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600例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的评价,探讨一套适用于双螺旋CT扫描时理想的高压注射器增强条件。方法:使用MX Twin双螺旋CT机,ALF CT-9000前置式高压注射器。将600例患者分两组行增强扫描,第一组为不定条件组100例,第二组为设定条件组500例。扫描分区为头部、鼻咽部、颈部、胸部、肝胆胰脾、肾脏、盆腔。评价方式采用双盲观片法和CT值评价法。结果:设置条件组500例,影像质量优者占87%,影像质量良好者占10%,影像质量差者占3%。结论:本文所选择的这套高压注射,应用于以螺旋CT增强扫描是可行的;进行增强扫描时,根据病人某些生理和病理因素,可参照正常标准适当延长扫描时间,以获得最佳影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20例CT定位患者同时注射对比剂增强扫描。结果 220例患者中穿刺一次成功214例,穿刺成功率97.28%。本组220例中,增强效果好为199例,占90.45%,增强效果一般为21例,占9.55%。增强效果差的没有。结论 正确合理使用高压注射器可更为精确的诊断并获得满意的CT增强效果,预防了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浅谈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造影专用高压自动注射器在螺旋CT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特别是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肝癌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233例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影像质控体模,测量三种型号的TPS/CT-Sim工作站在不同CT扫描参数时图像重建的几何结构和射野设置的精度,以及CT值的改变范围.[方法]质控体模内置15种不同形状、大小和密度的模块,体积大小范围为0.5cc~125.0cc,相对电子密度为0.190~1.512,在CT模拟机扫描后输入到各TPS/CT-Sim工作站进行影像重建测试.测试条件分为6组不同的扫描参数.比较各系统在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影像重建质量、计划设计的几何精度及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的改变.[结果]不同TPS/CT-Sim工作站的影像重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27%~27.4%);CT扫描参数对各系统的影像重建体积有明显的影响,扫描层厚和螺距对重建体积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显著;层厚扫描为3mm及扫描螺距为1.0时,各系统图像重建体积误差较小;CT扫描电压和电流对图像重建体积的影响不明显但会使CT值产生明显差异.[结论]各放疗单位有必要对临床使用的每台TPS/CT-Sim和CT扫描参数进行影像质量检测和评估,以决定适合具体系统的使用条件和误差范围:在使用体积剂量工具进行治疗计划评估时应考虑影像重建体积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检出及诊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明确诊断为SHCC患者的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增强3期扫描分别25s动脉期扫描、45s门静脉扫描,3min平衡期扫描.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优维显100ml,注射流率为3ml/s.结果 22例SHCC在增强3期扫描上20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2例CT表现不典型,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增强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平衡期检出率最高,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表现可提高对小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中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后再行增强双期扫描,以术前CT检查和病理结果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8.0%,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86.0%。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相同者26例,其中CT平扫漏诊10例,误诊4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淋巴结转移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和CT平扫组合能够清晰显示胃癌转移淋巴结形态、大小,提高检出胃癌类型和阶段的诊断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在肾癌的术前定性诊断和临床分期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MSCT双期扫描影像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征象;总结肾癌MSCT双期扫描的影像分期符合率.结果 MSCT平扫等、低、高密度者分别为30例、26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均匀、不均匀强化者分别为12例、53例;明显强化者50例.MSCT判定肾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正确率分别为18.46%、9.23%;判定周围淋巴结转移正确率24.62%.MSCT双期扫描影像分期正确率分别为:Ⅰ期93.3%;Ⅱ期85%;Ⅲa期75%;Ⅲb期87.5%;Ⅲc期90%;Ⅳa期75%;Ⅳb期100%.结论 MSCT双期扫描可以对肾癌进行较准确的术前诊断,其分期对于指导肾癌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低技术在肺结节CT增强成像的临床意义.方法:胸部检查发现肺结节需行CT扫描增强的患者4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18~26 kg/m2随机分两组:常规剂量组(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和低剂量组(等渗低浓度对比剂)迭代重建.结果:100 kV扫描条件下采用40%ASIR迭代重建与120 kV扫描条件下采用FBP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法在腹部病变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的方法对平扫发现病变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正常器官及病变的增强效果并与高压注射器增强效果做对比。结果 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动态增强扫描法可以获得同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相近的效果。