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RPDs基牙牙周指数,牙菌斑细菌相对分布,患者唾液流率、酸碱平衡及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变化,以深入了解RPDs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制及特点。方法:在预先规定的7个观察期上,根据文献检测基牙牙周指数PLI、GI,GBI,采用刚果红负染色涂片镜检法检测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收集患者5分钟非刺激性全唾液于干燥清洁内,计算单位时间内唾液分泌总量,采用塑料条法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  相似文献   

2.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可摘局部义齿因其广泛的适应证和相对低廉的费用仍是修复牙列缺损的主要方法。但是,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由于义齿卡环、支托、基托和连接体影响基牙自洁,利于菌斑沉积,而导致基牙菌斑微生物数量、种类发生变化。另外,它还可使基牙的负荷增加。因此,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可使基牙增加患牙周病变的危险[1]。为进一步了解可摘局部义齿对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我们对62例可摘局部义齿患者中基牙与非基牙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以及龈下菌斑细菌的构成比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观察对象均为牙周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儿童龋齿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导致龋齿的细菌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及控制龋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个民族的100名5岁儿童和165名12岁儿童,由口腔专业医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及方法进行龋齿检查、测定唾液和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水平以及对牙菌斑的细菌学涂片进行分析。结果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儿童龋齿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儿童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水平东乡族以2级(32.0%)和3级(56.0%)为主,裕固族以0级(60.0%)和1级(32.0%)为主,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岁儿童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水平东乡族以3级为主(48.0%),保安族以2级(27.3%)和3级为主(38.2%),裕固族以0级(48.3%)和1级为主(33.3%),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民族12岁儿童4个牙菌斑部位的变异链球菌分布及程度较一致,但东乡族儿童牙菌斑的变异链球菌水平以2级和3级为主,保安族和裕固族儿童均以0级和1级为主,不同民族间4个牙菌斑部位变异链球菌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族5岁儿童与12岁儿童正常牙的牙菌斑细菌含量球菌和杆菌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龋齿的牙菌斑细菌含量为球菌比例升高、杆菌比例下降,其中5岁儿童正常牙与龋齿的球菌和杆菌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儿童的龋齿患病率较低,东乡族儿童唾液和正常牙的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数量较多,各族儿童患龋后口腔细菌中球菌和杆菌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洗必泰涂料对正畸儿童口腔中致龋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探讨洗必泰涂料对正畸儿童牙面菌斑中细菌总数和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以及唾液pH值的 改变。方法 选择40例正畸儿童,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涂布40%洗必泰涂料,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戴用矫 治器前及戴入后1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同时测定唾液pH值。结果  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唾液pH值较戴用前降低(P<0.01)。 试验组与对照组戴用后1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唾液pH值高于对 照组(P<0.01)。结论 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唾液pH值较戴 用前降低,应用洗必泰涂料可明显抑制正畸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5.
RPDs与口腔微生态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基牙牙体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以了解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PartialDentures,RPDs)对口腔微生态平衡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在戴用RPDs后6个不同时期,分别测定314颗基牙的牙周指数、龋齿及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结果:①戴用RPDs6个月时,就有基牙发生龋坏,随着戴用时间延长,其患龋率逐渐升高(P<0.001);②戴用RPDs第2周时,就有基牙发生牙龈炎,且在前6个月内逐渐增加(P<0.005),6个月之后又逐渐减少(P<0.005);③患者基础口腔卫生状况及卫生习惯,与基牙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结论:RPDs对口腔微生态系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口腔卫生的好坏,其影响时期关键是戴用后前6个月。  相似文献   

