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D-二聚体抗原制备:纤维蛋白1g与5cu的人血浆酶交联,置37℃反应120h使之降解,降解产物置SephacryLS-200过柱,用含0.2M氯化钠的0.05MTrisHCL(pH7.5)缓冲液,作凝胶过滤,流速为30ml/h,在280nm下测得2ml分馏液吸光度,获得D-二聚体主峰。抗人D-二聚体鼠IgG抗体制备;纯化和精制的D一二聚体抗原100ug与等量的弗氏完全性剂混合制成免疫抗原,皮下注射至6周龄的BAAB/C雌鼠,隔两周一次,共3次,最后一次加强剂量用200ug抗原行腹腔注射。4天后,取鼠脾,用PEG400分离脾B细胞与鼠NS-1融合,杂交瘤细胞培养后,用二步ELISA…  相似文献   

2.
两种剪切应力对血小板聚集及释放5—羟色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46年Virchow曾提出血液流动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本项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剪切应力作用下血小板聚集、释放及超微结构的特征,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对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为抗检治疗提供实验资料。材料和方法1仪器锥板式粘度计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改制。2血小板抑制剂阿斯匹林100ug/ml(新华药厂),7643制剂150ng/ml(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盐酸川穹噪注射液20mg/ml(北京第四制药厂),丹参注射液1.sg/ml(雅安药厂),血塞通50mg/ml(云南植物药厂)。3方法3.1剪切应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控制性降压对鼻内窦术病人血浆心房利尿钠肽(ANP)和脑利尿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无心血管疾病拟实行鼻内窦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例即控制性降压艾洛尔组和硝普钠组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55mmHg;对照组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80mmHg。在下列各时点测定血ANP和BNP浓度:术前(T1)、手术结束时(T2)、2h(T3)、24h(T4)、48h(T5)。结果术前ANP和BNP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并且三组水平均相似,与对照组(ANP5.31±2.32ug/ml;BNP13.26±8.98ug/ml,P〈0.01)相比艾司洛尔组(ANP2.46±0.75ug/ml;BNP4.34±3.06ug/m1)和硝普钠组(ANP2.48±0.92ug/ml;BNP4.49±3.21ug/m1)T2,T3时点ANP和BNP浓度均下降,并且失血量减少和手术时间缩短。结论控制性降压减少心血管健康病人利尿钠肽的释放。这种作用是通过降低全身阻力和灌注压引起心室充盈压下降引起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 3)、SCF(stem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单独CD3抗体或联合CD28抗体作用于输血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体外T细胞培养与活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因子IL-2、γ干扰索(IFN-γ)和IL-4的分泌水平。结果 输血前患者PBMC单独应用CD3抗体与联用CD28抗体后。PBMC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元显著性,但输血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D28抗体可明显增强输血后体外活化T细胞功能,输血导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浓度,观察和分析红细胞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诱导PBMC活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为临床在分离PBMC进行自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应用过程中取舍红细胞数量多少为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健康成年人PBMC,采用人工方法加入不同数量的红细胞,模拟在制备PBMC过程中残余的红细胞数量,然后根据红细胞数量与PBMC中细胞数量之比的不同组成3个不同的实验组(RBC/PBMc=2:1、10:1、50:13组),同时附设单独PBMC为对照组。利用CD3McAb分别对以上4组细胞进行激活,然后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随着红细胞加入数量的增加,细胞培养液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与加入的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当RBC/PBMC≤50:1时,红细胞在CD3McAb诱导PBMC活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分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锌对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锌溶液干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体外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锌对雄激素非依赖型(DU-145和PC-3)及雄激素依赖型(LNCaP)前列腺癌细胞均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对激素依赖型抑制更明显,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780ng/ml、810ng/ml、100ng/ml。1000ng/ml锌对3种细胞生长均达最大抑制作用。随着锌浓度增高,3种细胞凋亡率均上升。结论:锌可以明显抑制雄激素非依赖型以及雄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可能与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清锌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锌含量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检测方法对3940名50岁以上男性进行前列腺癌的集团普查。通过ROC曲线对比分析血清锌和游离PSA/t—PSA比值(f-PSA/t-PS比值)在提高前列腺癌联查结果中的作用。结果在血清t-PSA〉4.0ng/ml且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的116例受检者中,诊断前列腺癌者29例。血清锌含量80-100μg/ml的人群经年龄调整的OR值为5.54(95%可信区间为1.33—23.12),血清锌在40-60μg/ml的人群,经年龄调整的OR值为24.28(95%可信区问为2.78~212.32)。