结论 三通管手推静脉注射法在腹部MR动态增强扫描中,对于腹部病变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均能取得同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基本相同的效果,且操作简单、实用,并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CT影像对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CT影像对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 采用热疗结合放射治疗 134例晚期恶性肿瘤 ,对其中 2 3例治疗后瘤体变化不大 ,但瘤体出现明显液化坏死的病例通过增强CT扫描随访观察 ,按瘤体内低密度区范围和瘤体内有无增强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按实体瘤消退程度评价疗效的 111例中 ,完全缓解 (CR) 32例 ,部分缓解 (PR)加无变化 (NC) 79例。按CT影像上低密度区域占肿瘤的百分比评价疗效的 2 3例中 ,完全缓解 (CR ,低密度区域占瘤体 >80 % )10例 ,部分缓解 (PR ,低密度区占瘤体的 5 0 %~ 80 % ) 10例 ;无变化 (NC ,低密度区占瘤体 <5 0 % ) 3例。按CT影像评价为CR的 10例治疗后病灶稳定 ,12~ 2 4个月未见复发 ,对其中 3例行瘤体穿刺活检、1例行肿块切除 ,病理结果均为凝固性坏死 ,未查到肿瘤细胞。按CT影像评价为PR的 10例中 8例在治疗后 12个月内局部复发。按CT影像评价为NC的 3例均在 6个月内局部复发。用实体瘤消退程度判定的 111例患者与按CT图像判定的 2 3例患者间 1年局部控制率和 1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热疗结合放射治疗后的局部肿瘤的疗效评价 ,需结合瘤体大小变化和CT影像上肿瘤内的低密度区变化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PICKER2 0 0 0S螺旋CT机 ,对患者盆腔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层厚均为 5mm ,增强扫描时 ,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结果 经CT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的 2 3例中 ,6例为包膜内型 ,平扫示其中 4例为低、混杂密度 ,2例为等密度 ,前列腺外形无明显改变 ;17例为包膜外型 ,平扫示 15例为低、混杂密度 ,2例为等密度 ,均示前列腺外、后缘结节状、波浪状隆起 ,或凸出于包膜外的不规则形包块 ,有的伴周围结构受累或远隔脏器转移的现象 ;以上全部病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结论 CT扫描 ,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中晚期前列腺癌 (包膜外型 )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对早期前列腺癌 (包膜内型 )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ICT)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表现,探讨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SPTP与10例NICT的临床诊治情况. 结果: SPTP患者平均23.8±6.5岁,女性占88.2%(15/17),70.6%(12/17)无明显症状,NICT患者平均43.5±9.3岁,女性占70%(7/10),30%(3/10)无明显症状,两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P组肿瘤直径平均9.5±3.4cm,NICT组肿瘤直径平均9.1±3.9cm;两组在肿瘤大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TP的CT平扫影像可见囊性与实性成分相间,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呈现轻微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强;NICT的CT平扫影像显示为实性成分为主的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的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弱;NICT的强化比SPTP明显. 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SPTP与NICT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动态CT增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变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放疗后纤维变组(RF组)50例,复发组(RNPC组)46例。先平扫,然后选择兴趣区支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LSINTCT-FLASH双螺旋CT扫描要,自动压力注射器药。分别测量两组平扫与增强后不同时刻的CT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描绘密度时间曲线。结果 RF组于增强后210秒时达峰值,基动态增强曲线特征叶缓升一级降型。RNPC组于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CT模拟定位工作站影像重建质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影像质控体模,测量三种型号的TPS/CT—Sim工作站在不同CT扫描参数时图像重建的几何结构和射野设置的精度,以及CT值的改变范围。[方法]质控体模内置15种不同形状、大小和密度的模块,体积大小范同为0.5cc~125.0cc,相对电子密度为0.190~1.512,在CT模拟机扫描后输入到各TPS/CT—Sim工作站进行影像重建测试。测试条件分为6组不同的扫描参数。比较各系统在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影像重建质量、计划设计的几何精度及CT值与相对电子密度的改变。[结果]不同仰S/CT-Sim工作站的影像重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27%~27.4%):CT扫描参数对各系统的影像重建体积有明显的影响,扫描层厚和螺距对重建体积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显著;层厚扫描为3mm及扫描螺距为1.0时,各系统图像重建体积误差较小;CT扫描电压和电流对图像重建体积的影响不明显但会使CT值产生明显差异。[结论]各放疗单位有必要对临床使用的每台TPS/CT-Sim和CT扫描参数进行影像质量检测和评估,以决定适合具体系统的使用条件和误差范围;在使用体积剂量工具进行治疗计划评估时应考虑影像重建体积的误差。