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疗效与中远期预后效果。方法 将2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A、B、C3组,分别采用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小骨窗开颅手术以及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组间比较A、B、C3组患者的术后1个月存活率,A组略高于B组与C组,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AB =0.276,PAB=0.814;χ^2C =0.312,PAC =0.665;χ^2C =0.283,PBC =0.802);组间比较A、B、C 3组患者的术后6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 )分级情况,A组(60.5%)显著优于B组(36.6%)和C组(31.6%),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B =7.906,PAB =0.027;χ^2C =8.114,PAC =0.016),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 =0.147,PBC =0.933)。结论 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首先考虑血肿穿刺引流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超早期经显微手术处理的37例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大于30mL)的临床特点及愈后。【结果】本组共生存33例,其中ADL1 10例,ADL2 12例,ADL2 7例,ADL4 4例,无植物生存,死亡4例,总病亡率为10.81%。【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大于30ml)患者应尽量争取超早期实施开颅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超早期(发病后6h内)行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为治疗。结果28例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达75.00%,术后再出血率为3.57%,病死率为7.14%,术后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率为78.57%。结论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宵脑出血疗效显著,术后再出血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效果。方法:分析超早期小骨窗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0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按ADL分级进行测评:Ⅰ级14例(12.96%),Ⅱ级20例(18.52%),Ⅲ级40例(37.。4%),Ⅳ级10例(9.25%),Ⅴ级6例(5.56%)。结论:超早期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间窗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时机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 以200l-l0-2003-03我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30-80mL)为研究对象,分为Ⅰ组:超超早期手术组(发病3h内手术),Ⅱ组:超早期手术组(发病5-7h手术),Ⅲ组:早期手术组(发病7-24h手术),每组各26例,均在CT定位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死亡8例,7例死于再出血,l例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30.8%。Ⅱ组死亡3例,2例死于肺部感染,l例死于MODS,死亡率11、5%。Ⅲ组死亡4例,3例死于肺部感染,l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死亡率15.4%。出院病人6个月随访总生活能力(ADL),Ⅰ组ADLl-3级达66.7%,Ⅱ组ADLl-3级达86.9%,Ⅲ组ADLl-3级达54.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5-7h作为微创手术救治时间窗是较为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饶芝国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5):2645-2647
目的:分析超早期经外侧裂-脑岛入路与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行超早期(6h内)经外侧裂-脑岛入路与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的79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个月,39例经外侧裂-脑岛入路行血肿清除术患者,生存37例,死亡2例。生存的37例患者中,恢复良好(ADL1~2级)25例,中残(ADL3级)5倒,重残(ADL4级)4例,植物生存3例、40例患者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生存37例,死亡3例:生存的37例患者中,恢复良好(ADL 1~2级)22例,中残(ADL3级)9例,重残(ADL4级)4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与传统的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相比.经外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可靠,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也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早期经外侧裂-脑岛入路与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行超早期(6h内)经外侧裂-脑岛入路与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的79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个月,39例经外侧裂-脑岛入路行血肿清除术患者,生存37例,死亡2例。生存的37例患者中,恢复良好(ADL1~2级)25例,中残(ADL3级)5倒,重残(ADL4级)4例,植物生存3例、40例患者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生存37例,死亡3例:生存的37例患者中,恢复良好(ADL 1~2级)22例,中残(ADL3级)9例,重残(ADL4级)4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与传统的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相比.经外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可靠,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也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92例分成软通道微创手术组(n=46)和内科治疗组(n=46)。以治疗后90天日常生活能力(BI)和死亡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软通道微创手术组总有效率为77.5%,死亡率为8.7%;内科治疗组总有效率60.3%,死亡率2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年龄对大肠癌临床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大肠癌和中老年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南方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985-2004年经病理确诊的3870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年龄分组构成比,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占17.0%、45.2%和37.7%,近20年青年大肠癌所占比例从21.7%下降到12.2%,而老年大肠癌从22.5%上升到47.2%。(2)男女比例,青年组为1.04:1,无明显差异;中年组1.44:1,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老年组1.48:1,男性显著多于女性。(3)发病部位,直肠癌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3组分别占59.8%、59.8%和51.3%,青年组与中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左半结肠癌3组分别占17.0%、17.8%和18.9%,3组无明显差异;右半结肠癌3组分别占23.2%、22.3%和29.8%,青年组与中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4)组织学分型为,腺癌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3组分别占66.5%、83.7%和88.8%,老年组显著高于中年组(P〈0.01),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较高恶性程度肿瘤在3组人群中分别占28.8%、14.5%和9.4%,青年组显著高于中年组(P〈0.01),中年组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近20年青年大肠癌所占比例下降,而老年大肠癌上升。青年大肠癌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而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多于女性。青年大肠癌病变部位与中年组相似,直肠癌显著高于老年组,右半结肠癌显著低于老年组。青年大肠癌组织学分类黏液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腺癌等恶性程度较高者多于中年组和老年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6例行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正确选择手术病例,调控积压,术后防止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降血糖、亚低温等综合治疗。结果:46例死亡7例,存活功能恢复按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I级14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4例,Ⅴ级2例。结论:掌握好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 症、时机、方式及术后的综合治疗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ICU床旁微创术对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索提高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救治成功率的新途径。方法 以1998年1月-2001年1月我科收治的95例中、重度(出血量>30mL)高血压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内科治疗组(Ⅰ组)30例,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组(Ⅱ组)32例,床旁微创颅内血肿清除组(Ⅲ组)33例,对比3组间的治疗疗效。