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璟曦  蔡敏 《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 治疗前...  相似文献   

5.
焦岩  徐江涛 《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调节血脂,预防卒中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江油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在此基础上,各组均每日口服1次阿托伐他汀,A组10 mg/d,B组20 mg/d,C组40 mg/d。比较各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与厚度变化以及脑血流指标。结果 B、C两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0.50±0.14)mm2比(0.64±0.21)mm2、(0.40±0.11)mm2比(0.65±0.19)m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41±0.16)mm比(1.63±0.33)mm、(1.23±0.12)mm比(1.62±0.33)mm]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C组斑块面积与IMT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C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外周阻力与脑血管床特性阻抗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组间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三组间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缩小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脑卒中风险,而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与脑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闫伟  王有恒  冯军鹏  陈岚  林小娟 《吉林医学》2013,34(23):4698-46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69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HDL-C、HCY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对预防冠心病终点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也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脂代谢异常的作用,值得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脂代谢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积分和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均有所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改善其脂代谢指标的效果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刘绪龙 《热带医学杂志》2014,(3):339-341,37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康复措施,药物选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6个月。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斑块面积及内中膜厚度(IMT),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一定程度的面积减少、IMT变薄、CCAD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善(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除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60.87%,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6.98%、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或逆转作用,同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降低了近期复发率,可作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彩超对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并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检出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25.8%,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且观察组的PSV和EDV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用于监测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OX-LDL水平,采用双通道双深度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对两组人员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形态和数量及回声特性、大小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者越少,同时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发生中、重度狭窄率就会越高。结论 :临床联合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凌芳  聂德云  熊涛 《重庆医学》2012,41(16):1598-1600,1603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影响,观察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8)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8)。抽血检查后再随机分为小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17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中血脂及血清hs-CRP、IL-17和MMP-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及4周,大剂量组中血清LDL-C、TG、TC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P<0.01),治疗后4周,大剂量组血清hs-CRP、IL-17和MMP-8均低于小剂量组,且大剂量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月,两组IMT值和斑块厚度较治疗前降低,且大剂量组两项指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的血脂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增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及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8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两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4%;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最为多见,急性心肌梗死组为60.00%,对照组为32.14%;两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软斑)所占比例急性心肌梗死组为70.00%,对照组为46.43%;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李萍  苏涛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70-171,17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及他汀类药物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并探讨替米沙坦及他汀类药物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4天、第28天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在第28天时与治疗前相比较,评分均显著下降。结论:替米沙坦及阿托伐他汀钙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要:目的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报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该院5年来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复发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3例(初发组)和健康志愿者56名(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和对照组,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