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的CT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ICKER2000S螺旋CT机,对患者盆腔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均为5mm,增强扫描时,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结果:经CT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中,6例为包膜内型,平扫示其中4例为低、混杂密度,2例为等密度,前列腺外形无明显改变;17例为包膜外型,平扫示15例为低,混杂密度,2例为等密度,均示前列腺外、后缘结节状、波浪状隆起,或凸出于包膜外的不规则形包块,有的伴周围结构受累或远隔脏器转移的现象;以上全部病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结论: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中晚期前列腺癌(包膜外型)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早期前列腺癌(包膜内型)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18F-FDG SPECT/CT与CT在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评价18F-FDG SPECT/CT在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集确诊的10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将肺癌病灶为周围型肺癌者分为I组,其中结核病灶为陈旧性结核者分为Ⅰa,活动性结核者分为Ⅰb;中心型肺癌者分为Ⅱ组,其中陈旧性结核者分为Ⅱa,活动性结核者分为Ⅱb,均行18F-FDG SPECT/CT扫描,并与CT对比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Ⅰa组47例,Ⅰb组24例,Ⅱa组17例,Ⅱb组12例.患者中肺结核病灶以双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分布为主(78.0%),与肺癌病灶分布有差异(P<0.001).Ⅰa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95.74%、80.85%,SPECT/CT检出率高于CT(P=0.001).Ⅰb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79.17%、75.00%,SPECT/CT检出率与CT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Ⅱa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94.12%、70.59%,SPECT/CT检出率高于CT(P<0.001).Ⅱb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75.00%、66.67%,SPECT/CT检出率与CT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18F-FDG SPECT/CT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对于非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动脉期、全肝静脉期、病灶平衡期进行扫描,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观察2组病灶显示率、病灶阳性诊断率。结果观察组CT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96.7%、90.6%、96.5%;而对照组平扫显示率为76.9%,观察组各期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后观察组诊断肝癌57例,诊断阳性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34/6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中巨块型有13例,占100.00%,结节型32例,占94.12%,弥漫型12例,占92.31%;对照组CT 34例中巨块型有15例,占100.00%,结节型17例,占56.67%,弥漫型2例,占13.33%。结论螺旋多期扫描可为肝癌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肝癌早期,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肝癌等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别依据CT扫描及DWI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食管癌靶区勾画提供优选的影像学参考方法。方法 2012—2013年前瞻性入组 3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完善食管内窥镜、胸腹CT及DWI扫描,分别依据各项检查确定病变长度并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相比较。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所测食管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符合程度。一致性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及Bland-Altman法。结果 全组 4例患者于DWI序列未见高信号表现,假阴性率为11%,均为T1期,占44%(4/9)。31例可供DWI病变长度分析,术后病理标本肿瘤长度为4.58 cm,内窥镜、CT扫描、b=600、800、1000 s/mm2条件下DWI图像所测肿瘤长度分别为4.56、5.58、4.41、3.99、3.83 cm,ICC值分别为0.703、0.764、0.946、0.890、0.882,P值均为0.000。Bland-Altman法分析结果中以内窥镜和b=600 s/mm2条件下DWI所测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一致程度最高。结论 DWI技术所测食管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较为接近,以b=600 s/mm2条件下病变测量信度为优,DW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特征,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评估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特点等。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者3例,仅行CT平扫者2例,仅行增强扫描者3例。结果:本组8例均为女性,年龄41~80岁不等,平均(56±12)岁,均为单发性胃神经鞘瘤,位于胃体、胃底者分别为3例、5例。肿瘤边界清晰,向腔内外双向生长者5例,腔内生长者2例,腔外生长者1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仅1例呈不规则浅分叶状;病灶大小不等,最大直径1.4~9.1 cm,平均值(4.94±2.32)cm;CT平扫病灶多表现为均匀等低密度,其中2例可见颗粒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均匀强化,仅1例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CT平扫常表现为胃黏膜下的类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渐近性强化,这些特征有助于该病的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