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日:"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相似文献   

2.
张涛  马丙祥 《新中医》2008,40(11):88-8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乌梅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效. <六因条辨>中去方中大枣加一味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此方为临床常用方剂,凡痰热所致各种疾病,均可通过灵活加减应用.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将应用该方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脏躁之"脏"究指何脏 脏躁之"脏",后世医家见仁见智,说法不同;如宋代赵以德认为"脏"主要指肝脏[1].清代沈目南认为"脏"指子宫[2],尤在泾支持此说,谓:"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3].清代陈修园认为脏躁之"脏"不必拘于何脏"[4];近亦有学者支持此说,谓"以陈说不拘何脏为是"[5].<医宗金鉴>认为"脏,心脏也"[6];先父丁浮艇谓:"盖心者,藏神,主神明者也,观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之心神惑乱象,<医宗金鉴>所说之脏指心.是也".近有资料亦持此见,谓:"<医宗金鉴>认为脏躁之脏主要应指心脏,这个解释比较合理"[7].  相似文献   

4.
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tuldoioles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 (Munro)McClarevar .pubescensP·F·Li或淡竹Phyl lostachysnigra (lodd)Munrovar .henonisStapf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 ,性微寒 ,味甘 ,归肺胃经 ,功能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常用于因热痰引起的内、儿、妇各科疾病的治疗。《药品化义》曰 :“竹茹轻可去实 ,凉能去热 ,苦能降下 ,专清痰 ,为宁神开郁佳品。”是临床…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1].  相似文献   

6.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本经逢原》:“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临床上可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诸证。笔者发现今市售之竹茹中混有许多不符合规定的品种,为此略呈浅见。  相似文献   

7.
张丽娜 《新中医》2008,40(4):94-95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乃治痰之要方,主治痰热内扰证.笔者临证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甘草、大枣组成.原书记载主治: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或自汗.纵观全方可知温胆汤乃治疗痰湿的方子.痰湿何以引起"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温胆汤何以成了"壮胆方",以下对其论述.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自拟清心消痰汤治疗痰热型胸痹心痛43例,疗效颇佳,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纳入病例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关于"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凡符合中医辨证痰热型胸痹心痛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均纳入本组.  相似文献   

10.
周绍华教授应用温胆汤治疗神经精神科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侠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9):1612-1613
温胆汤始载于<姚氏僧垣集验方>,方中以生姜为君,主治胆寒所致的虚烦不得眠,故名温胆汤.此方后转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仍以温胆祛痰为法.传至<三因方·卷十>,将<集验方>中的君药生姜减至五片,而竹茹用量不变,使竹茹成为方中的新君,这样全方的功效就由原来的温胆变成了清胆,并且方中还加用茯苓以渗湿化痰.这样,虽然仍名为温胆汤,但治则已由原来的温胆和胃、理气化痰变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要病机也从胆气虚寒转变为胆郁痰阻.后世医家所用的温胆汤多为经<三因方>演变后的温胆汤,名为温胆,实则清胆.  相似文献   

11.
哮喘以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喉间有哮鸣音,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伴有咳嗽咳痰为特征.历代医家认为"痰饮伏肺"是引发本病的夙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围剧,必有伏饮"[1].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之第一方"桂枝汤"号称"仲景群方之冠"[1],尤其对桂剂之煎服方法描述颇详.据<伤寒论>原文载:桂枝汤当"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如此"微火"煮药,与大火煮药相比,在耗水量相同时,其煎煮时间必然延长.这一煎煮方法似与后世相异,后世多认为解表剂微火久煎易致药效损失,应当大火短煎,"久煎还是短煎"、"微火抑或大火",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玉  董刚  钟秀娟 《光明中医》2009,24(4):721-72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临床应用广泛.用温胆汤治疗子时病症,是笔者根据针灸治疗中用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疾病,常可提高疗效,使一些用常规取穴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症,用此方法后往往取效较捷,因子时(23点-1点)正是胆经所主时,故试用温胆汤治疗子时心悸、胃痛、哮喘、手指疼痛之病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一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古人用以治疗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心悸不安,口苦呕涎之症.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该方的组成特点,灵活加减,用以治疗痰浊内阻所致胸痹,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试论脉"愈虚愈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基本脉象.<难经·九难>有谓:"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其后,诸多医家对数脉的临床主病主要集中于热证,如宋·崔紫虚在<四言举要>中有云"六至为数,数即热证":元·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谓:"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明·李时珍亦在<濒湖脉学>中说:"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相似文献   

16.
李小林  靳飞 《陕西中医》2008,29(3):359-359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胆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之症.  相似文献   

17.
白虎四大症,一般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而言.在中医<方剂学>和<温病学>教材中,都提出了白虎汤应用的指征是"四大症".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第6版)在白虎汤方解中指出:"本方适应症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同是第6版教材,<温病学>则在风温病热炽阳明证中指出:"壮热、汗大出、渴饮、脉大,为阳明热炽的四大主症",治疗用方为白虎汤.  相似文献   

18.
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幼承庭训,精研<内经>、<难经>及金元诸家学说,贯通医理,著有<寿世保元>、<济世全书>、<万病回春>、<种杏仙方>等,曾任太医院医官.临证遵古而不拘泥,治多奇中,其治疗眩晕有独到之处.龚廷贤认为,眩晕与冒眩同义,"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1].临床表现为目闭眼眩,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多由风寒暑湿或气血亏虚,真阴真阳不足,痰浊上泛所致.  相似文献   

19.
胸痹为胸部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主症的疾病,历代文献均有论述.<内经>将胸痛名为"心痛",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称本证为"胸痹",把病因病机归纳为寒凝、气滞、痰浊、瘀血、阴阳气血亏虚等,为后世治疗胸痹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临证较常用且有效的<伤寒杂病论>治疗"胸痹"之经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秦彩琴  张琳  朱珊 《光明中医》2009,24(2):319-320
反复呼吸道感染(RTI)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6个月-6岁的小儿,尤以3岁以下的幼儿更为常见.根据<小儿药证直诀)"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发病关键.不在邪多,而在正虚",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三脏虚弱,标实为肝郁、挟热、挟滞、挟痰(湿)、挟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