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中ADC值在鉴别脊椎良恶性压缩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椎体压缩骨折85例共147节椎体,其中恶性组55例共100节椎体;良性组30例共47节;选取同一患者病变椎体附近的正常椎体组成对照组69例共69节椎体。b值为0、300s/mm2。并测量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相应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计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ADC值分别为:(6.95±1.97)×10-4mm2/s、(4.54±1.10)×10-4mm2/s及(1.41±0.84)×10-4mm2/s,经T检验,良恶性组间、良恶性组与对照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定量测定对鉴别脊椎良恶性压缩骨折的病因有一定价值,但部分存在重叠。  相似文献   

2.
樊宏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12-13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在单发椎体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单纯性骨折与30例病理性骨折椎体进行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分析2组病例DW1信号特点,并测定分析ADC值的差异。结果单纯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2组病例ADC值分别为(2.36±0.59)×10^-3 mm^2/s、(1.47×0.35)×10^-3 mm^2/s,单纯组明显高于病理组(P〈0.05)。结论常规MRI信号及DWI信号的改变不能完全准确地鉴别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骨折,结合ADC值对单发椎体压缩骨折的病因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7例,肝囊肿25例、肝血管瘤26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分别为(1.20±0.50)×10-3mm2/s、(3.10±0.41)×10-3mm2/s、(2.18±0.32)×10-3mm2/s,三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 DWI及ADC值定量分析对鉴别老年人椎体良、恶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椎体21例恶性骨折及36例良性骨折(各48个椎体)及48个正常椎体(对照组)的DWI和ADC图像.结果 恶性骨折38个椎体在DWI上呈高信号(79.2%),10个呈等或稍低信号;ADC平均值为(1.37±0.28)×10-3mm2/s;良性骨折椎体30个DWI呈高或较高信号(62.5%),18个呈等或较低信号,ADC平均值为(1.97±0.33)×10-3mm2/s; 48个正常椎体DWI均为等或稍低信号,ADC平均值为(0.50±0.14)×10-3 mm2/s;3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骨折组DWI高信号比率与恶性骨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骨折组、恶性骨折组与对照组DWI高信号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C值定量分析对老年人椎体良、恶性骨折的鉴别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病人,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检查,病变椎体共计90个,椎体良性病变10例、20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5例、7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改变情况,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35±0.805)×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09±0.713)×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DWI信号变化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7.
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s,ADC)值测量在脑脓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中经手术病理(8例)或临床随访(2例)证实的脑脓肿,在术前或治疗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弥散敏感系数(b值)采用: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脓腔、脓肿壁、脓肿周围水肿带以及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10例脓腔的ADC平均值为(0.57±0.11)×10-3mm2/s,脓肿壁ADC平均值为(1.14±0.06)×10-3mm2/s,脓肿周围水肿带ADC平均值为(1.74±0.21)×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ADC平均值为(0.77±0.05)×10-3mm2/s,它们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65.25,P<0.001;按α=0.05标准行组间比较SNK法检验两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WI的ADC值测量能发现脑脓肿脓腔ADC值的明显降低,且能区分脓肿壁及脓肿周围水肿带,在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肝细胞癌诊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HCC进行DWI成像,测量肿瘤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ADC)值,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HCC组织ADC值为(1.15±0.51)×10-3 mm2/s,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61±0.73)×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有显著差异;DWI在肝内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MRI弥散加权成像图在乳腺疾病性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图在乳腺疾病性质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4处乳腺疾病的MRI弥散加权成像图进行分析,重点观察弥散敏感系数取800s/mm2的SE-EPI序列。依据弥散加权成像图,测量乳腺病变的ADC值。采用ROC曲线确定ADC值在评价乳腺良恶性上的诊断阈值。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计算DWI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乳腺良性疾病的ADC值为(1.53±0.25)×10-3mm2/s;恶性疾病的ADC值为(0.87±0.19)×10-3mm2/s,二者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938,良性与恶性病变间的诊断阈值为1.1115×10-3mm2/s,灵敏度95.7%,特异性88.7%。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图在乳腺疾病性质评价中具有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在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脊柱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脊柱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 p 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测量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 A)值,并显示其弥散加权纤维束(diffusion weight tracking,DTT)。结果良性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与相邻正常骨质比呈稍低信号,而恶性病变的椎体骨折呈略高信号。测得正常椎体ADC值为(0.23±0.05)×10-3mm2/s,恶性病变椎体骨折为(0.82±0.20)×10-3mm2/s,急性良性病变椎体骨折为(1.94±0.20)×10-3mm2/s。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更好显示脊柱良恶性病变,ADC值是检测早期脊柱良恶性病变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估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对35例拟诊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个月分别行MR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测量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ADC值,分析各疗效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恶性肿瘤ADC值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疗效评估进行探讨。结果 PR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ADC值分别为(0.93±0.09)×10-3mm2/s、(1.21±0.17)×10-3mm2/s,SD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ADC值分别为(0.93±0.09)×10-3mm2/s、(1.15±0.17)×10-3mm2/s。