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手部深层组织严重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部深层组织严重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78例手部深层组织严重感染患者,术前创面严格抗感染治疗,术中创面彻底清创,在清洁创面上覆盖血运丰富的游离肌皮瓣。术后创面用敏感抗生素溶液冲洗治疗。结果:378块肌皮瓣中,337块全部存活,一次手术治愈率为89.1%;另4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第2次清创后用局部皮瓣修复。结论:手部深层组织严重感染者,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用吻合血管的肌皮瓣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腿及足部慢性创面的评估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寻治疗小腿及足部各类慢性创面的较佳手术方法。方法根据42例患者51处慢性创面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不同位置与创面感染及炎性反应程度进行评估,针对性采取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后续选择植皮、皮瓣移植、截趾等手术方式。根据一次性治愈的创面数计算手术成功率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86.3%,住院时间为(17.8±2.1)d。结论依据创面评估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及结合创面具体位置确定手术方案,对小腿及足部的慢性创面治疗非常重要。手术是修复此类创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保护肢体功能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清创、修复手部热压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37例不同程度手部热压伤患的病损特点并行临床分度,以便准确诊治、判断预后;全部病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轻度热压伤早期行切痂全厚或中厚皮片修复;中度和重度热压伤早期彻底清创,保留间生态组织,应用血循环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结果:36例创面一期愈合,手功能和外形恢复满意;1例创面二期愈合,手功能恢复差。结论:手部热压伤应早期手术清创,据病损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及时修复组织缺损,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手功能和外形,减少致残率,缩短疗程,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处女膜破裂的临床分型及其修复效果探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处女膜修补的成功率。方法:观察破裂处女膜的组织厚度和形态,统计分型,根据不同类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严密随访。结果:破裂处女膜绝大多数为裂隙形、分块形与菊花瓣形等,其组织厚度有明显差异。30例患者中有14例(46.7%)一次手术修补成功。裂隙形治愈率100%,分块形治愈率49%,菊花瓣形治愈率17%。结论:不同类型处女膜治愈率不同,根据不同处女膜类型选择是否手术或采用何种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序贯策略治疗手部热压伤的效果.方法 对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例手部热压伤患者,根据损伤表现和病情演变进行序贯治疗.结果 1例经局部换药创面转归自愈,12例行清创后损伤范围、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移植组织全部成活,本组无感染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对外形及功能均感满意.结论 序贯治疗有利于争取间生态组织,促进热压创面转归,降低损伤判断及手术修复的难度,可最大限度保留并恢复患手的功能和外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清创、组织修复在热压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43例不同程度手部热压伤患的病损特点并行临床分度,以便准确诊治、判断预后;全部病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轻度热压伤(即浅Ⅲ度烧伤)早期行切痂全厚或中厚皮片修复,中度和重度热压伤早期彻底清创保留间生态组织,应用血循环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结果 42例创面一期修复,手功能和外形恢复满意:1例创面二期修复,手功能恢复差。结论 手部热压伤应早期手术清创,据病损程度选择良好的方法及时修复组织缺损,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手功能和外形,减少致残率,缩短疗程,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带蒂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根据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面积,对74例手部创面采用90块不同的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71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辩远端部分坏死,其中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2例经换药愈合。结论 采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可靠、疗程短;为提高成功率需严格掌握各皮瓣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肝外伤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本文报告55例肝外伤,根据肝损伤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2例,占3.64%;缝合修补11例,占20%;大网膜、明胶海绵填塞2例.占3.64%;大网膜填塞缝合19例,占34.55%,绷带纱布填塞7例,占12.73%;清创性肝切除14例,占25.45%。治愈51例,占92.73%,死亡4例,占7.27%。及时、合理选择救治方法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对不同程度肝损伤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部创面的分类及处理原则。方法 600例手部创面患者据其创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一次手术修复成功540例,二次手术换药愈合60例。结论 手部创面可依其原因、深度、性质、范围四方面进行分类。尽早手术覆盖创面,选择适宜的覆物,避免形成挛缩线,减少瘢痕形成,兼顾骨关节、肌腱、神经及血供的重建需要,进一期重建或为二期重建创造条件,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并辅以理疗,均是处理手部创面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对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999年8月~2001年6月对32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患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所有骨折均按Letnurnel-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进行固定。结果 32例患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11例(34.4%),良16例(50%),一般3例(9.4%),差2例(6.2%)。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6%),异位骨化ll例(34%),有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2.5%),无手术死亡及感染发生。结论 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术人路和及时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黄艳  陈为民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975-1977
