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离大鼠脂肪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09/2006-11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的股骨、胫骨、肱骨及腹股沟处脂肪垫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10%血清,1%双抗的低糖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进行培养。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0.25%胰酶消化传代。传代至第3代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骨髓和脂肪两种不同来源细胞的传代后的形态、贴壁、生长增殖、集落等情况。取消化传3代的两种细胞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贴壁率的检测,贴壁率=贴壁细胞总数/接种细胞总数×100%。取第2代和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1×107L-1密度培养。每天同一时间,随机抽取5孔细胞,加入5%噻唑兰20μL/孔,培养4~6h,吸出孔内液体,每孔加150μL二甲基亚砜震荡10min,酶联免疫测定仪测定波长490nm处的吸光度,取5孔吸光度的均值,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29、CD34、CD44标记,免疫化学检测细胞CD29、CD34、CD44。结果:①在单位质量骨髓和脂肪组织中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相当。两种细胞形态均为条索样,呈成纤维细胞形态。②应用直线相关分析,考察骨髓贴壁率与脂肪贴壁率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0.999,决定系数r2=0.997(F=5862.949,P<0.001),两贴壁率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不同的时间点两种细胞的贴壁率相似,并且有同向变化的趋势。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当。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结论:自大鼠脂肪中可提取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类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背景:除骨髓外,人们已从胎盘组织、脐带血肌肉组织、脂肪组织中分离到了间充质干细胞.目的:比较大鼠脂肪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差异.方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来自BN大鼠的脂肪和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鉴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两种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形态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高表达CD29,CD90,低表达CD34,CD45,CD11b;第3,4,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者都具有低免疫原性,可以抑制异基因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数目成正相关,等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样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但人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近年来,已有具备干,祖细胞特征的间充质细胞自外周血、密质骨、软骨、肌肉等组织中分离出来,这些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期的中胚层,提示胎盘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成分。 目的:介绍胎盘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及应用前景,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01/2008—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01/2008—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组织工程”,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3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以及两者生物学特性比较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 文献评价:文献来源主要是对胎盘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做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1篇文献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目前对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以Percoll连续密度梯度分离纯化法最为经典,采用此法从组织浸出液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匀,纯度较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表面分子标记分选法。②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似,均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并呈漩涡状生长。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如间质细胞标志SH2/CD105、SH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ABC;整合蛋白家族CD49e、CD29:透明质酸盐受体CD44等,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和内皮细胞表面标志vWF、Flk21等,表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很低,这在移植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形态与表面标志,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胎盘取材方便安全,不涉及伦理问题,将成为组织工程干细胞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6.
脐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实验证实脐带血与骨髓在体外均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且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10/2008-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份正常成人骨髓血,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40~50岁),3份胎儿脐带血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抽取糖尿病患者骨髓血0.5 mL,肝素抗凝后与1.5 mL PBS混匀,然后按1:1比例加入2 mL percoll淋巴细胞分层液中,2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其云雾状自膜层,PBS冲洗稀释后1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后的沉淀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培养瓶中.取胎儿脐带血,用PBS1:1稀释,分离及培养方法同上.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的分化.结果:①分离的脐血接种到培养瓶中的白膜层细胞在两三天时开始贴壁,2周左右达到80%~90%汇合.细胞形态不均一,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伸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部分于24 h内贴壁.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贴壁细胞呈圆形,有小的胞浆突起.瑞特染色后,可见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贴壁早,增殖快.②电镜观察可见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为长形或梭形,少数细胞核质比大,胞浆少,核仁明显,具有干细胞特征.