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中国近视大学生3种不同矫正方式(LASIK术、框架眼镜配戴和接触镜配戴)人群的生存质量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中国3所高校的部分近视大学生分为三组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Ⅰ组为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人群,Ⅱ组为近视框架眼镜配戴人群,Ⅲ组为近视软性接触镜配戴人群。生存质量调查内容包括干眼不适、夜间眩光、自信心、夜间视力下降、日常运动影响、学习影响、视疲劳、美观和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结果在日常运动影响、学习影响、视疲劳和美观4方面,Ⅰ组明显优于Ⅱ组和Ⅲ组;满意率调查Ⅰ组满意率达98.83%,明显高于Ⅱ组(92.41%)和Ⅲ组(87.01%),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在中国近视大学生群体中,LASIK术后人群较配戴眼镜人群拥有更加良好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联合配戴矫正眼镜对学生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7月1~30日来眼科医院近视防控科就诊的89例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使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早晚各1次,每次1~2滴,连续使用1年,同时联合配戴矫正眼镜;对照组常规配戴矫正眼镜,局部和全身不使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在受试前均接受眼部全面健康检查,散瞳后进行医学验光等效球镜(-1.98±1.22)DS,1年后两组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及角膜曲率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年后全程使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43例(86眼)视力下降率为41.86%,对照组36例(72眼)为8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l.近视进展:治疗组(-0.43±0.45)D;对照组(-0.96±0.42)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增长:治疗组(0.11±0.21) mm,对照组(0.66±0.24)mm,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和角膜曲率两组1年前后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使用0.5%的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联合配戴矫正眼镜,使用安全、方便.有效减缓部分学生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的立体视功能和近视矫正前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50例正常青少年及90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初诊及截矫正眼镜后立体视阈值测定。结论 初诊立体视功能≤60S者为35人(38%),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立体视阈值≤60S者79人(87.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果 近视可影响立体视阈值,除因远视力减退外,还与调节、辐辏等因素有关。建议近视虱应及时矫正或中高度近视应该经常配戴矫正眼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lag of accommodation)的差异.方法:对57例114眼10~15岁初诊的中、低度近视眼,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家长意愿其中27例患者选择配戴RGPCL,30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的基础上,采用低度中和动态检影法测定调节滞后量.配戴期间每3mo复查1次,1a后用同样方法再次测定调节滞后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调节滞后量,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961,P=0.121).1a后,RGPCL组坚持配戴者25例50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27例54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8,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134,P<0.01).结论:配戴RGPCL眼调节滞后量明显小于框架眼镜,对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可有一定作用,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配戴保留生理性调节张力的单光框架眼镜与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对防治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226例近视患者分别选择保留生理性调节张力的单光框架眼镜(观察组)、单光框架眼镜(SVLs对照组)和角膜塑形镜(OK镜对照组)作为矫正方式,分别于初次就诊、6个月、12个月时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眼轴、角膜曲率、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反应(BCC)等检查,并比较分析。结果 基线眼轴(F=1.162,P>0.05)、等效球镜(F=0.846,P>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观察组眼轴增长小于SVL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4,P<0.05)。观察组近视进展量小于SVLs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41,P<0.05)。结论 保留生理性调节张力的单光框架眼镜对儿童近视的控制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对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对侧眼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因单眼近视初次验配OK镜或单光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D]儿童,年龄8~13 岁,近视眼的SE为-4.00~-0.75D,随访时间为1年。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OK镜组50 例,其中配戴OK镜眼为OK-近视眼组,未配戴OK镜的非近视眼为OK-非近视眼组;单光框架眼镜组(SP组)54例,其中近视眼为SP-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SP-非近视眼组。分析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的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及角膜曲率平坦轴(K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眼轴变化:戴镜1年后,OK-近视眼组与OK-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13±0.19)mm、(0.43±0.25)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P<0.001);SP-近视眼组与SP-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33±0.19)mm、(0.27±0.2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慢于SP-近视眼组(β=-0.11,P=0.006),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快于SP-非近视眼组(β=0.16,P=0.001)。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量( )与年龄(X)呈负相关:=-0.104X+1.564(R2=0.27,P<0.001)。②双眼眼轴差值变化:OK镜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1.06±0.41)mm减少至(0.77±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01)。SP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0.81±0.34)mm变为(0.87±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角膜曲率:OK-近视眼组基线平坦子午线上的Kf(42.42±1.30)D被压平坦至(40.73±1.3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OK-非近视眼组基线Kf(42.31±1.30)D变平坦至(42.18±1.27)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03)。