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使“T管引流、空肠造瘘术”后患者的胆汁能够被机体充分利用而不丢失,同时省去人工收集、煮沸胆汁的麻烦,采取了自体胆汁体外转流。其方法是先夹闭T管,在T管与空肠造瘘管之间连接过滤器,进行转流。结果此法用于13例患者均获成功,无返流性胆管炎发生。结论自体胆汁体外转流简便易行、安全,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护理省时省力。胆汁无污染,胆汁成分不被破坏而在体内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和促使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患者术后的全身情况,促使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2.
胆道体外转洗系由胆总管置 T 管将胆汁引向体外,再通过空肠造瘘管(距 Treite 氏韧带12cm 处置一乳胶管)转输入肠内,解决肝后性胆汁排泄受阻的一种手术方法。常用于晚期癌症、病情危重或机体条件不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38例术后引流管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加强其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引流管常规护理、胰腺引流管和腹腔引流管护理、"T"型管护理、空肠造瘘管和鼻空肠营养管的护理等.结果治愈36例,死亡2例.认为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胆汁引流术后胆汁净化回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汁外引流术后胆汁净化回输新方法的优点.方法 将胆汁外引流及空肠造瘘患者随机分为回输组和回输净化组,每组各20例,回输组于术后肠功能恢复后第2天将胆汁收集后经空肠造瘘管回输;回输净化组将胆汁回收后在体外用输血器过滤后回输.分别于回输第6天和第10天检测胆汁经过滤净化后的理化性质,包括细菌密度等指标,并检测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回输净化组胆汁净化过滤后胆汁比重和总胆红素含量及细菌密度均有下降(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肠道激惹发生率比较,净化回输组优于回输组(P<0.05).结论 胆汁外引流术后胆汁经输血器净化过滤回输法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胆汁回输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加强其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引流管常规护理、胰腺引流管和腹腔引流管护理、"T"型管护理、空肠造瘘管和鼻空肠营养管的护理等。结果治愈36例,死亡2例。认为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T型管引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做好T型管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8例胆道术后应用T型管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巧  吴康康 《护理与康复》2014,13(9):870-871
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两种营养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空肠造瘘管组与鼻肠管组相比较,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下床活动早、留置导管时间长(P0.01)。结论空肠造瘘管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采用空肠造瘘管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有效护理.方法 对180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后患者采取前10 d开放引流,10 d后根据病情选择抬高引流的方法,促进胆汁更多流入肠道,患者无不适后可试行夹闭T型管,并行经T型管胆道造影了解胆管通畅情况.结果 18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其中最短住院时间12d,最长住院50 d.结论 采取“阶梯式”护理方式,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护理方式,可有效地降低T型引流术后的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促使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腹部外科手术后,很多患者因病情需要留置了空肠造瘘管,而经空肠造瘘管泵入肠内营养素就成了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情况下,大家会把肠内营养输注泵管的输入端直接插入空肠造瘘管外口处,这样虽然简便,但存在很多弊端,如反复拔插会造成空肠造瘘管胶皮的裂开和加速胶皮管的老化;胶皮引流管末端与泵管接头不匹配时常出现衔接困难、滑脱及漏液;泵前和泵后的冲洗困难及加药不便等.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找出了一种连接空肠造瘘管泵入营养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体胆汁体外转流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使“T”管引流,空肠造瘘术”后患者的胆汁能够被机体充分利用而不丢失,同时省去人工收集,煮沸胆汁的麻烦,采取了自体胆汁体外转流,其方法是:先夹闭T管,在T管与空肠造瘘之间边疆过滤器,进行转流,结果此法用于13例患者均获成功,无返流性胆管炎发生,结论:自体胆汁体外转流简便易行,安全,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护理省时省力,胆汁无污染,胆汁成分不被破坏而在体内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和促使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患者术后的全身情况,促使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1.