结论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疗效可以进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肝囊肿、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37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瘤患者行T1WI、.TR2W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扫描,分别进行病变实性区域及正常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肝囊肿、肝血管瘤与肝癌及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分别为(2.87±0.57)×10-3mm2/s、(1.99±0.31)×10-3mm2/s、(1.28±0.23)×10-3mm2/s、(1.17±0.13)×10-3mm2/s、肝癌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与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结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实性恶性肿瘤的鉴别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和13例正常卵巢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600s/mm2),分别比较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的实性部分及囊性部分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xponent apparent diffusion,E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实性部分DWI呈明显高信号,其ADC值[(1.50±0.41)×10-3mm2/s]显著低于正常卵巢实性部分的ADC值([2.24±0.33)×10-3mm2/s](P0.01),前者eADC值([254.33±97.23)×10-3mm2/s]显著高于后者eADC值[(121.15±30.69)×10-3mm2/s];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囊性部分DWI表现为稍高、等、稍低信号,其ADC值[(4.18±2.98)×10-3mm2/s]及eADC值[(58.95±33.45)×10-3mm2/s]与正常卵巢囊性部分的ADC值[(2.92±1.42)×10-3mm2/s]及eADC值([119.18±140.54)×10-3mm2/s]没有明显差别。结论DWI的定量分析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1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检查,DWI选取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在T1WI增强横轴位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ADC、肿瘤整体ADC及邻近正常横纹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ADC值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7例:①良、恶性组肿瘤DWI图像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横纹肌、良恶性组实质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65 ±0.76) ×10-3、(1.58±0.82)×10-3、(1.28±0.32) ×10-3 mm2·s-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687,P>0.05);良恶性组整体ADC值分别为:(1.58 ±0.74)×10-3 mm2·s-1、(1.35 ±0.39) ×10-3mm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③9例富含粘液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2.32 ±0.19)×10-3mm2·s-1,52例其他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1.36±0.37) ×10-3 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 无论是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还是整体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 ×10-3 mm2·s-1)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晓阳  贾庆  高源统  吴伟力 《浙江医学》2014,(12):1049-1052,1059
目的:探讨MR弥散成像(DW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甲状腺良性单发结节和13例恶性单发结节实性部分的ADC值(b值取200、500、800s/mm2),比较其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实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b值取200和500s/mm2时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1)。b值取800s/mm2时良恶性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200,500,800 s/mm2时ADC值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4,0.66。b值为200s/mm2时价值最大,诊断阈值1.92×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1.4%,准确率为93.7%。结论 DW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b值取200s/mm2时更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6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W-MR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弥散敏感系数取b=800 s/mm2。比较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确定恶性病变的ADC阈值并用于病例诊断。结果磁共振的DWI对乳腺病变的显示良好。在b=800 s/mm2时,正常腺体、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12±0.21)×10?3mm2/s,95%可信区间为(0.854,1.106)×10?3mm2/s。把恶性肿瘤95%可信区间上界1.106×10?3mm2/s定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阈值,诊断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5.7%。结论 DWI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推荐作为常规检查序列之。ADC值是诊断乳腺病变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的同反相位成像( IP/OP)、表观扩散系数( ADC)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序列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恶性组,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80例作为良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分析良恶性病变病例的DWI信号特点,定量测定两组椎体的ADC值、信号强度比(SIR)值和信号衰减程度(SAR)值。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两组DWI信号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ADC值为(2.24±0.31)×10-3 mm2/s,高于恶性组ADC值的(1.72±0.36)×10-3 mm2/s(P<0.05);良性组SIR值为0.58±0.15,高于的恶性组的1.26±0.16(P<0.05),良性组SAR值为0.45±0.36,低于恶性组的0.15±0.07(P<0.05)。结论 DWI信号不能准确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DC值在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良、恶性肿瘤,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扩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为0、800s/mm2,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MRI联合DWI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诊断率较高。12例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2±0.22)×10-3mm2/s,17例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81±0.28)×10-3mm2/s,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在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 mm2/s及(1.223±0.225)×10-3 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测量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来客观分析早期海马区颅脑损伤小鼠模型的脑损伤程度.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脑损伤轻型组和脑损伤重型组,每组小鼠数量为6只,后两组分别于头颅打击后6h,12 h和24 h对各组小鼠进行头颅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选取海马作为兴趣区进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量,比较兴趣区ADC值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两侧海马区ADC平均值分别为(8.65±0.26)×10^-4 mm2/s和(8.77±0.12) ×10^-4 mm2/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型组和重型组6 h ADC值分别为(8.70±0.50)×10^-4 mm2/s,(6.13±0.11)×10^-4 mm2/s和(3.16±0.78)×10^-4 mm2/s,12 h ADC值为(8.23±0.61)×10^-4 mm2/s,(5.92±0.27)×10^-4 mm2/s和(2.64±0.65)×10^-4 mm2/s; 24 h ADC值为(9.01 ±0.14)×10^-4mm2/s,(5.99±0.13)×10^-4 mm2/s和(2.58±0.42)×10^-4 mm2/s,三组间ADC值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海马区脑外伤小鼠的ADC值存在差异,可以此来鉴别脑外伤的损伤程度,同时早期发现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