③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150 h和50 h.④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诱导后细胞形态由原来的梭形变成了立方形,随着细胞生长形成结节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和重建造血的功能强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研究探讨MSC生物学特点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寻找合适供体,迅速获取所需MSC提供实验依据。骨髓供体按年龄分为4组:A组(胚胎)、B组(0-20岁)、C组(20-40岁)和D组(40岁以上)。观察各组骨髓MSC的生长、增殖、分化特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的水平;进行核型分析及成瘤试验;评价不同年龄段供体骨髓MSC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各组骨髓均可培养出MSC,各组MSC表面标志无显著差异;各组MSC均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原代培养B组骨髓MSC含量较多,贴壁时间早,传代时间短,P0至P1时间为5.5天,传至P10需33天,8×106MNC培养至P10时MSC数达(5.19±2.15)×1010;A、C、D组P0至P1时间分别为15、7和13天,传至P10分别需50、60和72天,8×106MNC培养传代至P10时MSC数分别为(4.98±2.08)×1010、(1.86±0.47)×1010、(0.64±0.22)×1010。A组MSC较细长,细胞融合后生长无接触抑制,P15增殖速度开始减缓;B、C、D组MSC形态相似,有生长接触抑制B组P10开始增殖减缓,C、D组P8开始增殖减缓;B组MSC培养上清中SCF、FLT3L、IL6及SDF1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细胞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核型分析均为正常核型,成瘤实验为阴性。结论:MSC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根据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0-20岁年龄组骨髓是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细胞数的理想供体,分泌HGFs水平亦占优势;0-20岁组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各组,可以作为MSC的供源。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围产期组织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良好来源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比较3种来源于不同围产期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方法:以“mesenchymal stem cel s, fetal blood, umbilical cord, placenta”为检索词,检索PudMed数据库中2002年1月至2012年4月的文献,纳入与脐血、脐带、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权威性且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248篇文献,对其中16篇文献进行综述.主要阐述3种来源于不同围产期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内容,相对于脐血、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脐带华通胶质的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分离方法简单,分离成功率高,扩增潜能较高,分化潜能较高以及致瘤性低而成为相对优越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不同部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鼠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特性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比较同一只大鼠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性和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无菌操作下取F344大鼠腹股沟及腹腔大网膜脂肪组织各5mL,Ⅰ型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出脂肪源性干细胞,细胞计数后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状态,MTT法测定不同部位细胞的倍增时间。取不同部位来源的第2代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成脂诱导,诱导14d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在同一只大鼠内脏大网膜脂肪获得的脂肪源性干细胞数目为(281+10)×10^7L^-1。,明显多于腹股沟皮下脂肪的(85+5)×10^7L^-1。(P〈0.01)。从内脏大网膜脂肪与腹股沟皮下脂肪获得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分别于第5,6天进入指数增长期;第9,10天到达平台期;倍增时间为50h和60h左右。传代后的细胞生长分化活跃,呈成纤维细胞样,成脂诱导后,大网膜组织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率明显高于腹股沟组织来源的脂肪源性干细胞(38.90±2.86)%,(35.30±3.29)%,P〈0.01]。可见同一只大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分离得到的脂肪源性干细胞数目不同,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组织工程、细胞替代治疗、基因治疗及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研究表明,氧体积分数的变化将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在不同氧体积分数下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不同增殖凋亡、分化及迁移趋化能力.低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状态,适度低氧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有利于迁移和趋化,其对分化的影响因细胞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低氧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低氧可活化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活化上调基质衍生因子1的表达,并形成适合干细胞存在及生长的微环境,通过基质衍生因子1促进趋化因子受体CXCR4阳性的干细胞黏附、迁移和归巢到低氧部位:同时可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基质金属蛋白分泌来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进而使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腹股沟皮下和附睾周围脂肪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研究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千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分离提取Wistar大鼠腹股沟皮下和附睾周围脂肪中的ADMSC,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细胞的收获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44以及细胞周期.地塞米松、胰岛素定向诱导后,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的中性脂肪.结果:单位质量腹股沟皮下和附睾周围脂肪组织中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存在差异,两处细胞形态均为条索样.不同的时间点两处细胞的贴壁率相似,并且有同向变化的趋势.两处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当.两处细胞绝大多数处于G0/G1,无明显差异.两处细胞表面标记CD44均为阳性.两处细胞经成脂诱导后,胞浆中有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脂滴呈鲜红色.结论:从不同部位提取的ADMSC仅在单位质量组织所获得干细胞数量上存在差异,即单位质量的附睾周围脂肪中获取的干细胞数多于腹股沟皮下脂肪垫中获取的干细胞数.