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满意后,采用小切口DHS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36例患者开放手术时间40~60分钟,平均52分钟,术中出血60~120ml,平均80ml,手术切口4~6cm。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5~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无加重,髋内翻3例,功能评定优23例,良11例,优良率94.4%。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良好,但需掌握好适应征,危重患者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慎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锁定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FNA组与锁定DH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PFNA组较锁定DHS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锁定DHS组为5.7个月。末次随访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PFNA组:优良率95.2%;锁定DHS组:优良率94.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与锁定DHS相比,PFNA具有稳定性好、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的优势。但两种手术方式在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PFNA和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同期选择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HS固定40例,PFNA固定40例,对比两组病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两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手术用时、术中术后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FNA组优于DHS组;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设计更合理,操作微创,固定牢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负重早等优点,疗效优于DHS。  相似文献   

4.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信息》2008,21(1):56-57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方法2003~2007年用DHS和Gamma钉治疗1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结果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头颈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入髋关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感染。结论没有按Evans分型及Singh标准骨质疏松分度,合理选用内固定,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内固定位置不良,术前身体状态评估不足将导致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04年2~至2009年2月随机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28例,DHS固定30例,从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疗效等方面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FNA组优于DHS组;在术后疗效方面2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FNA较DHS设计更合理,操作微创,固定牢固,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6~12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按髋关节Har is法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可1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7%。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PFN(股骨近端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8例为PFNA组,随机选取同时期病例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2例为PFN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对二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8~24个月,PFNA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病例未发生螺旋刀片骨内切割、松动移位,骨折全部愈合。PFN组6例发生髋部加压螺钉松动,其中骨折畸形愈合2例,2例行PFNA翻修治疗,2例行人工关节置换补救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血红蛋白值、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减少医源性血运破坏、骨质丢失,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有效固定骨折,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骨折愈合,临床疗效满意,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将,每组各34例。采用DHS内固定为DHS组,采用PFNA内固定为PFNA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卧床时间、负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平均16个月随访,DHS组有5例内固定失败,PFNA组有3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PFNA组较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有优势,但术后隐性失血多(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效果。PFNA较DHS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各种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9.
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切口入路,DHS内固定术治疗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本组手术切口5.5~6.5cm,平均5.8cm。术后随访12~36月,平均(14±4.5)月。36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疗效优25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4%。结论:应用小切口经皮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好,是目前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对7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31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2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21例进行治疗,比较三组平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87%,DHS组92.6%,PFN组96%。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4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各有其自身特点,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是治疗粗隆间骨折最牢固的髓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不稳定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 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总结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设计微创手术入路,经皮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51~78岁,平均67岁。结果22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经皮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极少,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股骨近端骨折后使用抗旋髓内钉髓内固定能够代替股骨轴承受重力的轴心,相对于髋螺钉和动力踝螺钉向身体轴侧移动,增强骨折部位的抗疲劳强度,能够支撑抗内翻及阻止近端骨折部位的旋转作用,适用于修复不稳定型骨折。 目的:对比观察动力髋螺旋刀系统与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与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修复指标均显著优于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2%;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4%。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针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选择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修复的安全性,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牵引床辅助下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固定治疗3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按董纪元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0%。结论小切口DHS微创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的特点,是治疗高龄股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转子间骨折主要有两种固定方式,一是髓外固定的钉板系统,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另一种是髓内固定的髓内钉系统,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为代表。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3个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延长(P < 0.05);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切割、髋内翻等并发症出现,最终骨折愈合。提示两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可更早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髋关节动力螺钉是临床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是经过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它的运用解决了以往内固定的不足。 目的:比较髋关节动力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36例用髋关节动力螺钉固定,40例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 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的髋部畸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髋关节动力螺钉组(P < 0.05),髋关节动力螺钉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78%(28/36),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为82%(33/40)。结果可见两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组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制一种新型植入物用于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与动力髋螺钉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采集干燥股骨标本,模拟AO分型 A1.3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采用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然后在股骨近端内外侧皮质布置6枚电阻片,检测固定后的抗压、抗弯、抗剪和抗扭能力。 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固定后,股骨内、外侧强度比动力髋螺钉组固定强度高13%,内侧强度高16%,扭转强度高18%,扭转刚度高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整体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常规用动力髋螺钉,前者能十分有效对抗股骨抗拉、抗压、抗旋和内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