PSA〉4.0ng/ml人群中锌的ROC-AUC74.3%高于f-PSA/t-PSA比值的65.3%(P〈0.01)。而PSA在4—10ng/ml的灰色区域,锌的ROC-AUC是70.5%,高于f-PSA/t-PSA比值的62.4%(P〈0.01)。用100μg/ml作为血清锌的临界值,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53%,PSA在4—10ng/ml人群中分别为83%和53%。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锌含量显著降低,血清锌测定可明显提高PSA增高人群前列腺癌诊断率,而且优于f-PSA/t-PSA比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检测细胞毒活性的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了解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抗肿瘤活性,为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肿瘤患者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进行CIK的培养,用LDH释放法分别检测PBMC和CIK对肿瘤细胞K56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肿瘤患者PBMC对K562的杀伤活力比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10d后,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的CIK对K562的杀伤活力都有显著提高(P〈0.01),肿瘤患者CIK杀伤活力接近于健康人。结论肿瘤患者PBMC细胞毒活性显著降低,但经诱导培养成CIK后则显著提高。用LDH释放法检测肿瘤病人CIK细胞毒活力,有助于CIK疗法适应病人的选择及个体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
斑点免疫金染色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循环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胶体金探针建立了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以捕捉法Dot-IGS检测30份海南恶性疟病人全血,循环抗原阳性者27份,阳性率为90.0%;40份其他寄生虫病血样全为阴性。结果表明,捕捉法Dot-IGS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优于间接法Dot-IGS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检测疟疾循环抗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基因探针,建立通用型免疫-聚合酶链反应(PCR)系统,检测极微量抗原抗体。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作交联剂,构建成SPA-DNA基因探针,直接把生物素(Bio)与DNA连接构建成Bio-DNA基因探针,应用于免疫-PCR中,分别对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建立了通用型抗体抗原免疫-PCR检测系统。分别用于人血清蛋白(HSA)抗体抗原检测,HSA抗体检测的最高稀释度可达1109,HSA抗原检测极限可达10-10mg/ml,分别比类似条件下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灵敏度高105和106倍。结论建立的免疫-PCR系统灵敏度高,可用于各种极微量抗原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胶体金探针建立了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以捕捉法Dot-IGS检测30份海南恶性疟病人全血,循环抗原阳性者27份,阳性率为90.0%;40份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样全为阴性。结果表明,捕捉法Dot-IGS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优于间接法Dot-IGS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检测疟疾循环抗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丙肝(C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诱导表达及α干扰素受体1(IFN-α receptor1,IFNAAR1)表达,评价慢性丙肝患者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 脂多糖(LPS)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组病人PBMC,RT-PCR检测干扰素治疗前后PBMC IL-18mRNA水平的变化。同时RT-PCR检测不同组PBMC IFNAR1mRNA水平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干扰素应答组病人(n=12)和无应答组病人(n=26)PBMC IL-18mRNA诱导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治疗后,应答组病人IL-18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病人(P〈0.01),无应答组病人IL18mR-NA水平始终较低。IFN-α2b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病人PBMCIFNAR1mRNA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病人PBMCIFNAR1mRNA的表达始终较低(治疗前与应答组相比P〈0.01)。结论 慢性HCV感染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L-18和IFNAR1,但应答组病人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慢性丙肝患者PBMCIL18mRNA和IFNAR1mRNA水平检测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TNP)是一种分子量为17-KD的细胞因子.病毒感染后能在体内迅速产生,并诱导其它内源性介质的生成.启动机体免疫应答功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TNF既能促进病毒复制和逃避机体免疫,又能调节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因而TNF是决定疾病临床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检测日本脑炎(JE)病人血清和脑脊液(CSF)中TNF含县及其免疫反应形式.研究TNF的预示功能。抗体的检测采用Burke法改良的lgM-EI,ISA法,结果用IgM的EI。IAS单位表示。CSF中可溶性JEV抗原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细胞结合抗原用荧光免疫法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伊可新中维生素A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ODS-C18柱,甲醇一水(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5nm,流速为2.0ml/min。