胎的研究也提示遗传对中轴骨和外周骨骨量及骨丢失速度有一定影响。各种遗传基因可能也与骨质疏松有一定关系。一、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在各种可能影响骨密度和骨质疏松危险性的候选基因中 ,维生素D受体基因是最受人关注和引起争议的。VDR基因由 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100例糖尿病病患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的100例糖尿病病患和选取100名体检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对比分析骨密度。结果两组骨密度情况,糖尿病组骨量减少率25.00%、骨质疏松率24.00%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6.00%、5.00%(P0.05);经测定两组的年龄和体重指数两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生化指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通过腰椎L1-4和髋部股骨颈测定,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且糖尿病组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显著快于健康人组(P0.05)。结论糖尿病病患的骨量减少率和骨质疏松程度比健康人大,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生化指标也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下降更快。美国Hologic全身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可以有效监测糖尿病病患的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34例为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PN、BMD和Ⅰ型胶原β降解产物(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骨密度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大小之间的关联,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就诊及行健康体检的136例老年人,行超声检查并依据颈动脉病变程度分为正常、轻度及中重度病变3组,测定各组各项生化指标及骨密度,对比分析3组间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差异。结果正常组、轻度、中重度病变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病变组的总胆固醇(TC)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骨碱性磷酸酶(BALP)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病变组的甘油三酯(TG)、HDL-C、BALP水平显著减低,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而与轻度病变组相比,除HDL-C含量无差异外,TG、BALP、TC、LDL-C水平变化均与正常组的比较结果一致;对于骨密度而言,中重度病变组的L_(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及轻度病变组显著降低(P0.05);轻度病变组的L_(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也显著降低(P0.05)。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骨质疏松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骨密度下降越明显,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骨密度与骨量、骨代谢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0例MS患者进行骨密度(BMD)、骨钙素(BGP)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BM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Ms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BMD和峰值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P<0.05).②MS、MS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BGP、Ⅰ型胶元C端肽(B-CTx)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甲状旁腺素(PTH)较对照组增高显著.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Ms骨质疏松组BMD与BGP呈正相关关系(r=0.262),与PTH增高呈负相关(r=-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0.285),与牛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MS骨质疏松患者BMD与BGP、PTH、B-CTx、血压之间密切相关,骨代谢物异常表达在MS和MS骨质疏松的骨形成和骨丢失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36例)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40例)的血清TGF-β1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股骨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结果骨质疏松组的腰椎、股骨各个测量部位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TGF-β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82±6.15)ng/ml和(17.29±7.83)ng/ml,P<0.05]。而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的腰椎、股骨各个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均与血清TGF-β1呈正相关,而与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无关。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骨密度及骨矿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测定血清TGF-β1水平有助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期间于我院治疗骨质疏松骨的患者及正常患者各6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实验组,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空腹采血处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BGP(骨钙素)、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BMD(骨密度)。结果实验组患者BGP(骨钙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与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成负相关,对照组患者BMD(骨密度)与CTX(Ⅰ型胶原C端肽)成负相关,其余部分比较均无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生化指标结合BMD(骨密度)测定可以全面的对骨转换率进行合理评价,有利于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虽然其骨代谢生化指标具有重叠性,无法精细化的的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与分型,但可以提高治疗结果观察的准确性,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基因治疗糖尿病(DM)骨折延迟愈合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6~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50只,分为骨折对照组、DM骨折组和治疗组。利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MP-2、IGF-1的表达;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以判断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放射免疫竞争法检测血清中骨钙素的含量变化;利用局部骨密度仪检测骨折区域局部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前3 w,DM骨折组与骨折对照组BMP-2、IGF-1的浓度均呈上升趋势,第3周达到最大值,治疗组BMP-2含量在第2周达到最大值,IGF-1的浓度在第3周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实验中,治疗组BMP-2、IGF-1的表达量最高,DM骨折组表达量始终最低。DM骨折组ALP与骨钙素的含量始终显著低于骨折对照组与治疗组,骨折前3 w,治疗组ALP与骨钙素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骨折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区域局部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最高,骨折对照组其次,DM骨折组骨密度最低。结论 BMP-2、IGF-1基因通过提高DM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与成骨细胞增殖成熟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区域局部骨密度的增加,从而显著改善DM骨折延迟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都是常见病,尤其在老年人2型糖尿病伴发骨质疏松十分常见.本文重点介绍糖代谢异常时矿盐、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以及骨折的发生情况.糖尿病治疗药物罗格列酮与骨量丢失也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仑膦酸钠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等血清骨转换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取符合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老年男性病例7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平均年龄(75.64±6.3)岁,服用阿仑膦酸钠;对照组36例,平均年龄(75.88±5.5)岁,为鲑降钙素针组;2组同时服用钙而奇D片和法能胶丸(阿法骨化醇)做为基础用药.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半年后,测定2组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及骨密度,分析治疗前后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及骨密度较服药前显著升高(P均<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较服药前显著降低(P<0.05);将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骨密度2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降低程度不及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阿仑膦酸钠能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减缓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可有效防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量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运用QCT测定88例年龄≥60岁正常老年人以及67例年龄≥60岁确诊为T2DM患者的腰椎松质骨骨密度,所有检测对象均记录年龄、体重指数、运动及日照时间、饮食习惯、病程(T2DM组)、绝经年限(女性),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组)、胰岛素及C肽(空腹及餐后2 h)、性激素、血钙、磷、总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尿脱氧吡啶啉、尿钙、磷.对上述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老年T2DM组骨密度与年龄和体重指数匹配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老年T2DM组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T2DM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相比骨密度无明显差异,其骨形成指标(骨钙素)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这可能与血糖控制及一定水平的胰岛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观察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绝经后妇女4种骨生成和骨吸收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将107例绝经后妇女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钙剂组,钙剂 利维爱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1型胶原羧基端端肽(CTx)。并与骨密度测定方法比较。结果对照组骨吸收生化指标1年后出现降低,治疗组于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TrACP和CTx改变早且显著。骨密度在治疗后3个月未见改变,1年后出现骨密度增加。结论骨密度测定对于早期监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没有意义,TrACP和CTx可作为敏感的早期监测骨代谢变化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