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解剖学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不同方向突出的椎间盘从解剖学角度给予区域办公室,以便明确分型,利于术式选择。方法:通过对离体干化腰椎的解剖研究。结合临床术中测量及1106便回顾研究,将突出椎间盘进行明确解剖界定之分型。结果:同区域的突出 椎间盘产生一组相似的临床表现,基于此,将椎间盘下分为5型,即:中央型、偏侧型、椎间主意 管外型及侧方型。中发病间盘的33.4%、51%、8.5%、4.5%、2.4%。结论:解剖界定明确的 相似文献
2.
腰椎临盘突出症解剖分型及临床意义(附1106例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方法:通过对离体干化腰椎的解剖研究,结合临床术中测量及1106例回顾研究,对不同方向突出的椎间盘从解剖学角度给予区域界定,以便明确分裂。结果:同区域的突变盘产生一组相似的临床表现,基于此,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五型,即:中央型、偏侧型、椎间管型、椎间管外型及侧方型。分别占发病间盘的33.4%、51%、8.5%、4.5%、2.4%。总结各型临床特点及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9-2011-04收治的一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4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型和手术疗效。结果根据影像学表现将本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I型)、椎间孔内和椎间孔外型(II型)、椎间孔外型(III型)、同节段混合型(IV型)以及复杂型(V型),根据分型采用相应的外科手术入路治疗,经过平均2.6年随访,临床疗效优30例(64%)、良12例(26%)、可4例(8%)、差1例(2%)。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容易误诊和漏诊,常合并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开放式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不同部位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按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关节突切除,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横突间入路进行椎间盘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180ml;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平均出血量330ml,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牵拉试验正常。经过平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除2例术前部分肌力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2种类型,适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lumbardischerniation)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椎间盘突出物压迫了自同一椎间隙水平发出的神经根。该症最早由Abdulah等于1974年报道,其发生率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数的...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分型争论较大,急需一个统一的病理学分型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椎间盘突出病理分型,根据术中所见分为四型。损伤疝出型:表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触之较软,有弹性;切开表层组织后有成块破碎的椎间盘组织溢出或很容易用髓核钳拉出;破碎的椎间盘物质孤立,与椎间盘母体分离或轻度黏连;其病理实质为椎间盘退变和损伤疝出及炎症修复过程;此型椎间盘突出需要彻底摘除破碎的髓核组织以防复发,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彻底摘除破碎和游离的组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退变突出型:病变部质地硬韧,弹性差,纤维环增厚致密;椎间盘局部隆起或突起,但与整体有较好的连续性,切开后无破碎的椎间盘,不能摘除成块的椎间盘组织;其病理实质是以退变和增生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一般后路手术切除致压后壁即可使受累神经获得可供移动的空间,硬突出和膨出的椎间盘可不作切除。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型:其特征为椎体后缘畸形、软骨结节和相邻椎间盘一起突入椎管;其病理实质是椎体后缘发育异常部分与椎间盘一起向后突出,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缘骨缺损被椎间盘组织充填;手术需切除突出的骨性后壁和椎间盘以彻底减压。椎间盘囊肿型:椎间盘囊肿是与椎间盘相通的囊肿,其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显微镜或内镜下切除囊肿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受累的间盘是否需要同时切除仍无定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病理学分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李明全,袁志,陈拱诒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内报道甚少。此型腰椎间盘突出位于侧隐窝外侧、椎间孔、甚至椎间孔外。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本间隙神经根受压症状 ̄[1]。手术中切除骨质范围较一般腰椎间盘突出为大,包括椎板、椎间孔和大部分关节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8年10月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本组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8.9%。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报告张国庆1孙立高1李维林1宋修军1杨利民1彭明1于洪文1杨彬1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emelaterallum-bardischerniation,ELLDH)因其突出组织占位特殊,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了近2年我院收治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认为临床医生如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主要是CT)特点有较深入认识时,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不难,并总结了此症的诊断要点;同时对手术入路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多数病人可通过经椎板入路作髓核摘除术,从而保留大部分关节突关节,以避免腰椎术后不稳。 相似文献
12.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常见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突出物的解剖部位与病理变化不同,在临床上常出现不典型的征象。根据临床特征与术中所见,我们将其分为5个类型:(1)侧弯型。(2)跛行型。(3)脚下垂型。(4)马尾综合征型。(5)腰椎管狭窄症型。我们认为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与查体,可以得出正确诊断。有些病人行椎管造影,CT扫描或MRI检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经CT诊断的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4例患者经6个月-4年随访效果优良。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以CT扫描确诊率较高,一经确诊,手术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1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1):44-4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张国庆1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探查阴性的原因不外乎定错了间隙,或虽在同一间隙,但探查范围过小或偏内而遗漏。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压迫位于椎间孔处的同节段神经根,若按神经系统常规定位,则将错开上一椎间隙;在同一间隙,若不向椎间孔内... 相似文献
1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翁文杰陈亮朱丽华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椎弓根外缘以外,压迫相应的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944年Lindblom及1954...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延迟诊断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1988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9例中发生延迟诊断的26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延迟诊断原因有(1)诊治医生经验不足,过分依赖CT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2)对游离型,极外侧型和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缺乏系统认识。(3)常规CT检查只作椎间隙平扫易遗漏病变。(4)病情复杂,情况特殊导致诊断困难。结论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不能完全依赖CT影像。(2)特殊病例增加椎体CT扫描或MRI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3)提高经验,增强对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的认识,提高阅片基本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临床分型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38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复发者,全部经再次手术,从病理角度分析发病原因,并结合临床表明,提出分型意见,认为分型对再次手术有指导作用,同时从术式选择及规范方面及从术后指导康复训练方面,探讨预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