6.
隐形义齿固位体对基牙牙周健康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隐形义齿(弹性义齿)以及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不同固位体--弹性塑胶卡环、锻丝卡环,铸造卡环--对患者基牙牙周的影响,观察隐形义齿固位体是否会对基牙牙周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方法:收集255例临床单颗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分别采用胶链可摘局部义齿、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隐形义齿修复.测定修复后1个月及1年基牙牙周健康变化.结果:戴用隐形义齿与其他两类金属卡环,长时期后,基牙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隐形义齿修复局部牙列缺损相对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基牙牙周健康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良好的临床修复体.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可摘局部义齿与基牙龋坏之间的潜在关系,对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易发龋坏部位早期的细菌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牙位在同一时期以及同一牙位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的细菌检出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球菌在初期较高,中期下降,后期上升,杆菌则相反。戴牙后7天、14天、21天和三个月细菌组成变化较大,但三个月后球菌和杆菌已恢复到常态指标。三种主要致龋菌均被检出,变形链球菌为优势菌,呈逐渐上升趋势,在7上的检出率较5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检出率较低。由此提示,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可造成口腔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促进某些条件致龋菌的生长,成为基牙发生龋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干酪乳杆菌及粘性放线菌等五种致龋菌体外混合培养,模拟牙菌斑生态系,研究细菌在混合状态下,细胞外多糖合成。结果表明,五种实验菌都能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多糖。与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混合培养,能显著增加细胞外多糖产量;与干酪乳杆菌混合培养,则明显减少多糖产量。  相似文献   

9.
分割式及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  范长斌  罗云  满毅 《四川医学》2007,28(6):578-579
目的研究并比较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在不同载荷下基牙牙周膜的应力情况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上颌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缺失伴基牙有Ⅰ度松动的患者的上颌二维断层图像,然后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分析由Pro/Engineer建立的模型。结果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在斜向、水平及垂直载荷下基牙牙周膜Von mises力的数值范围及分布情况均有明显差异。三种载荷下均为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较小。结论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有效地起到了保护基牙的作用。这一设计对基牙有Ⅰ~Ⅱ度松动以及牙周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2-3年后的龋病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95例戴用可摘局部义齿2-3年患者的基牙和非基牙的龋齿发病情况进行检查.结果 基牙龋齿发病率23.67%高于非基牙3.45%(P<0.05).口腔后部基牙龋齿发病率27.49%高于口腔前部基牙13.89%(P<0.05).基牙邻接面龋发病率25.72%,支托窝龋发病率9.33%,根面龋发病率3.02%,卡环龋发病率1.36%.口腔卫生习惯优、良、差三级的基牙龋齿发病率分别为8.91%、24.09%、44.2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易患龋病,基牙龋齿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基牙.口腔后部基牙更好发龋齿.基牙龋齿好发牙面顺序为:邻面、支托窝、根面、卡环与基牙接触区.口腔卫生状况与基牙龋齿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Mini-SG(R)F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对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纵向观察Mini-SG(R) F附着体修复游离端缺失前后第一基牙、第二基牙牙周病常用指标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的变化.结果:Mini-SG(R) F附着体在修复前、修复后6月内义齿稳定、固位良好,第一、第二基牙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牙槽骨吸收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前基牙的松动度在进行联冠修复后明显降低.结论:Mini-SG(R) F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对基牙牙周健康无明显不利影响,基牙的联冠修复形式有利于基牙的健康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烤瓷冠边缘的处理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已做烤瓷修复的患者95例,观察分析修复体边缘的密合性、伸展度、光洁度对被修复牙的牙龈健康(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的影响。结果修复体边缘超过龈下1mm对牙周健康影响最大,而其他各组较轻;牙体组织与烤瓷边缘有明显缝隙,探诊能进人的病例对牙周健康影响最大。结论烤瓷冠桥修复的边缘与牙周健康密切相关,修复体的边缘尽可能光洁、密合、无悬突、伸展度不超过龈下1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一种用于牙列缺损永久修复的新型粘结固定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有单个或多个牙缺失的病人,进行固定桥基牙的牙周和特定的牙体预备。然后制作固定桥并试戴,用4-META/MMA-TBB树脂粘结剂粘结固定桥。结果 267例(304个)固定桥病人经二年以上随访,发现192个前牙桥中只有1个,112个后牙桥中只有2个脱落,其余固定桥稳定、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树脂粘接技术,结合基牙的机械预备,能较好地克服3/4冠桥、桩冠桥和嵌体桥的缺陷,使之成为良好永久的修复体。  相似文献   