目的:分析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羊膜移植术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与创面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应用羊膜移植术;B组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及手术创面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治疗后手术创缘长出肉芽肿,通过剪除后未再出现,创面恢复时间较长,A组治疗总满意度为75%,术后复发率为16%;B组在治疗后回访未见肉芽肿生长,创面恢复良好,B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为96%,术后复发率为4%。两组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显著,较羊膜移植术在术后复发率及创面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皮瓣移植手术75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回顾分析儿童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5月实施了 75例儿童皮瓣移植手术。男 5 2例 ,女 2 3例 ,年龄 3~ 14岁。选择轴力或非轴形皮瓣移位、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 ,皮瓣范围 3cm× 5 cm~ 15 cm× 4 2 cm。其中急诊一期手术修复 2 6例 ,二期手术修复 4 9例 (感染性创面如骨髓炎、骨折术后钢板外露 )。手术修复部位 :前臂、手背、拇食指、小腿及足部等。皮瓣移植类型及应用范围 :轴形皮瓣移位或移植 39例(顺、逆行移位 2 7例 ,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 12例 )。非轴形皮瓣移位 36例 ,均是在伤口临近处设计的顺行或逆行皮瓣 ,其中 2 7例皮瓣长宽比例为 2 .5~ 3.5∶ 1,9例皮瓣长宽比例大于 3.5∶ 1。术前应注意麻醉的选择、术中无创操作及术后皮瓣的观察和护理。 结果 术后轴形皮瓣发生血液循环危象 2例 ,其中动、静脉危象各 1例 ,经积极处理后皮瓣成活 37例 ,失败 1例 ,部分失败 1例 ,手术成功率为 96 .2 % ;非轴形皮瓣成活 34例 ,部分失败 2例。手术成功率为 97.3%。术后随访 3个月~ 5年 ,皮瓣血运、弹性、质地均良好 ,功能满意。 结论 轴形或非轴形皮瓣移植 ,对一期修复患儿皮肤缺损或二期修复骨关节感染性创面有较高的成功率 ,要尽量选用非轴形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烧伤外科深度创面修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科行深度创面修复手术的210例患者(共312处创面)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创面病损因素分为热力烧伤组142处创面、特殊烧伤组(包括电烧伤、化学烧伤、热压伤)94处创面和非烧伤组(包括外伤、手术后创面及各种非烧伤的慢性难愈性创面)76处创面。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36处和非早期手术组276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修复组263处和延期修复组49处,根据不同创面分为非难愈性创面组129处和难愈性创面组183处。比较各组间再手术率和创面愈合效果的差异。结果本组64处创面行缝合术,300处行皮片移植术,42处采用各种皮瓣修复,31处行异种皮覆盖术、负压持续吸引及清创术。其中125处创面手术为再手术,包括71处创面计划再手术和54处创面非计划再手术。特殊烧伤组非计划再手术率明显低于热力烧伤组和非烧伤组(P0.01),难愈性创面组的计划再手术率和非计划再手术率均明显高于非难愈性创面组(P0.01)。除5处缝合伤口经再手术7次愈合,余缝合伤口均正常愈合。皮片愈合优、良、差者分别为191、66和43处。皮瓣愈合优、良、差者分别为33、5和4处。早期手术组皮片愈合效果明显优于非早期手术组(P0.05),延期修复组皮片愈合明显优于一期修复组(P0.05),非难愈性创面组皮片愈合效果明显优于难愈性创面组(P0.01)。组间皮瓣愈合效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病因分组后,仅热力烧伤患者非难愈性创面组皮片愈合明显优于难愈性创面组(P0.01)。结论合理选择皮片或皮瓣修复深度创面是取得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早期皮片手术、延期皮片手术和非难愈性创面皮片手术的疗效较好。积极开展非早期手术和一期修复手术,重视难愈性创面手术,可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再生疗法配合自体微粒皮种植技术在治疗面积较大的皮瓣、组织缺损创面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临床上我们遴选了12例患者,其中深度烧伤6例,糖尿病足3例,毒蛇咬伤致严重皮肤软组织坏死2例,静脉血栓致小腿皮肤溃疡1例,分别对上述病例的共16处创面应用再生疗法配合自体微粒皮种植技术进行治疗修复并观察疗效。结果经过应用再生疗法并进行自体微粒皮种植技术治疗后,1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微粒皮种植后创面愈合时间14~37d,愈合后创面基本平整,大部分创面上皮愈合,部分创面瘢痕柔软,无明显增生性瘢痕。关节部位功能不受影响。结论再生疗法配合自体微粒皮种植技术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要求相对不高,对患者的二次损伤少,患者依从性高,创面愈合质量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和其他面积较大的各种创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在不同类型手术切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病例321例,术后切口使用普通无菌医用敷料的患者160例(对照组),其中Ⅰ类切口(清洁伤口)35例,Ⅱ类切口(相对清洁伤口)75例,Ⅲ类切口(清洁-污染伤口)50例.术后切口部位用银离子藻酸盐湿性敷料的患者161例(观察组),其中Ⅰ类切口32例,Ⅱ类切口76例,Ⅲ类切口53例.比较两组各类切口感染情况和切口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换药时疼痛情况.