两处细胞的其他生物学特性以及成脂分化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晶  曲德伟  肖烨 《临床医学》2010,30(12):102-103,F0004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B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BM-SCs,BMSCs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能被诱导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建立了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体系,探讨了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BMSCs进行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目前研究报道所用细胞来源单一,培养方法差异大,得出的结果不一致,不能证明分离、培养出的细胞是相同的细胞,难以比较.目的:课题提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对同一个体来源的骨髓、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不同个体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的理论假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6/2008-12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材料: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10例,取同一供者的骨髓、外周血细胞,细胞体积分别为20 mL与2 mL.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产科10例健康仞产妇脐带血细胞,细胞体积为30 mL.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贴壁法分离骨髓、外周血、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当细胞生长汇合至80%~90%时胰蛋白酶-EOTA消化,制成5×10~8 L-1细胞悬液,计为P_0.重复上述操作,即为P_1,依此类推P_2~P_5.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生长形态观察,细胞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增殖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汇合至50%时间、汇合至80%时间均早于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5~7 d时呈漩涡状生长,而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无此生长特性.②初始培养和传代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为成纤维样细胞,仅有少量内皮样细胞;而传至第5代的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除有成纤维样细胞外,还有较多的内皮样细胞和单核-巨噬样细胞.③P1~P5骨髓、外周血及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AS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苏丹黑B染色均里阴性.④与P_0细胞比较,传代培养至P_5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数量明显多于外周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P<0.05).⑤CD29,CD44,CD90,CD71,CD105,CD166和HLA-ABC阳性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6%,P_0~P_5为55.9%~92.8%;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10%,P_0~P_5为19.7%~33.4%;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20%,P_0~P_5为35.4%~93.2%.CD34,CD45和HLA-DR阳性率,3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极低.CD14,CD31阳性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极低,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为12.1%~28.3%,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为8.1%~21.3%.结论: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均能较好地形成间充质干细胞,以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最高,成分单一,而脐带血和外周血含量次之,细胞成分多.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志祥  徐皓 《中国临床康复》2011,(19):3577-358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方面的作用已有大量报道,最近还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但对于其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仍不够清楚。目的:讨论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10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损伤后的归巢特性及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机制的文献。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tissue repairing,homing,immunomodulator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文献包括研究原著及综述,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保留50篇文献归纳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已被证实,最近发现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作用的相关机制多效而复杂,多种因子介导的腺体-受体反应及相关免疫细胞参与此过程。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及完善。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脐带组织依赖于母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且胚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不发育、MHC表达低下,故来源于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多向分化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10/2007-05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重建实验室完成.材料:脐带来源于胎龄37~40周的健康新生儿,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房提供.方法:取脐带沿血管长轴切开,去掉血管,再将脐带重新缝合形成环状,灌入胶原酶悬液,6~8 h后灌洗离心,获取细胞后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细胞呈集落生长后传代.取传至第5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表面抗原分子的表达、多向分化潜能.结果:去除血管后获取脐带组织细胞的方法可获得贴壁生长的细胞,呈短棒状或梭形样细胞,易扩增和形成集落;高表达基质细胞抗原CD29,CD51,CD71,而不表达CD34,CD45及HLA-DR等造血干细胞抗原分子;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胞浆中有大量的钙沉积,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胞质呈灰黑色,阳性细胞率>85%;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示胞浆充满油滴空泡.结论:脐带组织存在具有分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形成集落细胞传代,传代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表面抗原,能够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