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AT)的电性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的治疗效果,方法:程序和分级递增刺激发AT,并且单个或双大砂消融是电极导管于AT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放电消融。结果:12例符合折返性AT的电生理特点,3例系自律发生性增高所致,起源倍位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10例,左心房侧壁3例,右心耳部1例,左心房右上肺静脉口1例,15例AT经RFCA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2-42个月,仅1例位于右心耳部AT并于术后1个月复发,结论:A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是冠状静脉窦口附近,其次是右心房侧壁,RFCA治疗AT安全,有效,具有根治性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MAT)电生理特征和消融效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本科电生理检查确诊的MAT共计38例,年龄(48.4±10.8)岁,男性17例,女性21例,38例中15例为持续性或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合并右房明显扩大12例.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的起源心腔,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三维电激动和/或电压标测,确定MAT关键峡部及其基质,用冷盐水灌注导管行相应的线性消融或局灶性消融.结果 ①右房MAT共31例,27例无外科手术及消融术病史,54.8%( 17/31)为单个折返环MAT,45.2%( 14/31)合并其他类型心动过速.31例MAT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30例消融峡部房扑终止.16例单纯消融峡部达到消融终点,另14例则同时行其他部位消融.②7例左房MAT均为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其中4例在原有的消融线上存在传导裂隙(GAP),3例为二尖瓣峡部依赖性房扑.6例消融成功.③本组消融成功率为94.7% (36/38).随访时间2~36(18.6±4.5)个月,7例复发[复发率19.4% (7/36)],5例再次消融成功,随访期间89.5% (34/38)的患者无房速发作.结论 右房MAT常与三尖瓣峡部和自发性瘢痕有关,而左房MAT多与手术损伤有关,三维标测有助于提高复杂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陈曦  林文海 《吉林医学》2014,(34):7628-7629
目的:探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房性心动过速患者5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入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法,对照组进行外科改良迷宫术疗法,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0%、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0%、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法,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P电位标测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P电位标测法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3例ILVT病人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应用2-8-2 mm间距冠状静脉窦10极标测电极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希氏束电位(HP)、左束支电位(LBP)、左后分支电位(LPP)和蒲氏纤维电位(PP),寻找室性心动过速时最早的PP为消融靶点进行射频消融,观察射频消融术中一次放电成功率、总成功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以及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 23例中有21例能记录到各电位心内电图,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91.3%(21/23);一次放电消融成功率78.3%(18/23),总成功率100%(23/23).术后随访1~3年,只有1例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4.3%,远期成功率为95.7%(22/23).射频消融手术时间(95±20)min,X线曝光时间(16±5)min.结论 P电位标测法使ILVT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靶点的标定更简单易行,缩短了总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并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电磁标测系统(CARTO)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对42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CARTO激动标测下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终点为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并且药物加程序电生理刺激均不再诱发。结果:42例患者中41例手术即刻成功(97.6%),消融成功靶点分布:肺静脉来源21例(50%),二尖瓣环周围5例(11.9%),左心耳2例(4.8%)、右心耳1例(2.4%),左心房顶部1例(2.4%)、左心房后侧壁2例(4.8%),希氏旁3例(7.1%)、高右房前壁2例(4.8%)、低右房侧壁1例(2.4%)、冠状窦口2例(4.8%)、右房后壁偏间隔2例(4.8%)。除了2例股静脉血肿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9.95±3.9)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95.2%。结论:CARTO系统激动标测指导下的局灶性房速的标测和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陈林许春萱吴卫邓玉莲林锋王洁如*:福建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92-Z182)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福州350001)关键词心动过速,房性射频导管消融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AT)床上较少见,发作时药物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通过激动顺序标测法定位14例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并进行射频消融术,消融终点为终止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14例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心房10例,右心房4例。结论:激动顺序标测消融靶点,此法简便直观、准确、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简称房速)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共13例房速患者接受治疗,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42.2±10.2)岁,其中3例为常规消融失败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Carto标测实时重建房速发作时三维电激动图,判断房速起源部位及类型,采用冷盐水灌注导管在最早激动点或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13例房速均为局灶性房速,12例消融成功,1例右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7例房速在希氏束或冠状静脉窦(CS)近端记录到显著提前的A波,电解剖标测和消融证实房速起源于上腔静脉口部3例、右心耳体部1例、CS口部及其附近3例.3例房速在CS电极远端记录到明显提前的A波,消融结果 证实房速起源于左心耳后壁1例、左上肺静脉开口部2例.3例房速在希氏束和CS近端记录到相对提前的A波,消融证实房速起源于右下肺静脉口部2例、主动脉无冠窦内1例.随访2~24个月,其中1例术后3周复发,再次消融成功.3例术前显著右心扩大者,术后3个月内2例心脏大小恢复正常,1例心脏无显著变化.结论 Carto标测房速起源及类型准确快速,能安全、有效指导消融,提高成功率,特别对常规方法 消融失败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Xie Y  Meng SR  Peng J  Xu DL  Deng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4):2420-2423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18例确诊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接受射频消融术。术中寻找Purkinje电位(P电位),标测到P电位较体表的QRS波提前≥20 ms为理想消融靶点。