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气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奠基作用,通过分析事理归类,《内经》所论述的气大致包括自然界之气、人体生理之气、病邪之气和药物之气,其对研究中医的气学理论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气学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学理论为中医理论之核心 ,深入探讨气的本质 ,对于揭示人体生命科学的秘密 ,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促进中医理论现代化 ,具有重要意义。1 气学理论为中医理论之核心气 ,最初是一个哲学命题。在《内经》问世之前 ,气的概念便产生了。先秦时期 ,老子、宋研、尹文等哲学家提倡“气一元论” ,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例如老子《道德经》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庄子说“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内经》以“精气学说”、“气一元论”的理论为基础 ,与医疗实践及有关方面 (诸如天文、地理、气象等 )知识相结合 ,形成了…  相似文献   

3.
于勇  郝桂纯 《陕西中医》2007,28(7):913-914
“气”的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人对《内经》162篇内容作过详细统计,其中以气命名的有19篇,内容论及气的有131篇,以气组成的气名,多至2000余处,以气名分类凡270多种,足见“气”在《内经》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相似文献   

4.
奔豚气病机理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气病机理刍议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辉(050082)《金匮要略》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对奔豚气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作了较完整的论述,但尚有以下问题需要再加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1奔豚气病的病因不拘于“惊恐”与“汗后伤阳”,情志刺激是...  相似文献   

5.
一、气之为病古谓百病皆生于气,概指气病之广。人身之气,如盈虚失常,升降失调,均能致病,即所谓“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内经》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升降失调而为病,虽皆由乎心造,而又莫不涉于肝。气之为病,多为郁结,正如华云岫云:“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体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  相似文献   

6.
《内经》后各代医家论“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气学理论,《内经》始总其成,而古代哲学中有关气的论述,则渊源更早。本文简要介绍其后历代医家在继承《内经》原旨,使气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状况:如《难经》首创“原气”;张仲景的调气名方;李东垣论脾胃之气;喻嘉言的“大气论”;徐大椿的“命门元气论”;林珮琴的诸气证治;唐容川“血证论”所主的调气和气;张锡纯论“大气下陷”;现代医家许寿仁、章真如、王大鹏等分别强调行气、调气,王明辉则更倡导“中医气医学”的开拓性构建。  相似文献   

7.
<正> 《内经》中涉及到气的内容极其丰富,上至天文,下穷地理,中及人事,几乎每篇中都有关于“气”的记载,少则几处,多则百余处。书中共论述了80余种气,基本上囊括了中医气学理论的全部内容。其名称之多,涵义之广,是一般中医书籍罕与伦比的。因此,系统地整理研究《内经》中论述的气,对深入探讨气的实质,揭示人体生命科学的秘密是十分必要的。一、气的涵义《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是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为基础,吸收天文、地理、气象等知识与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具有医学特点的一整套理论。  相似文献   

8.
“百病生于气”之说出自《素问·举痛论》。其着重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段论述说明了三个问题:1、导致气病的原因是:喜、怒、惊、恐、悲、思、劳、寒、炅等,即九气为病。概括了七情、六淫、和劳伤为病。  相似文献   

9.
<正> 2.关于病机内容 (1) 从病因学、发病学看,外感六淫之气,内伤七情之气,均可导致气病。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说明六淫邪气、七情内气等不同病因可致不同病机。如“风客淫气……邪伤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等论  相似文献   

10.
正《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各种疾病,虽其原因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失常所导致的,故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气机失常是百病丛生的重要病机《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不仅强  相似文献   

11.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12.
脉诊研探     
梁士朋  艾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4-744
脉诊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历代脉学著作很多,谈脉之医家如繁星洒于医林。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脉诊的方法、脉名及对正常脉象的认识或对病脉、死脉的了解等,都有一定的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相似文献   

13.
“气反”治则 ,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的论述 ,亦即病情出现病“本”在此 ,而病“标”在彼者 ,按中医治病救本治则 ,针对病本进行治疗 ,而不是对症处理 ,就是属于《内经》“气反”治法的范畴。《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气反” ,但六经病证治中却包含了许多“气反”治法运用的实例 ,现分析《伤寒论》中“气反”治法运用的条文 ,揭示其临床运用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理解。1 宣上通下 ,下病上治《伤寒论》原文 44条指出 :“太…  相似文献   

14.
从“气”的源流、《内经》论气、气实质的探索、气功之气、气与神经精神概念的汇通、气的临床运用、气与人类生命科学相辅相成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以及中医气学的五项研究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论述了中医气学说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等特点。从而具备了中医气学构建的基础和新学科的雏型,并为近现代人类生命科学所印证。  相似文献   

15.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16.
<正> 治络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独特的治疗手法之一。在《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载有叶氏治络病医案三百余例,乃后世学者整理而成。叶氏治络法之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内经》云:“经络皆统血”。《难经·二十二难》云:“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说明络病是属于血病中的一部分。叶氏在临床  相似文献   

17.
饮食劳倦与脾胃损伤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理论的源头为《内经》中的“饮食劳倦伤脾”、“阴虚生内热”、“劳则气耗”、“生病起于过用”等。设立劳倦内伤的宗旨是区别于外感伤寒、辨有余与不足。脾胃损伤的内伤病因为过劳及饮食失宜 ,病机主要为气火失调及升降失常等 ,而疲劳病因主要是过劳 ,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 ,疲劳为脾胃损伤的主症之一。研究上述理论有助于揭示疲劳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8.
辨识气论鉴医魂:——评《中医气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 ,联缀气的词语最为广布多见 ,一部《内经》 ,就记载各种气名 2 71类 ,2 997个。从生理、病因、病机、证候到治法、养生 ,无不贯穿着气的理论 ,并坚信“善言气者 ,必彰于物” ,真可谓不知气 ,不足以识中医。历代医著虽然不乏言气 ,但鲜有专书。时至今日 ,人们仍然期待着一部系统论述中医“气”的专著。值此期盼之际 ,王明辉教授等编著的《中医气学理论与临床应用》一书 ,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真是应时奉献 ,嘉惠医林。主笔王明辉教授 ,兼通中西医学 ,以其 40余年的医学实践和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 ,在…  相似文献   

19.
中医气学的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气“的源流、《内经》论气、气实质的探索、气功之气、气与神经精神概念的汇通、气的临床运用、气与人类生命科学相辅相成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以及中医气学的五项研究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论述了中医气学说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等特点,从而具备了中医气学构建的基础和新学科的雏型。  相似文献   

20.
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气”的生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来论述《内经》“百病生于气”的重要观点,用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