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本世纪70年代初期Prades介绍了显微手术蝶跨动脉结扎术。该手术业已证明确能有效控制严重复发性鼻出血,其效果优于前、后鼻孔填塞,并可替代经上颌窦颌内动脉结扎及颈外动脉结扎术。近年来于全身麻醉、控制性低血压下实施显微手术蝶跨动脉结扎术30例,局麻内窥镜手术结扎3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重点收敛各鼻甲、中鼻道、下鼻道及后鼻孔前区粘膜,并于中鼻道及后鼻孔前区粘膜下注射1物利多卡因(加1:100000肾上腺素)将Prades长鼻窥镜(或gcmKillian自撑窥镜)及0-degree电窥镜(直径4mm)置入中真道,以Prade…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导1965年到1971年颌内动脉结扎治疗严重鼻出血60例,除4例作双侧结扎外,其余均行单侧结扎。手术指征:严重鼻出血曾作后鼻孔栓塞或赛罗卡因加副肾素腭大孔注射无效者。作者认为:确定出血部位对结扎血管的选择至为重要,并指出颌内动脉和筛前动脉在鼻腔内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对来自鼻腔后上部的出血,有时需要同时结扎这两个血管。颌内动脉结扎手术以全麻插管下进行较为安全,可以避免误吸胃内容物,本组病例除11例外均行全麻手术,作者介绍先行咽喉局部表面麻醉.清醒插入带囊插管,等套囊吹起后再全麻。手术采取柯-陆氏径路,术中注意血管解削关系,颌内动脉不但弯弯曲曲并且分支较多,结扎必须准确,不要损伤,一般上颌窦腔内不作充填。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行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于全身麻醉后鼻内镜下,根据解剖标志,于中鼻甲后端区域寻找到蝶腭孔,充分游离其中的蝶腭动脉,用双极电凝烧灼后切断,局部黏膜复位后小块膨胀海绵压迫。结果:随访5~20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患者无再次出血,1例发生鼻腔轻度粘连。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微创,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严重后段鼻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严重后段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5例后鼻孔填塞治疗无效的鼻出血住院患者,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其中24例全身麻醉,1例局部麻醉。25例中有2例患者同时行双侧蝶腭动脉电凝术。结果 术中所有蝶腭动脉均能明确识别,并在出蝶腭孔处将其成功电凝。22例术后未再出血;1例术后6h再次出血,经后鼻孔填塞2d后出血治愈;2例术后当天轻微鼻出血,药物治疗后停止。出院后随访3~6个月,患者均无再次鼻出血,除2例出现轻度鼻腔黏连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严重后段鼻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急诊室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基本方法有:局部硝酸银灼烧,电灼烧、冷冻、血管栓塞,面动脉或筛动脉结扎。前后鼻孔填塞为主要方法,但有多种副作用。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通过鼻血管收缩剂(羟间唑啉)能否有效治疗鼻出血,以避免鼻腔填塞。该文报告60例,男45例,女15例。并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及肝病等。以羟间叹财为首选方法,出血都位明确者,用硝酸银灼烧,台光灼烧后用药者,有先用药后烧灼者。用羟间唆批大败各,行前鼻孔填塞治疗和/或后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失败者行面动脉或筛动脉结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在临床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收住院的经常规治疗无效的6例鼻出血患者,于全身麻醉后在鼻内镜下根据解剖标志寻找蝶腭动脉,应用双极电凝烧灼,局部黏膜复位后可吸收性小块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压迫。结果6例患者均完全止血,术后随访1~3个月,患者均无再次出血,未诉有特殊不适,复查未见鼻腔粘连,蝶腭动脉区黏膜愈合好。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确切,是有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方法之一,也符合现代外科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7.
作者们对5例鼻出血和1例作为预防出血的术前处理施行了Seiffert在1929年创用的经上颌窦结扎颌动脉手术,氏认为有许多优点。手术方法:与上颌窦根治术略同,在局麻或全麻下施行。由犬齿窝凿开上颌窦前壁,切开前壁粘膜。在粘膜下浸润麻醉后剥离后壁粘膜,暴露窦后壁。后壁粘膜可行十字形切开,但以行内侧纵切开、再作(?)形切开、将粘膜翻向侧方为好。然后凿除内侧后方骨壁,保留骨膜。后骨壁约凿除下2/3即可。颌动脉位于中央呈横行。再将骨膜行十字形切开,此时可见到有紧挨骨膜的细血管,如有出血可电凝止血。颌动脉较粗,直径约2~3mm,不易被误认为骨膜的血管。骨膜切开后即露出脂肪层,此时一般可见到颌动脉搏  相似文献   

8.
