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14例脑囊虫病脑脊液检测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寄生虫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P<0.01);嗜酸性粒细胞查到与白细胞总数增多、蛋白质增高、脑压升高有一定的关系。结合文献对脑囊虫病脑脊液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脑囊虫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观察脑囊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变化,为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预测病情的复发和了解机体的反应机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对336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囊虫病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P<0.001);并结合文献对各种因素引起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5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60份标本作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6例脑囊虫病的10份标本全部出现嗜酸性粒细胞(1~17%)。5例化脓性脑膜炎的6份标本中5份呈粒细胞反应(粒细胞占85~98%);4例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病毒性脑膜炎2例呈淋巴细胞反应;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极易找到病原体。  相似文献   

8.
对34例各型脑囊虫病病人作了脑脊液细胞学(CSF-C)和CT对照分析。79.31%的病人CT出现脑部病变(23/29),主要表现多发性小囊状低密度病灶或不规则病灶、增强病灶和脑室改变。78.12%的病人CSF-C出现异常(25/32),主要表现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激活型单核细胞、浆细胞。二项检查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种检查联合进行能提高脑囊虫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脑囊虫病20例及对照组45例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细胞同时增高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脑囊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CAg)诊断脑囊虫病的价值。方法用猪囊尾蚴囊液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486,以ELISA方法检测患者和对照者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的猪囊虫抗原。结果82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CAg阳性率为79.2%(65/82),腩脊液CAg阳性率为100%(26/26),治疗一个疗程后血清CAg转阴率为85%(17/20)。从对照者标本中未检出猪囊虫CAg。486和包虫抗原有轻微交叉反应。结论CAg检测,尤其是脑脊液CAg检测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而血清CAg检测则有助于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11.
1993~1994年对148份脑脊液(CSF)乳酸进行测定。其中化脓性脑膜炎组(简称化脑组)38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28例,病毒性脑炎组(简称病毒脑组)24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表明,化脑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病毒脑组CSF乳酸均有增高,尤其是化脑组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l)。此外还观察到化脑正规治疗一周后CSF乳酸降至正常,而未恢复正常者多具有合并症。  相似文献   