经高位空肠营养造瘘管还纳胆汁的护理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110003)张秀月唐丽萍现将21例经造瘘管还纳胆汁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40-76岁。其中肝门部胆管外引流术后10例,急性重症胆管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术后肾造瘘管夹闭和开放时机对机体的影响,以期为结石的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软件Rand函数,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开放组(n=40)和夹闭组(n=40).开放组患者术后夹闭肾造瘘管至第1天晨8点后开放肾造痿管;夹闭组患者术后夹闭肾造瘘管夹闭至拔管.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值、术后疼(胀)感评分、术后尿液外渗、发热情况及患者、家属关注造瘘管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术中输血率、术后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术后疼痛及胀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尿液外渗比例、发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家属询问造瘘管事件比例、造瘘管堵塞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夹闭肾造瘘管的止血作用可能仅限于术后早期,且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胀)感无关.对于排除了明显存在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术后持续夹闭肾造瘘管不增加感染的风险.夹闭肾造瘘管直至拔管可以避免肾造瘘管堵塞且不会引起尿液外渗增加,这对减轻患者及家属对造瘘管相关问题的担忧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室造瘘管行空肠造瘘对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在106例胃切除患者中,51例患者术中用脑室造瘘管行空肠造瘘,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腹胀、切口裂开、吻合口瘘的发生及医疗费用等,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脑室造瘘管在胃手术空肠造瘘患者中的腹胀、切口裂开、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造瘘管行空肠造瘘能减少胃切除术后腹胀、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刘晓霞  王红伟  丁双英 《护理研究》2008,22(27):2536-2536
临床上,对有空肠造瘘管的病人行肠内营养时,常采用持续滴入法,有时空肠造瘘管较短,与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后,常出现病人翻身活动受限且易滑脱的现象.2007年6月-2007年12月对临床20例需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证明,使用一次性尿袋能有效解决病人翻身活动受限且易滑脱的难题,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及空肠造瘘术是在内镜引导下,经皮穿刺放置胃空肠造瘘管,以达到胃肠营养和(或)减压的目的。此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易行,并发症少,为不能经口进食、需要肠道营养支持疗法的患者免除了外科手术胃造瘘的痛苦,其国内外应用已日趋广泛。术后伤口和导管护理很重要,每天需取下管道固定夹,用2%碘伏消毒造瘘管周围皮肤并更换敷料,  相似文献   

16.
高危食管癌术后长期空肠造瘘管饲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管饲对高危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长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97例经空肠造瘘管进行术后营养支持的高危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94例患者康复出院,死亡3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空肠造瘘管滑脱、断裂、造瘘管周围瘘、肠梗阻及肠扭转等重大并发症。结论对高危食管癌术后患者应用空肠造瘘管管饲方法进行长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用液体石蜡灌注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某三级甲等医院胸部肿瘤外科的8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自术后第一天开始分别经胃管和空肠造瘘管注入医用液体石蜡各50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3次/d,连续2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胃管及空肠造瘘管注入医用液体石蜡有助于食管癌术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穿刺式空肠造瘘术在腹部大手术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建宇 《天津护理》2005,13(6):312-313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术后穿刺式空肠造瘘术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危重患者术中经空肠穿刺放置nocare可裂式空肠造瘘管(穿刺式空肠造瘘术),术后早期经造瘘管行肠内营养,观察患者肠内营养时胃肠道及造瘘管的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空肠造瘘管应用良好,4例患者发生导管阻塞,在介入引导下用导丝予以疏通后重新应用;穿刺处无红肿和炎性渗出及其他造瘘管相关发并症,均在7—28天内拔除造口管。结论:穿刺式空肠造瘘术可用于腹部大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心理护理、完善的营养计划、造瘘管的护理及观察营养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良好细致的护理是成功实施肠内营养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行胃空肠造瘘患者术后治疗及护理中的管理。方法:2005年7月~2010年2月实施的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中行胃造瘘、空肠造瘘,术毕后即拔除胃管,术后24 h由空肠造瘘管输入营养液,对造瘘管进行合理管理。结果:9例术后吻合口愈合良好,未出现胰瘘、胆瘘、肠瘘等并发症,肠道功能均在4~6 d内恢复。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胃排空障碍,最短3周,最长7周。胰瘘2例,考虑术前黄疸重,术后分别于3、4个月胰瘘愈合。所有患者术后精神营养均恢复良好。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胃空肠造瘘管的患者,合理的术后管理、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营养,预防呼吸道并发症,治疗胃排空障碍,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后引流液的细致观察及对T型管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