结果 Ⅰ组30例,死亡19例,死亡率63.3%。Ⅱ组32例,死亡17例,死亡率53.1%。Ⅲ组33例,死亡7例,死亡率21.2%。出院6个月随访总生活能力(ADL),微创组ADL1-3级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1)。结论 ICU床旁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显著提高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年龄是否≥60岁分为2组,每组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患者为中年组。2组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24 h不间断动态监测。观察2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结果老年组患者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97例(80.83%),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74例(61.67%,62例发生在0:00-8:00),有症状心肌缺血23例(19.17%,7例发生在0:00-8:00);中年组缺血性ST段改变93例(77.5%),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48例(40.0%,34例发生在0:00-8:00),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37.5%,12例发生在0:00-8:00)。老年组无症状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有症状缺血发生率低于中年组(χ^2=11.946,P〈0.05)。老年组在0:00-8:00时ST段改变发生率为57.5%(69/120),显著高于中年组的38.3%(46/120,χ^2=12.857,P〈0.05)。老年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年组(分别为89.17%、35.83%、98.33%、50.83%和18.33%比44.17%、10.83%、49.17%、8.33%和2.50%,均P〈0.001)。结论相对于〈60岁患者,≥60岁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缺血性ST段改变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主要特征,0:00-8:00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时段。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全方位及动态性,可全面地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A)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5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疗45例,分别在术后1、3、7d复查CT,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1例继发出血行二次手术。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6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死亡7例。其中术前意识状态Ⅰ级4例,术后(ADL)分级全部为Ⅰ级。结论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A组)、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B组)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C组)各3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A组血肿大小显著低于B组和C组患者血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显著短于B组舜口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B组的30.0%(9/30)和C组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早期与超早期手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选择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根据患者实际就诊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发病至手术7~24h)34例和超早期组(发病后7h内手术)28例.均经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3周后的临床效果,并随访比较手术治疗3个月后的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显效率分别为58.8% (20/34)和82.1%(2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9,P<0.05);有效率分别为76.5%(26/34)和96.2%(2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9,P<0.05);病死率分别为14.7% (5/34)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79,P<0.05).超早期组均显著优于早期组.术后3个月随访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早期组分别为(61.37±5.26)分和(56.46±4.08)分,超早期组分别为(73.24±6.23)分和(71.22±5.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05和=2.311,P均<0.05),超早期组均显著优于早期组.结论 对于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采取超早期微创清除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1986年1月~1996年6月,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开颅手术共116例,并分成两组,发病后8~72小时手术为早期手术组,发病后小于7小时手术为超早期手术组,现对两组手术时机的临床资料和预后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早期手术组(早期组)男90例,女8例。年龄50~59岁41例,60~69岁53例,70~79岁4例。超早期手术组(超早期组)男16例,女2例,各年龄组分别为9例、8例、1例。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8~12小时82例,12~24小时14例,24~72小时2例。1.2临床表现:(1)意识:早期组神志朦胧21例,浅昏迷17例,昏迷40例…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手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64例,与同期手术的59岁以下高血压脑出血43例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经半年以上随访发现组恢复良好及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青年组(p<0.01)。表明外科手术治疗对老年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卸不是决定手术与否的主要条件,加强并发症防治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同进探讨血肿破入脑室,手术时机与生命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及疗效评估。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计算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行立体定向手术并注入尿激酶(1~2)万U引流;B组30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C组30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评估3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再出血率。结果A组手术治疗良好率为20.00%(6/30),B组为46.67%(14/30),C组为26.67%(8/30);B组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72、45.43,P均〈0.01)。A组术后再出血2例(6.67%),B组2例(6.67%),C组4例(13.33%);与A、B组比较,C组再出血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11.04、12.37,P值分别为0.04、0.02)。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立体定向手术并注入尿激酶脑内血肿引流术及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甘露醇致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89年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SAH患者1361例,有94例合并甘露醇肾病,其中中年组(〈60岁)35例,老年组(〉60岁)59例。观察应用甘露醇后急性肾损害出现的时间、肾损害的预后、应用肾毒性药物情况以及甘露醇应用剂量和时间。结果老年组患者尿常规出现异常时间为应用甘露醇后4d(中位数),肾功能异常出现时间为5d(中位数),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出现时间为5d(中位数),ARF发生率为20.3%;中年组分别为7d、11d、9d和2.8%(P〈0.05或P〈0.01),说明老年患者对甘露醇的耐受性差,甘露醇肾病出现早、肾损害重、预后差。老年组有43例使用了速尿(占72.9%),总剂量为400mg(中位数);中年组35例使用了速尿(占100.0%),总剂量为800mg(中位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甘露醇联合应用速尿的患者甘露醇肾病发生率低。老年组病死率为3.4%(2/59例),中年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老年SAH患者应用甘露醇易于诱发急性肾损害,联合使用速尿对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5例毒鼠强中毒患者的抢救及预后资料,并分为院前急救组与直接后送组,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院前急救组院前病死率、总病死率均低于直接后送组(2.98%vs8.82%,5.97%vs1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5;χ^2=9.08,P〈0.01);两组间院中病死率及继发病死率(2.49%vs5.39%,0.50%vs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1;χ^2=3.21,P〉0.05);院前急救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直接后送组(0.50%vs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结论 在群体性毒鼠强中毒发生时,积极的院前急救是降低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提倡和发展院前急救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