而SP-近视眼组、SP-非近视眼组的基线Kf与戴镜1年后的Kf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配戴OK镜能有效控制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近视眼眼轴增长,但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能反而会加速对侧非近视眼的近视进展,且年龄越小,近视进展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与框架眼镜1a后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年龄10~16岁的85例近视眼患者,经过双眼视功能检测、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眼部健康检查等常规检查程序,依据检查结果及家长的依从性,选择41例配戴RGPCL,其余44例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均在MPMVA (最大正镜最佳视力)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检影法进行调节滞后量的测定,在配戴期间每3mo 复查一次,1a 后在MPMVA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检影法对两组再次进行调节滞后量的测定,并比较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性。同时在配戴1 a后,对 RGPCL 组和框架眼镜组的度数增加值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初始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1 a后, RGPCL组的调节滞后量与初始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量与初始滞后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1a后,在2D,3D,4D的刺激下,两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的调节滞后量均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而增加。配戴1a后,RGPCL组的度数增长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RGPCL 及框架眼镜1 a 后,在高调节刺激下, RGPCL组的调节滞后低于框架眼镜组,对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加深有一定作用,两组的调节滞后量都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而增加,建议青少年注意阅读距离,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 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 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 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例77眼完成随访,25例25眼失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调节幅度为13.57±2.47D,戴镜后1、3、6mo, 1a后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均P<0.005),调节幅度在戴镜6mo时达到峰值,戴镜1a(15.44±2.35D)较戴镜6mo(15.74±2.32D)略有下降。配戴角膜塑形镜1a后眼轴增长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0.13±0.15 vs 0.50±0.28mm,P<0.001)。结论: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伴有调节幅度的提高。配戴角膜塑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远用近视矫正眼镜对近视少年儿童阅读姿势的影响。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对148例屈光度为-0.50~-6.50 D,散光度小于-0.75 D的少年儿童开展调查,以照相机拍摄的方式记录阅读姿势,并测量其不戴镜与戴镜状态下远、近距离阅读时头眼转动幅度,以探讨戴镜与否对近视儿童阅读的影响。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结果?譹?訛近视是否矫正影响阅读时的头、眼位置,配戴矫正眼镜可以减小阅读时头(t=10.661,P<0.01)、眼移动幅度(t=-4.079,P<0.01);?譺?訛阅读时眼与镜片非共轴且视线不经过光心,远用眼镜不能适应阅读时的眼位变化。结论远用矫正眼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近视少年儿童矫正阅读姿势,但是还不完全符合近距离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莉  汤欣  陈卓 《眼科研究》2012,30(5):458-461
背景 近视眼近距离工作时存在的调节异常及高阶像差均与视网膜图像模糊相关,因此研究稳定性和进展性近视眼近距离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在近距离工作,如计算机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同时评估不同类型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60例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则进入进展性近视组及稳定性近视组,每组各30例.使用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然后持续使用计算机1h,阅读距离为40 cm,暗环境、自然最大瞳孔状态下使用COAS波前像差仪测量右眼计算机工作前后的波前像差,分别导出3、4、5 mm瞳孔直径下各阶像差的变化,分析计算机工作和近视类型对波前像差的影响,各阶高阶像差(3~6阶)以均方根(RMS)表示.结果 直径3、4、5 mm瞳孔下受试者使用计算机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径3mm瞳孔时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的高阶像差RMS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直径4 mm瞳孔下进展性近视3、5、6阶RMS和总高阶RMS显著高于稳定性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85,P=0.016;F=3.975,P=0.049;F=8.130,P=0.005;F=6.493,P=0.012);直径5 mm瞳孔下进展性近视3、5、6阶RMS和总高阶RMS显著高于稳定性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132,P=0.000; F=4.032,P=0.047;F=4.393,P=0.038;F=10.508,P=0.002).各瞳孔直径下进展性近视组球差均大于稳定性近视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性近视眼高阶像差大于稳定性近视眼,但近距离工作,如从事计算机工作,不引起近视眼高阶像差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散瞳状态下立即充分矫正治疗儿童远视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远视性弱视阿托品(atropine)散瞳2wk后复验的必要性及散瞳状态下确定光度,立即配戴充分矫正眼镜的优越性。方法:102例(186眼)儿童远视性弱性患者,随机分成2组。Ⅰ组:atropine散瞳状态下立即充分矫正组54例(96眼);Ⅱ组:传统方法atropine散瞳2wk后瞳孔恢复后复验配镜组48例(90眼)。应用综合疗法治疗,随访3a,观察2组远视性弱视治疗情况。结果:I组治疗弱视总有效率88.5%,Ⅱ组总有效率87.8%,2组无显著差异(P >0.05)。而达到基本治愈所需时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Ⅰ组治疗时间短。结论:对于儿童远视性弱视可试行atropine散瞳状态下确定屈光度,立即配戴充分矫正眼镜,可缩短弱视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视觉是人类和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 ,是双眼单视功能的最高级形式 ,它作为从事各种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近视眼患病率明显增加 ,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由于近视眼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 ,目前仍以配戴矫正眼镜为主 ,配戴眼镜矫正屈光对立体视功能有何影响 ?我们测定了 90例近视眼患者配戴矫正眼镜 3个月后的立体视锐度 ,并就近视眼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 997年 8月~ 1 998年 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散瞳验光 ,双眼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6.