上颌动脉及/或筛前动脉结扎后仍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鼻衄,究其原因,一是解剖方面的,即上颌动脉在翼腭窝的变异很大,鼻后动脉和蝶腭动脉在翼颌缝处很少分叉,两者都需结扎;鼻后动脉与筛动脉之间有吻合支,单纯结扎上颌动脉后,使颈内动脉血流通过这一吻合支发生改道;颈内和颈外动脉通过翼管动脉发生吻合。另一则可能是全身性中小型血管病变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或某些未曾查知的结缔组织病变等。通过两例报道说明筛后动脉是这类鼻衄的一个重要来源:例1是79岁男性高血压、冠脉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先后行右上颌动脉及筛前动脉结扎、中隔粘膜下切除及内窥镜下鼻内电烙术,仍反复鼻腔后上份出  相似文献   

9.
鼻科学     
1983年1月~1984年12月间有216例鼻出血成年病人227次在诺丁汉女皇医学中心耳鼻咽喉科住院。作者以这些病人为研究组,对所有的记录进行回顾性检查。全部病人以碘仿纱条填塞或后鼻孔气囊填塞作为初步处理,填塞物在48小时后取除。假如出血复发需再作填塞,此后仍有继续出血的病人需考虑手术。起初手术处理包括麻醉下检查鼻腔和结扎动脉,第二期(83年12月~84年12月)手术处理改为在全身麻醉下检查鼻的变化和5%可卡因局麻后广泛的粘膜下切除法(SMR),同时以碘仿纱条前鼻孔填塞24小时。结果:SMR组平均住院8.5天,结扎动脉组平均住院15.9天;前者平均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鼻出血的意义。方法 224例顽固性鼻出血病例中,50例行颈外动脉结扎,35例行筛动脉结扎,鼻内镜下治疗139例,鼻咽填塞3例。结果 224例中,随访3个月,颈外动脉结扎者复发率22.00%,筛动脉结扎者复发率17.14%,鼻内镜下治疗者复发率4.32%。结论 应用鼻内镜辅助检查明确出血灶后局部止血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鼻出血经常来自后鼻腔的颌内动脉某一分支,治疗方法有多种,但其有效程度、复杂性、与病人的紧张程度颇不一致。多数病例可通过压迫或手术结扎动脉而控制出血,但亦有无效者。作者提出,反对颈外动脉结扎的理由是:颈外动脉是间接的出血血管,远离出血部位。Seiffert (1928)介绍T经上颇窦结扎领内动脉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当时并未普及,直到1965年Chandler和Serrins报道21例后方开始流行。  相似文献   

12.
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40岁鼻出血患者的常见鼻出血部位。方法: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查找出血部位。结果:69例接受了鼻内镜检查,出血位于下鼻道穹窿顶17例,鼻底1例,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中鼻道后端3例,利特尔区2例,即查到出血部位的共41例占59%(41/69)。未查到出血部位的28例,占41%(28/69)。结论:≥40岁鼻出血患者的鼻出血部位并不是吴氏鼻一鼻咽静脉丛和鼻中隔后部动脉,而是来自下鼻道穹窿顶的颌外动脉分支和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及嗅裂前段的鼻顶等部位的筛前动脉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经鼻内镜手术过程中合理处理颌内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正中裂开,显微镜下解剖蝶腭动脉,经鼻内镜上颌窦入路开放翼腭窝,暴露颌内动脉翼腭段所有分支,将上颌窦后、内壁交界的凹陷定义为A点,通过眶下孔的水平线与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交线相交于B点,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和底壁的交点为D点,BD连线的中点为C点,颌内动脉翼腭段发出的第一分支点为C′点,观察其分支及走行规律。结果:蝶窦口下缘到鼻后中隔上动脉的距离为(5.88±2.21)mm;C′点位于AC上13侧,占65%(13/20);位于AB上5侧,占25%(5/20);位于AD上1侧,占5%(1/20);高于AB1侧,占5%(1/20)。结论:熟悉颌内动脉的分支及走行对于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和翼腭窝手术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利用A、B、C、D点为参照点确定颌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助于内镜经鼻(上颌窦)手术中颌内动脉的定位及结扎处理。  相似文献   

14.
