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以来我院急救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开展院前早期静脉溶栓,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45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笔者于2004年至200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AMI4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是内科常见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等[2],发病率高,致死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AMI 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本院对AMI 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效果显著.现将一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韦莉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70-517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疼痛护理、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中医中药护理。结果32例患者中,24例临床治愈,并发心律失常5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例,死亡2例。结论积极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任彩虹  叶磊  辛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725-4726
现将我院急救中心2011-01-2011-10由“120”呼救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45~85岁,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心电图示广泛前壁梗死19例,急性下壁梗死14例,后侧壁梗死12例.临床表现其中有心绞痛发作37例,胸闷26例,心悸18例,呼吸困难13例,晕厥11例,抽搐7例,左肩胛区放射痛16例,牙痛4例,大汗27例,上腹痛9例,恶心呕吐7例,猝死4例.  相似文献   

6.
7.
沈阳急救中心从2002年开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静脉溶栓治疗19例。其中80岁以上成功2例,现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 例1:女,84岁。家距市内15km。于2003—02~11T17:35以心前区疼痛1h、加重10min为主诉呼救。日内自觉头晕.乏力.1h前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家人给予白加黑感冒片1片服用后入睡。10min前醒来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仍星闷痛并向背部放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院用尿激酶溶栓,院前救治急性心梗(AMI)32例和住院治疗28例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院前溶栓治疗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ic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发生部分心肌变性、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与心肌坏死而引起的全身反应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临床表现。近年来,中医将心肌梗死命名为“真心痛”“胸痹心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共49支靶血管、52处靶病变,梗死相关动脉狭窄99%~100%,急诊植入冠状动脉支架52枚。结果: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成功植入52枚支架,恢复T IM I 3级血流。无操作并发症,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共3例支架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其中2例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成功,另1例梗死相关动脉未开通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有效措施 ,它能够消除或缩小AMI范围 ,降低死亡率[1] 。高原地区AMI溶栓治疗开展较晚 ,为提高高原地区AMI救治水平 ,现将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 3a来院前采用静溶栓治疗AMI 19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见表 1。平均溶栓时间 3 4h。表 1临床特点病例数百分比 ( % )年龄 (岁 ) 2 0~ 40 2 10 540~ 60 13 68 4>60 42 1 0性别 (藏族 )男 15 ( 9) 78 9女 4( 3 ) 2 1 1梗死部位前壁 947 4下壁 42 1 0其他 63 1 6溶栓时间 (h) <2 3 15 82~ 4947 44~ 67 3 6 81 2 溶栓治疗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分为院前溶栓组和院后溶栓组,两组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院前溶栓组30例,再通数26例,再通率86.7%,院后溶栓组30例,再通数19例,再通率为63.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个月,院前溶栓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例,为16.7%,院后溶栓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例,为36.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院前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我们对3 8例 AMI患者进行院前静脉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对 3 8例明确诊断为 AMI而无禁忌证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男 2 7例 ,女 1 1例 ;年龄 50~ 78岁 ,平均( 65.3 7± 5.71 )岁 ;梗死部位 :前间壁 8例 ,前壁 7例 ,广泛前壁 9例 ,下壁 5例 ,下壁 右室 6例和下后壁 3例。1 .2 治疗方法 :医疗急救小组赶到现场后 ,经询问病史及心电图检查 ,确定AMI诊断后即参照文献〔1〕方案给予心电监护、吸氧 ,嘱患者嚼服肠溶阿斯匹林0 .3 g;将尿激酶 (沈阳光大药厂生产 )50× 1 0 4U溶于生理…  相似文献   

14.
彭露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2):5274-5275
根据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情况分为观察组52例患者接受过院前急诊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50例患者未接受过院前急诊护理,两组患者采取相同治疗方法及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观察组死亡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院前急诊护理,可稳定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在未到医院就诊前已经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是院前急救工作中所遇到的急危重症之一。2002年5月-2003年5月,我院收治16例,均安全送往医院,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我院1999-01~2006-10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4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女11例,年龄36~78岁。其中36~45岁4例,46~60岁19例,60岁以上22例。无胸痛及其他部分疼痛11例,以突发性左心衰竭为主9例,胸闷、呼吸困难、慢性左心衰竭突然加重7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4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8例,以头晕、晕厥为首发症状者3例,牙痛、头痛1例,左肩臂疼痛2例。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虽远不如欧美多见,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也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特别在华北地区尤为显著。我们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开展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而用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是我院的首选疗法。鹤煤(集团)公司总医院急诊科于2002年2月~2005年3月,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248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1993年4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23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32例AMI病人由急救车经现场抢救后送回本院的149例(64.2%),从发病到开始抢救的平均时间2.1h。在基层医疗机构抢救后转来本院的34例(1.7%),开始抢救的平均时间1.9h,自行来院急诊的49例(21.1%),平均开始抢救的时间为4.2h。现场抢救;立即给病人吸氧,给予有效的镇静和止痛药物,使病人保持绝对安静。建立静脉通路,静点硝酸甘油5一10ug/min(血压不低于12/skPa,心率不高于100次/min应用)。缓慢静注利多卡因50一100mg,如发生室性…  相似文献   

19.
20.
输卵管阻塞是目前临床上导致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根据中西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应用中药内服再辅以灌肠,配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不孕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治疗对象:凡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确诊为输卵管阻塞或通而不畅的不孕者为治疗观察对象,计45例。 2.一般资料:年龄26~34岁,不孕年限最短2年,最长6年。原发性不孕19例,继发性不孕26例。继发性不孕中确诊为附件炎16例,慢性盆腔炎10例,原发性不孕中确诊附件炎6例,慢性盆腔炎3例。说明输卵管炎症是引起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