12.
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5种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CSF)特点,以提高对颅内感染性疾病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34例颅内感染患者的CSF检查结果共484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脓肿CSF改变较轻,病毒性脑膜炎、脑炎44次病原学检查结果均阴性;化脓性脑膜炎CSF表现为白细胞和蛋白显著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经治疗后,迅速好转;急性及亚急性起病的结核性脑膜炎CSF改变与化脓性脑膜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白细胞数及蛋白升高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持续时间较长,对治疗反应也不同。结论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CSF检查结果对颅内感染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病原学检查是颅内感染的确诊依据,但因阳性率低,故临床诊断不能过分依赖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吴若芬  潘月英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8):530-531,F0003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查,对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瑞-姬氏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 15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急性期均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80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50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以淋巴细胞为主。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在脑脊液中找到了隐球菌。30例脑囊虫病,在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占10%~90%。慢性期有大量的浆细胞。33例脑膜白血病在脑脊液中找到了白血病细胞。3例淋巴瘤在脑脊液中找到了淋巴瘤细胞。结论 (1)应用细胞玻片离心仪制片能将脑脊液中本来就少的细胞集中收集并将其平展紧贴于载玻片上使得细胞结构清晰易辨。(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讨脑脊液NAG活性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设计分别对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病毒性脑膜炎(病毒脑)和脑血栓形成等四组患者和对照者的脑脊液进行NAG活性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单位一附院检验科患者及其它参与者:本组患者共 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3~60岁。其中化脑24例,结脑5例、病毒脑5例,脑血栓形成23例。对照者为无神经系统疾患的外科小手术患者,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8~25岁。处理方法取脑脊液0.1ml与10μmol/L对硝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水溶液0.5ml混合置37℃水温中保存待测。测定及结果用分光光度法测定NAG活性,结果显示:化脑、结脑、病毒脑、脑血栓形成和对照组脑脊液NAG活性分别为9.9±6.2、4.5±2.6、3.7±2.0、3.9±化脑组CSF NAG活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脑患者脑脊液NAG活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疱疹病毒与肺炎支原体 (MP)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中的作用及基因荧光定量PCR测定 (简称基因荧光定量 )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利用基因荧光定量检测了小儿非化脓性脑膜炎 (非化脑 )脑脊液中EBV ,HSV ,CMV和MP的核酸含量 ,并与脑脊液中其特异性抗体结果对比。结果  192例非化脑患儿中 84例病原DNA阳性率 4 3.8% ,且年龄越小 ,阳性率越高 ,以 0~ 3岁组最高 (5 0 .0 % ) ;在阳性者中 ,EBV DNA阳性率最高 (4 6 .4 % ) ,其次是HSV DNA和MP DNA(2 8.6 %和 14 .3% ) ,CMV DNA阳性率最低 (10 .7% ) ;重型患儿脑脊液 4种病原DNA的拷贝量明显高于轻型患儿 (P <0 .0 5 ,0 .0 1) ;脑脊液病原DNA阳性率与特异性IgM阳性率分别为 4 3.8%和 2 4 .5 % (P <0 .0 1)。结论 MP的直接损伤是MP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基因荧光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需标本量少 ,是早期快速诊断小儿非化脑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Serial cerebrospinal fluid immunoglobulin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with the method of single radial immunodiffusion in 419 cases of 20 kind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values of 36 subjects of corresponding ages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elevated CSF Ig can occur in the following five pathological processes: (1) Ig endogenous synthesis with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 change of the parameters in MS patients; (2) inflammatory diffusion, it can be seen in cases of general inflammation with normal blood-brain-barrier (BBB); (3) impaired BBB diffusion, acute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belong to this pattern; (4) inflammatory diffusion with BBB impairment, such as various meningitis and other acute inflammatory diseases of the CNS; (5) Ig endogenous synthesis in the CNS with impaired BBB diffusion, such as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nd sporadic encephalitis. The levels of IgG, IgA, IgM and C3 change correspondingly in the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The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SF IgM found by the SRID technique are regarded to have serious impairment of BBB.  相似文献   

17.
四种呼吸道传染病单中心10年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0年来我院收治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疾病控制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上4种疾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总计入选病例1480例,其中麻疹808例、风疹159例、流行性腮腺炎38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25例.麻疹于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和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发病年龄较集中于18~35岁;风疹于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病例数较多,以18~25岁的集体生活人群多发;流行性腮腺炎各年病例数及全年病例分布较均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散发为主,患者主要是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除流行性腮腺炎无明显季节性外,其他3种疾病均多发于3~5月份.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种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均良好.结论 目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呈现新的特点,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控制暴发性流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Adult listeriosis--a review of 18 ca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ighteen cases of adult listeriosis (nine with meningitis, one brain abscess and eight bacteraemia) were diagnosed in the Chaim Sheba Medical Center in the years 1964-1982. The infection seemed to be opportunistic in all. Eleven patients had malignant disease, two had cirrhosis of the liver, one had ulcerative colitis, one had bronchial asthma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ne had pemphigus, one had diabetes mellitus and one had a renal transplantation. Twelve patients (66%) received radiation therapy and/or cytotoxic and steroid medication. Diabetes mellitus as an additional underlying disease was strikingly frequent and was found in eight out of 18 patients (44%), in one as the only underlying disease. In the meningitis group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cultures were positive in five patients, and negative in four who had, however,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The cells in the CSF were predominantly lymphocytes in five and polymorphs in four.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diabetes mellitus is an important underlying disease in listeriosis. The results also reinforce the fact that lymphocytosis in the CSF does not exclude bacterial meningitis.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关于民国时期法定传染病的种类有不同的说法,最常见有9种说、10种说、11种说与13种说,各种说法不仅在传染病病种上有差异,而且在颁行的时间上差异也较大。民国时期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在1916年定为8种,即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白喉、猩红热、鼠疫、斑疹伤寒;1928年定为9种,即新增“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44年定为10种,即新增“回归热”,此后再无变动。指定传染病先是回归热和疟疾,当“回归热”升为法定传染病后,指定传染病为疟疾和黑热病。法定传染病和指定传染的确立,表明民国政府已介入传染病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