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梗死灶28例位于基底节区,2例位于小脑。伤后3~50d复查,有9例病灶呈软化灶状态,21例消失。结论:本病多发于婴幼儿,梗死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CT检查及复查不仅可以发现梗死灶,而且还可观察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蒋新颜 《江苏医药》1999,25(12):973-973
小儿颅脑外伤比较常见,但由此引起的脑梗死则较少见。本文对我院1992年~1998年经CT检查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4例,就CT特征和临床诊断作简要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4例患儿,男9例,女5例,年龄9个月~7岁,2岁以内10例。14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及伤后出现肢体偏瘫,其中2例出现颅内高压及昏迷。所有患儿均在伤后24小时内作首次CT检查,首次检查发现梗死灶者3例,伤后1~2天复查发现病灶者7例,余4例在伤后2~3天再次复查发现病灶。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头颅CT扫描,未做增强检查。结果一、CT表现:(1)腔隙性脑梗死12例。12例…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杨桦 《河北医药》2003,25(4):282-28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轻撤外伤型)12例,Ⅱ型(严重外伤型)6例。I型多见于小儿,外伤轻撤,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严重颅脑损伤,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I型多见,且好发于基底节区,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和CT资料。结果基底节区梗塞25例(83.3%),呈圆形或椭圆形小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模糊,其中24例伴基底节区钙化,脑叶梗塞5例(17.7%),呈大片扇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结论CT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动态观察不仅可以发现迟发性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本组7例均为本院2003~2006-02收治伤性脑梗塞患者:男性,年龄最小12岁,最大59岁。致伤原因:打击伤4例,交通伤3例。受伤部位:额面部伤3例,额顶部伤3例,颞部伤1例。7例患者均述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后呈持续昏迷1例,短暂昏迷2例(其中伴偏瘫及眼球外展受限1例),嗜睡1例,感觉性失语1例,无精神症状2例。颅脑CT扫描发现2例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均为少年患者),脑于梗塞2例,大面积脑梗塞1例,颞叶梗塞1例,枕叶梗塞1例。7例患者均给予扩血管及改善循环药物治疗。2周复查CT结果显示发生于脑干及基底节区的梗塞灶均无明显变化,颞叶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塞患儿行头颅CT,MRI,EEG检查,应用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 CT,MRI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有3例伴有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根据病史,及时行头颅CT,MRI,EEG及时检查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 :总结 2 1例头颅 CT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 ,少数发生大面积梗塞 ,腔隙性梗塞者治疗效果、预后好 ,大面积梗塞者预后差。结论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机制是由于小儿基底节区供血的血管直角从主干分出 ,细长迂曲 ,发育不成熟 ,调节能力差 ,在头部外伤时易损伤形成血栓 ,其次血液动力学改变 ,微循环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实质深部小于 10 m m的小梗塞病灶 ,以往只能在尸检中发现 ,近年来由于 CT及 MRI的广泛应用 ,2 mm左右的腔隙性梗塞灶都能检出 ,因此 ,腔隙性脑梗塞由病理诊断变成临床诊断 ,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现将几年来我院诊治的 4 0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及 CT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3例 ,女 17例 ;年龄 39~ 83岁 ,平均 6 1.6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18例 (45 .0 % ) ,有脑中风病史4例 (10 .0 % )。1.2 检查方法 :用 PICKER12 0 0 SX全身 CT机检查 ,取听眶线作颅脑横断面扫描。层厚…  相似文献   

9.
毋高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45-245
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33例经CT诊断及临床治疗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3例患者共发现腔隙灶315个,多数具有典型的CT表现,部分可疑病灶及较小病灶通过薄层扫描或重叠层面扫描可以发现病变,对少数CT检查阴性者,48h后短期复查均可明确诊断。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 30例 ,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5 6~ 78岁 ,平均 6 9 5岁 ;均有明确的CO中毒史和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时深昏迷 8例 ,中度昏迷 6例 ,浅昏迷 16例。昏迷 6小时以内者 14例 ,12小时 8例 ,2 4小时 4例 ,4 8小时 3例 ,90小时 1例。右侧偏瘫伴失语 17例 ,左侧偏瘫 10例 ,四肢肌力均减弱者 3例。发病后 12小时内查颅脑CT ,16例正常 ,12例左基底节区梗塞 ,2例腔隙性脑梗塞。 2 4~ 2 8小时后复查颅脑CT ,均出现大面积脑梗塞。其中双侧大脑皮层多灶性脑梗塞 13例 ,右侧额颞顶大面积梗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 I常规序列检查,其中23例给予DW I序列检查。12例行CT检查。结果32例常规MR I序列检查患者检出病灶者共18例,23例予以DW I检查者检出病灶19例,12例行CT检查者检出4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诊断需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MR I检查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9月~2007年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28例,CT扫描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310MAs,其中1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28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中,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1例首次CT检查即发现脑梗死,4例首次CT检查阴性,外伤后24-27hCT复查发现脑梗死。儿童脑梗死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脑梗死8例(约占28.6%)。结论CT扫描不仅能对外伤性脑梗死作出准确诊断,还能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基底节血肿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01年12月~2011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CT扫描显示基底节血肿量≥2mL的病例31例,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9.5岁。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确诊。复查CT 18例显著扩大。结果恢复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8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0例。结论创伤性基底节血肿(TBGHs)是急性颅脑损伤后血肿逐渐扩大的动态损害过程。本组总体预后不良。血肿大于30mL,血肿扩大,合并其他颅内损伤或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其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51例(86.4%),中残5例(8.5%),重残3例(5.1%),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血供特点、小儿自身特点、微循环障碍是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1)头外伤较轻,多无意识障碍;(2)神经功能缺失征明显,以运动型功能障碍为主;(3)头颅CT和(或)MRI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为解痉、小剂量脱水、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对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束汉生  郭之通  朱成  张弋  王淮  王昊 《淮海医药》2005,23(4):270-271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总结我院近5年救治的20例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与受伤方式、脑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管的解剖学特点等因素有关。结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头颅CT,对本病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580例成人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发生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580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脑梗死者32例,发生率5.5%;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成人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发生率高,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与诊断。方法对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时均首先经头颅CT扫描,然后进行MRI平扫和弥散成像(DWI)扫描,然后对可疑患者24h后复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4h确诊脑梗死CT扫描13例占23.2%,MRI常规扫描46例占82.1%,DWI扫描56例占100%。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同时有助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对于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发病6 h内对19倒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以及CTP检查,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结果为19例患者中6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梗死征象,所有患者CTP均发现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