结果:Ⅰ类切口两组感染率均为0,组间无差异(P>0.05);Ⅱ类、Ⅲ类切口对照组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Ⅰ类、Ⅱ类、Ⅲ类切口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Ⅰ类切口两组愈合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类、Ⅲ类切口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结论:腹部手术切口使用银离子藻酸盐湿性敷料效果显著,特别是在Ⅱ类、Ⅲ类切口中使用,不仅减轻疼痛,还能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手部压砸伤的急诊处理及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处理手部压砸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32例患者,用无创技术彻底清创,骨折内固定后修复断伤的各种组织,用游离皮瓣,岛状皮瓣或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缺损,伤口愈合后辅以理疗及活血化瘀的中药泡手,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结果:90例在术后随访2-18个月,42例失访,按肌腱评定标准(TAM)评定,手功能恢复优28例,良30例,中21例,差11例,优良率为64.4%。结论:急诊手部压砸伤的正确处理,创面的覆盖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手功能恢复的优劣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Zhu XX  Zheng Z  Hu DH  Xu MD  Han JT  Dong ML  Wang HT  Tao K  Xie ST  Ji P  Wang YJ 《中华烧伤杂志》2010,26(4):256-259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毁损性创面的安全性与效果. 方法 2005-2009年,笔者单位采用游离皮瓣或复合组织瓣修复123例患者128处毁损性创面.所采用的复合组织瓣类型:背阔肌肌皮瓣58例、股前外侧皮瓣32例、旋肩胛皮瓣21例、足背复合组织瓣6例、拇甲瓣3例、前臂皮瓣3例、侧胸皮瓣1例.另行游离背阔肌肌瓣移植+植皮3例、带腓骨小腿外侧皮瓣移植1例.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1~5 d发生血管危象,经紧急手术后修复6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移植成活率为95.3%(122/128).随访3个月~4年,皮瓣外形良好,部分功能得以重建.结论 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降低了截肢率,能Ⅰ期重建功能、更好地恢复外形、减少手术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是修复较大毁损性软组织损伤的较佳方法 .  相似文献   

18.
Thomas K. Hunt is a general surgeon. Through his basic wound healing research and clinical work with wound patients he has been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my work in wound healing. In order to fulfill Dr. Hunt's vision, the clinical wound healing arena must be organized in an optimal way, an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ifferent options. Multidisciplinary wound care teams or centers focusing on all types of problem wounds have proved to be most effective at providing treatment and care for patients with problem wounds. The ultimate model is an outpatient clinic and an inpatient ward joined within a departmental structure, which represents an integrated part of an accepted national expert program on wound healing. Different types of center models can be established with differ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urrently, the wound care arena is being organized in Denmark and the model i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Of all specialties involved in treatment of wounds, surger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Wound healing is the keystone on which surgery is founded" (Thomas K. Hunt). This has long been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acute wounds,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wounds has been less widely recognized. Surgical procedur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ound consist of debridement of all types of problem wounds and, in more specialized procedures such as skin transplant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flap constructions, bone surgery, and tendo-Achilles lengthening.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is a type of surgery that indirectly, through improved tissue perfusion, improves healing of problem wound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multidisciplinary specialized wound healing concepts integrated into the 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as accepted expert functions would be the ideal way to organize wound healing to best benefit patients and society. Emphasis 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urgical procedures in wound healing and care. The models described can be applied with minor adjustments to both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整形外科多种常规手术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0月,对36例整形外科患者术后部位应用VSD,其中瘢痕切除植皮术后15例,感染创面清创术后9例,轴型皮瓣移植术后8例,肢体脱套伤2例,压疮2例。根据病情特点,分别于皮片表面、皮瓣表面或皮瓣下及创腔内放置VSD,根据引流情况于3~5天后更换或撤除该装置。结果:经持续负压引流并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后,伤口愈合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不仅具有引流通畅、不易堵塞管腔的优点,而且还能及时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