鼻出血的治疗(附79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目的:总结鼻出血的治疗经验,分析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各种治疗措施在处理鼻出血中的意义。方法:对近6年来住院治疗的鼻出血病人79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9例均治愈,治疗手段包括前后鼻孔填塞、内镜下激光烧灼、颈外动脉和/或筛前动脉结扎、经上颌窦颌内动脉结扎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颌内动脉栓塞等。结论:治疗鼻出血的关键是找淮出血部位及明确出血原因,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颈外动脉结扎治疗老年人严重鼻出血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作者采用颈外动脉结扎治疗老年人严重鼻出血,讨论了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扎血管的选择与方法及结扎时应注意的事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鼻内镜经鼻腔入路对颌内动脉翼腭段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鼻内镜下颌内动脉翼腭段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新鲜尸头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侧颅底翼腭窝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正中矢状锯开标本观测内镜下解剖标志及颌内动脉翼腭段分支变异及邻近血管神经结构。结果①颌内动脉翼腭窝段变异较大,颌内动脉翼腭段按顺序发出分支占25%(5/20),眶下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共干发出占50%(10/20),分别由颌内动脉发出占40%(8/20);颌内动脉同时发出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占10%(2/20);眶下动脉和腭降动脉共干发出占10%(2/20);翼管动脉和圆孔动脉分别由颌内动脉发出及共干发出各占50%(10/20);②鼻内镜下能够较好的控制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对周围结构触动少。结论掌握颌内动脉翼腭段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鼻内镜下该区域手术的并发症,对于翼腭窝手术及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兔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扎对鼻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颈外动脉或分支结扎后对鼻部血流的影响,方法结扎兔的不同水平的颈外动脉或分支,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动态观察手术前后鼻部血流的变化。结果4种结扎血管手术中,最有效控制手术侧血流量的方法是单侧颈外动脉结扎加同侧分支结扎。结论结扎有关的动脉后,侧循环的建立很快就开始并且以早期新建的速度为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定位游离蝶腭动脉并以银夹夹闭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方法对22例经反复鼻腔填塞及鼻内镜下电凝术治疗后仍有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患者于全麻或局麻下行鼻内镜检查,在中鼻甲后端附着部纵向切开黏骨膜,寻找蝶腭孔并充分解剖蝶腭动脉主干及分支,以1~2枚银夹夹闭,复位黏骨膜瓣并填塞止血纱布和膨胀海绵。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20例未再出血,2例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和9个月再次同侧筛动脉出血,经鼻内镜下电凝及填塞压迫止血后痊愈。结论鼻内镜下解剖蝶腭动脉并以银夹夹闭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首选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者36例,首选颈外动脉结扎者10例。结果:36例首选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者1次性治愈32例(88.9%),10例首选颈外动脉结扎者1次性治愈4例(40.0%)。前者平均住院4.8d,后者平均住院10d。复发患者均经综合方法有效止血,并发症少。结论:经微导管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简便、安全、有效,疗效明显优于颈外动脉结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能有效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颌面部外伤引起的颌内动脉损伤致严重鼻出血的发病机制、出血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颌面外伤引起的颌内动脉损伤致严重鼻出血12例的病例资料。 结果 6例行鼻内镜检查,见鼻腔外侧壁黏膜下有搏动出血,迅速改行柯-陆氏入路找到出血责任血管并止血,其中4例同期行上颌骨、颧骨骨折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术。6例行DSA确诊并行血管栓塞治疗。 结论 对颌面外伤后反复鼻腔大出血患者,应考虑颌内动脉损伤,应尽早行鼻内镜检查止血和/或DSA检查并行栓塞治疗。若行鼻内镜检查止血过程中来不及栓塞治疗,可立即经柯-陆氏入路找到出血责任血管行血管结扎或电凝,也可填塞碘仿纱条止血。止血后请口腔颌面外科同期行颌面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