结果:维生素A线性范围为2-20ug/ml,平均回收率为100.28%,RSD为1.07%。结论: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本制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屈洛昔芬(droloxifene,DRL)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逆转作用与诱导凋亡有无相关性。采用Annexin V/PI法测定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发现0.62ug/ml汉防己甲素或1/94ug/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62细胞48小时后均可诱导一定比例的细胞凋亡,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两者联合应用作用增强。0.62ug/ml汉防己甲素或1.94ug/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62/A02细胞均不能诱导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应用72小时可诱导小部分细胞凋亡。结论: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逆转耐药的机理与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方法:从外周血分离PBMC,加入细胞因子诱导DC,流式细胞仪测定CD86和HLA-DR,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HLA—DR和CD86在PBMC中几乎无表达,经GM-CSF和IL-4诱导后低表达;加入TNF-α后高表达。结论:GM-CSF和IL-4诱导培养PBMC,可获得大量不成熟DC,加入TNF-α后,DC成熟度高,激活性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以36名(男18,女18)麻疹患儿(平均5.0±0.9岁)为试验对象(其中1名并发肺炎)。对照组为20名健康儿童(10.04±1.3岁)。(1)淋巴细胞培养和悬浮液制备;采血肝素抗凝(10单位/ml).并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分离.血浆冰冻至-20℃。PBMC用Hank’s平衡盐水冲洗.并用92.5%小牛血清和7.5%二甲亚砜悬浮,液氮中冰冻备用。使用时用含10mmol/LHEPES.5%热天活小牛血清和50μg/ml庆大霉素的RPMI1640液冲洗两次,并制成5×105/ml的悬浮液、在96孔稀释板(0.2ml/孔)或12×75mm聚苯乙烯试管中(lml’管)中…  相似文献   

19.
氨茶碱对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氨茶碱对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茶碱治疗1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7)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L-4和IFM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纠正Th1/Th2的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文献报道应用不同的诱导剂如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等,可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和/或成熟神经细胞,但诱导剂的使用方法以及剂量却各不相同。目的:联合应用不同的诱导剂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以确定最佳诱导剂组合及最佳浓度。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5/2008-09在辽宁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细胞研究中心完成。材料:新鲜脐血来源于足月分娩的健康孕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组合的诱导因子进行单个核细胞的诱导,以确定最佳诱导因子组合:①10ug/L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体积分数为0.01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神经营养因子B27。②10ug/L NGF+10u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积分数为0.01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神经营养因子B27。③10ug/L bFGF+10ug/L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体积分数为0.01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神经营养因子B27。④10ug/L bFGF+10ug/L EGF。同时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FGF和EGF进行单个核细胞的诱导,以确定最仕诱导浓度:①5ug/L bFGF+5ug/L EGF组。②10ug/L bFGF和10ug/LEGF组。③20ug/L bFGF和20ug/L EGF组。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荧光照微镜下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各诱导剂组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②免疫荧光检测10ug/L bFGF和10ug/L EGF组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③流式细胞仪检测10ug/L bFGF和10ug/L EGF组诱导第7天和第15天的细胞nesfin表达情况。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呈散在的圆形生长。②至诱导第7天,分化细胞出现突触样结构和生长端样结构,并可见多个细胞之间形成网络,符合神经干细胞样形态特征。③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情况不同,含NGF实验组细胞长势相对最差,含bFGF和EGF实验组的细胞长势最旺盛,胞体较大而圆,细胞突起也粗大,呈三角形或锥形,突触样结构和生长端样结构明显可见,为最佳诱导因子组合。④10ug/LbFGF+10p-g,LEGF组的细胞密度适中,伸出突起明显,神经细胞形态最特异,培养周期最短,为最适实验浓度。⑤细胞免疫荧光检测10ug/L bFGF+10ug/L EGF组诱导第7天细胞nestin阳性。⑥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对照组和10ug/L bFGF+10ug/L EGF组诱导第7天、第15天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10ug/L bFGF和10ug/L EGF可较短时间内定向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