在25 ~35 W,60℃左右的设置下行消融。其周围位置在同样的设置下消融。达到消融终点后,行右心室刺激或者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再行右心室刺激检验消融效果。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随访3~6个月。结果 18例患者中,17例起源左后分支,1例起源左前分支,室速,分别在左中后间隔及前间隔消融成功。术中全部达到消融终点,均未再能诱发室速。理想靶点的P电位较体表QRS波提前(24.0±3.5)ms。发现提前越多,消融所需时间越少。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穿刺口血肿,无其他并发症出现。随访3~6个月,有2例多次心动过速发作,发作性质及心电图同前。治愈率达88.9%。结论 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2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 (A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12例 ,用双大头交替比先法标测及消融 ;B组 14例 ,在诱发出房性心动过速后 ,用高位右心房电极在右心房内粗略标测一遍 ,确定AT大致部位 ;然后自右股静脉进入可双向弯曲的温控消融导管至AT的大致部位 ,以比较领先的标测点为中心的 1~ 2cm范围内仔细标测 ,以最为领先的A波且大头单极电图负向处为靶点 ,温控 60°C、(能量 15~ 3 0W)放电 ,若 10s内AT终止则继续放电 90~ 12 0s,否则重新标测 ;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出AT为手术终点。结果 两组病人均手术成功 ;两组在放电次数、手术时间、随访期AT复发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提示单大头标测、消融与双大头比先法消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行射频消融治疗的62例PSVT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总成功率93.5%,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消融的成功率(88.3% vs 94.5%及96.4%;P值均<0.05),总复发率6.8%,并发症发生率1.6%.结论射频消融治疗PSVT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开展早期应重视预防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房颤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心律失常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加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当前心律失常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自Haissaguerre等[1] 报道用点状消融 (diacreteab lation)治疗局灶性房颤患者取得较满意结果以来 ,局灶性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一个新热点。现作综述如下 :1 局灶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的理论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房颤是由心房内持续性折返激动引起。1981年Hoffman等[2 ] 提出了房颤的随机折返环概念。新近的研究发现房颤时心房并不全部由毫无规律的电活动控制。许多实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加单Lasso导管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 方法 3例房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2例,持续性房颤1例.所有患者首先用CARTO系统进行左房重建,然后将一根Lasso导管置入肺静脉内,在肺静脉口外5~10 mm处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 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达到消融终点,手术时间(205±46)min,X线透视时间(46±13)min.手术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7个月,3例患者均未再发房颤,均无出现肺静脉狭窄. 结论 在CARTO加单Lasso导管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常规标测与Carto系统标测的结果差异。方法:5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32例采用常规标测,25例采用Carto系统标测(包括常规标测消融失败的7例)。平均随访20±11月,观察常规标测组和Carto系统标测组射频消融即刻和远期成功率及安全性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比较二组"射线暴露时间。结果:①常规标测组和Carto系统标测组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分别为78%、100%,远期成功率分别为68%、96%,无1例发生并发症;成功术后,由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引起的症状消失。②Carto系统标测组%射线暴露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标测组。结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高,Carto系统标测比常规标测更有优势,且明显减少X射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射射导管消融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方法,方法 左侧旁道采用经股动脉逆行法在二尖环瓣环心室侧标侧和消融,左侧旁道在三尖瓣环心房侧标测和消融,用下位法消融慢径行房室结改良。结果 67例SVT患者中房室折返性心运过速(AVRT)4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5例,AVRT消融成功率97.6%(左侧100%,右侧88.9%),AVNRT消融成功率96%,并发症为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维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的疗效,提高其安全性。方法:将116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无效的FA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在常规标测指导下,观察组在CARTO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随访6-1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融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的86.21%(P<0.05);观察组X线曝光时间为9.9±2.3min,短于对照组的21.3±8.6min(P<0.01);曝光量为27.5±4.3mG y1,小于对照组的84.9±10.5mG y1(P<0.05)。结论:采用CARTO标测儿童FAT,可准确快速地分析FAT机制,射频消融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例1, 患者,男性,发作性心悸病史3年,突发突止,脉搏约200次/min,需按压眼球或按摩颈动脉窦才可恢复正常,查体、X线胸片、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曾查食道心房调搏可诱发心动过速,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 is)束与冠状静脉窦口(CSO)中点或稍上方,甚至带小H波放电,消融中在X线下严密观察大头电极是否移动,以防误蚀H is束;对房室结双径路(AVNDP)合并房室旁路(AVAP)者。我们均先消融AVAP后再消融AVNDP。结果:普通组68例为单一慢-快型AVNRT,顽固组9例AVNRT中,2例分别合并隐匿性左后间隔AVAP和右侧隐匿性AVAP,1例房室结三径路。结论:对顽固性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应特别强调将X线解剖部位与腔内局部心内膜电图结合起来判断,选择安全有效的靶点图应为小心房(A)波大心室(V)波,A波碎裂,且A波宽度≥68m s,A/V比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若采用下位法、中位法消融无效,可采用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以避免在上位法消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20.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区及腔内消融靶点图心房/心室(A/V)波比值、H值与AVB的关系。结果:在解剖消融部位,随着消融部位的抬高,其发生AVB的危险性增加。从腔内消融靶点图上看:①随着A/V波比值或H值增大,其发生AVB危险性亦随之增大。②若A/V波比值及H值两者同时增大,则危险性最大。结论:RFCA治疗AVNRT患者,当采用中、下位法标记选择腔内靶点,图A波为多峰、A/V波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时,进行RFCA是非常重要的,它可大大减少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