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王耀峰主任医师辨治小儿水疝经验。王师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治疗总以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基本法则,同时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守法守方,以达到固本澄源、驱除病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以脾虚肝失疏泄,胆郁化热,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指出:治胃毋忘调肝,又应和胃降逆,自拟和中制木汤,行气而不伤阴,益气而不温燥,清热而不伤正,标本兼治,疏肝健脾,清热利胆,和胃降逆,行气除满。治疗86例,近期痊愈54例,显效29例,无效3例。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发病率逐渐上升,值得引起重视。中医学认为,"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可致湿热内聚上蒸面部而发痤疮,临床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方选平胃散合加味逍遥散加减,并结合临床具体表现,辨证裁方,从而提高痤疮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胃脘痛范围,其发生多因胆石内阻,肝胆疏泄不利;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厚腻之品而致湿热内生,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代而发痛.因肝胆气机不能条达,故见右上腹隐痛、胸门痛引肩背;气滞日久则血瘀,可见疼痛剧烈和痛有定处,肝失疏泄而克脾土,致脾胃运代失调,则胃脘胀满,尤以进食肥腻之品后为甚,食欲不振;胃失和降,则暖气、呃逆;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则舌苔厚腻;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运代,湿热内生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人2003年以来用自拟疏肝利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3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邓存国 《中医杂志》2008,49(12):1137-1137
答: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其发病多以时邪、湿热之邪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湿热交蒸,累及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循常道,浸渍肌肤而发病.  相似文献   

6.
苦黄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的病机是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于肝胆。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要治则。苦黄注射液其成分为苦参、大黄、茵陈、大青叶、柴胡等组成。五药合用有清热、利湿、解毒、平肝等功能。苦黄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据孟昭良氏撰文介绍了辨证施治治疗盆腔炎三法:1.疏肝解郁法:适用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疏泄失司,郁久化热,损伤冲任,故经血非时而行或淋漓不绝。治以疏肝为先,辅以清热养血、健脾祛湿之丹栀逍遥散;2.活血化淤法:适用于体质虚弱,七情郁结,气滞血淤,治以少腹逐淤汤活血化淤,加党参、黄芪补气,并佐柴胡疏肝解郁、杜仲壮腰肾;3.清热利湿法:适用于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土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加味治疗5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4例。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肝、胆、胃。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胆邪上泛。根据“治肝可以安胃”之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以四逆散加味治之。结果:显效34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O.7%。同时指出,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肝气疏泄,胃气和降,减少胆汁返流,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孔庆辉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579-580
认为脾虚生湿 ,湿从寒化或热化 ,日久形成寒痰或热痰 ,阻于肝胆血脉 ,胆失疏泄为黄疸之基本病机。临证以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为基本大法 ,据兼证伍以行气、活血、利湿、清热、温阳、软坚之药 ,可使痰化结散 ,痰滞得通而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10.
探讨王灵台教授辨治黄疸的临床经验。认为黄疸的病因病机以湿热内蕴、寒湿内阻、瘀血内阻多见;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八法"贯穿其中;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参苓白术散等。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从肝郁脾虚论治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引起的水湿、瘀血积聚而成的病证,肝郁脾虚为本,水湿、瘀 血互结乳络为标。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湿法。随月经周期变化,用药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涉及病变脏腑为肝脾。脾胃亏虚、肝失疏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基础,其中脾胃亏虚是基础,肝失疏泄是关键,痰、瘀、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因素。运脾疏肝和胃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法,化痰、祛瘀、清热为其协治之法。  相似文献   

13.
用《医学心悟》程氏萆薢分清饮化裁治疗疑难杂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证属湿邪内蕴,热伤肾络,气化不利,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肝硬化腹水,证属湿热内蕴,水浊积聚,气化失司,治宜清热利湿,利水消浊。慢性支气管炎,证属湿邪痰浊蕴肺,湿聚生热,肺失宣肃,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附件炎,证属湿热内蕴,热伤冲任,秽浊下注,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相似文献   

14.
黄疸性肝炎在中医来讲大都是阳黄,即湿热蕴蒸,胆汁外溢于肌肤,因热为阳邪,故身目发黄而色鲜明;但在我们的教科书及临床医师用药中,只注意利湿退黄,清热,而未注意肝主疏泄、条达,要用舒肝理气、解郁滞的药方配合,故很多黄疸性肝炎在治疗过程中未获佳效.  相似文献   

15.
清热利湿方防治兔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清热利湿方对兔胆色素结石模型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菌感染组,清热利湿中药大、小剂量组;造成胆色素结石模型,观察胆汁中总胆红素(TB)、游离胆红素(UCB)、总胆汁酸(TBA)、钙离子(Ca^2+)、细菌性和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B-Gase)活性的变化。结果清热利湿中药能明显降低胆汁中TB、UCB、Ca^2+含量(P〈0.05),增加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P〈0.05),并能降低胆汁中细菌性和内源性β—Gase活性(P〈0.05)。结论清热利湿方具有很好的降低胆汁成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华  张宁  闫璞 《天津中医药》2020,37(5):571-574
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激素治疗常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并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张宁教授运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丰富,认为肾病综合征病性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为标。标实的病理因素由本虚引起及加重。治以“固本泻浊法”,健脾益肾,兼以调肝养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肝主疏泄,疏可使气运行通而不滞;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调畅全身气机运行;肝失疏泄,气机运行不畅则可致多种疾病。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百病生于气",疾病多因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消化系统可见胃黏膜糜烂,肝气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胃部黏膜失养而出现糜烂,治以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化裁;情志不畅还可引发胆汁排泄障碍,出现胆系疾病,治以疏肝利胆、养肝柔肝,小柴胡汤。妇科疾病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与情绪失调密切相关,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应激能力失常,导致乳腺增生或子宫肌瘤,治以逍遥散、神效瓜蒌散、当归芍药散。内分泌受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情志不遂可导致内分泌失常,发生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等,治疗注重疏肝、调肝、柔肝、养肝,乌梅丸、柴胡舒肝散。从肝论治,紧抓肝失疏泄这一病机,以疏肝解郁为法,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诸病得治。  相似文献   

18.
黄干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2-1133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 ,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 ,由口而入 ,内阻中焦 ,交蒸于肝胆 ,以致肝失疏泄 ,湿热迫胆汁外溢 ,使面目、小便俱黄。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 ,饥饱失常 ,或嗜酒过度 ,皆能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熬汁煎液 ,凝结为石 ,阻于肝胆 ,胆汁逆溢而发黄。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 ,寒湿郁滞中焦 ,胆液被阻 ,溢于肌肤而发黄 ;或因脾虚血亏 ,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 ,湿邪蕴结不散 ,由…  相似文献   

19.
介绍王秀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弱,特点是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临床分5型辨证论治。肝胃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中,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治以清热和胃,疏肝理气,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以寒热平调,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肝炎多属湿热之邪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治疗大法自然是清热利湿以祛邪。湿郁热蕴可以化毒,因此解毒药的应用在急性肝炎的治疗中也不可缺少。但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还应重视活血药的应用。因为本病黄疸的出现,表明湿热蕴郁,阻于血分,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