徐亮 《眼科》2016,(4):217-218
近视眼不仅是屈光问题,高度近视的视网膜退变、病变已成为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既然眼底病变是近视眼致盲的靶组织,监测近视弧的改变应该成为评价近视防治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也应该是眼视光门诊中警示患儿及其家长的重要方式。配镜只解决近视眼看远的问题,过久看近的过度调节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看近时配戴减少调节的眼镜,才是预防近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配戴RGP前后、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改变及对延缓控制近视眼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2007年来我院配戴RGP近视人群和随机挑选近视配戴框架镜者,在配戴前和配戴后1年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戴框架眼镜组,角膜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配戴RGP组角膜曲率半径增大(0.12±0.08)(P<0.05)。配戴框架眼镜组和配戴RGP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意义。配戴RGP组,近视加深-0.25±0.15DS。配戴框架眼镜组,近视加深-1.00±0.50DS。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良好配适状态长期配戴RGP,角膜曲率半径增加,眼压无明显变化,屈光度变化小,因此RGP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的眼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屈光矫治方式对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近视眼患者213例,根据日常屈光矫治情况分为框架眼镜组(58例),角膜接触镜组(49例),屈光手术组(74例),未矫正组(32例).另有正视组55例.采用近点尺测定各组单眼调节幅度.结果 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在未矫正组、框架眼镜组、角膜接触镜组、屈光手术组和正视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矫正组单眼调节幅度低于正视组、框架眼镜组、角膜接触镜组和屈光手术组(P<0.01);角膜接触镜组和屈光手术组单眼调节幅度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常近视矫治方式对近视眼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存在影响.屈光矫治有利于维持近视眼患者的正常单眼调节幅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儿童单眼及双眼调节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1/2020-04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儿童47例94眼,其中配戴框架眼镜者27例54眼作为A组,配戴角膜塑形镜者20例40眼作为B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正1mo后的矫正视力及调节参数[调节反应(AR)、调节灵活度(AF)、调节幅度(AMP)]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AR测量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调节滞后,A组患儿屈光高度眼调节滞后量显著高于屈光低度眼(0.63±0.21D vs 0.25±0.34D,P<0.001),但B组患儿双眼调节滞后量无差异(P=0.104),且两组患儿屈光高度眼与屈光低度眼单眼矫正视力和单眼AMP均无差异(P>0.05)。A组患儿双眼AR差值高于B组(0.38±0.36D vs 0.10±0.26D,P=0.005),双眼AF低于B组(8.22±1.15c/min vs 9.95±0.89c/min,P<0.001),但两组患儿双眼AMP无明显差异(P=0.280)。结论: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比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可获得更高的双眼调节灵活度,降低双眼调节反应差值,从而维持更协调的双眼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棱镜式组合透镜对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的发展控制作用.方法 选取德兴二中80名初二近视学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除常规配戴看远用的眼镜外加看近的棱镜式组合透镜,对照组常规配戴看远用的眼镜.记录远用屈光度、矫正视力、远近隐斜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每3个月复查,看远屈光度上升0.50 D以上更换眼镜.观察期2年.另外检查40名正视眼初二学生的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量(正视眼组).结果 近视度数平均上升值治疗组为(0.812±0.325)D,对照组为(1.625±0.739)D,治疗组近视进展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9,P<0.001).结论 在青少年单纯性近视中应用棱镜式透镜,运用合理可控制近视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