14.
63颗前牙金属烤瓷冠粘戴后基牙游离龈变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前牙金属烤瓷冠粘戴后基牙游离龈变色的特点。方法:肉眼观察63颗前牙在修复前后游离龈的色泽变化。结果:修复前12颗死髓变色基牙游离龈轻度变色。修复后,23颗活髓基牙游离龈轻度变色,其中包括9颗用瓷肩台形式金属烤瓷冠修复的基牙、4颗游离龈重度变色;11颗死髓基牙游离龈轻度变色,25颗游离龈重度变色,12颗死髓变色基牙均为重度变色。结论:由于游离龈的光透过性及金属基底冠对牙根的阻光作用,基牙游离龈变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可逆光学现象。死髓变色基牙游离龈变色较重,瓷肩台形式的金属烤瓷冠有助于减轻这种游离龈变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辅助性牙周维护治疗对正畸矫治患者口腔唾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正畸矫治和牙周维护治疗与唾液NO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通过检测正畸矫治患者口腔唾液中亚硝酸根(NO2^-)的含量间接反映NO水平的变化。结果:正畸矫治患者唾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对正畸矫治患者进行辅助性牙周维护手段(漱口水、洁牙和托盘药物联合治疗等)治疗显著降低NO含量(P〈0.  相似文献   

16.
对55例戴用五年后的覆盖义齿206只基牙,每只基牙做了菌斑指数、可龈指数、牙齿松动度、牙龈萎缩程度及龋沟深度的检查比较;牙周状况的调查。并分组对结果提示三组牙周组织变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符合临床表现。表明覆盖义齿修复后基牙的牙周损害不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与修复前的基牙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关系。菌斑及牙齦炎症的发病率较高,有待研究其对基牙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下颌固定义齿桥基牙数目对支持骨组织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基牙固定义齿在牙周组织受损条件下,桥基牙数目与支持骨组织内应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通过改变基牙数目与牙槽骨的支持高度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牙槽骨高度降低的条件下,基牙牙槽骨组织应力值增大;固定义齿修复后,支持骨组织应力值下降;随着基牙数目的增多,支持骨组织应力值降低,但与基牙数目的增多不成比例;与垂直向载荷相比,斜向载荷易导致支持组织应力集中,应力分布规律有明显的改变。结论下颌后牙固定桥的应力分布与基牙数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套式附着体固位可摘义齿修复重度牙齿磨耗伴牙列缺损 (双侧游离端缺失 )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8例患者 5 1颗基牙 ,应用快套式冠外附着体 16件 ,经过半年至 2年时间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患者咀嚼能力明显改善 ,该修复体具有治疗性咬合板和牙周夹板的作用 ,义齿固位稳定性及美观效果好 ,基牙牙槽骨无明显吸收。 结论:快套式附着体固位可摘义齿是一种固定 -活动联合修复体 ,兼有固定和活动义齿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正常人和牙周病患者唾液及龈沟液(GCF)中一氧化氮(NO)含量,探讨NO在牙周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牙周健康者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分别采集唾液及GCF标本,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唾液及GCF内NO的含量。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及GCF内NO含量与牙周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及GCF内NO含量与牙周临床指标呈正相关。结论牙周健康者、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及GCF中均能检测出NO的存在,唾液及GCF中NO水平高于牙周健康者,提示NO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唾液及GCF内NO含量与慢性牙周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牙周状况者唾液和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ld,GCF)中的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弹性蛋白酶(granulocyte elastase,EA)含量,并分析唾液与龈沟液E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底物法对牙周健康者(17例)、牙龈炎患者(14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24例)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24例)的唾液和/或龈沟液样本中的E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AgP患者龈沟液EA水平高于CP患者(0.485 3±0.225 0 vs.0.288 4±0.193 1,P<0.01);牙周炎患者(AgP和CP)唾液EA水平高于牙周健康者和牙龈炎患者(0.844 5±0.660 6,0.637 3±0.648 9 vs.0.012 2±0.005 8,0.031 6±0.020 6;P均<0.001)。牙周炎患者唾液与龈沟液E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60)。结论:龈沟液EA的测定对不同类型牙周炎的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唾液EA水平的测定可用于在人群普查中筛选牙周炎患者及进行全口牙周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