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眼弱视眼通过自适应光学系统矫正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HOAs)前后视觉行为的变化。 方法 分别测量10名单眼弱视患者通过自适应光学系统矫正弱视眼高阶像差前后的视力(visual acuity, VA)及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CS)阈值,并分析视力和对比敏感度阈值的变化。 结果 弱视眼矫正高阶像差后视力提高(P=0.005);弱视眼矫正高阶像差后对比敏感度阈值降低(P<0.001),这一进步主要发生于24 cpd的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 SF)上(P=0.018)。 结论 弱视眼在矫正高阶像差后视觉功能提升,高阶像差的存在对弱视患者高空间频率上对比敏感度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儿童屈光性弱视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波前像差在屈光性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83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1%阿托品散瞳3d后进行检影验光,电脑验光、20d后复光,获得矫正视力,并行波前像差检查,观察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近视、远视及散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结果眼球总RMS(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与屈光度呈正相关(P<0.05),随散光度的增加,高阶像差中的三叶散光、慧差、球差都增加(P<0.05)。结论像差随屈光度数的增大而增大,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高阶像差分析有助于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近视散光患者眼高阶像差的分布,瞳孔直径、近视、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像差数据由哈特曼-夏克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Zywave波前像差仪对不同瞳孔直径的近视眼进行测量,共对103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前的近视散光情况进行检查,提取当瞳孔直径为5.0mm、6.0mm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根据近视和散光的度数高低分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随着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相应增加。6.0mm瞳孔下,同一眼内3~5阶像差的RMS值呈递减趋势。在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中,各高阶像差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在高度近视患者中,高阶像差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而增加。彗差和球差均与屈光度有明显的相关性。高阶像差随着散光度数的增加而增加。彗差和散光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球差和散光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高阶像差在个体中存在较大差异.瞳孔增大时球差和慧差比率增加,散光影响球差和慧差,瞳孔直径、近视和散光程度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颖君  吴慧锋  赵丹  龚余丹  韩亮 《浙江医学》2015,37(2):91-93,97
目的 观察儿童眼轴长度(AX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等屈光参数以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64 例(64 眼)汉族近视儿童的资料(6~12 岁),以右眼为研究对象,采用散瞳验光测定屈光不正度数并计算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地形图测定并计算K 值、A 超测定AXL和ACD。角膜像差通过角膜地形图数据转换成Zernike多项式获得。所有病例均跟踪随访观察1 年,对比1 年前后的各参数的变化,分析各屈光参数与高阶像差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1年后出现显著近视化方向漂移,以眼轴延长为主要特征,ACD 亦有显著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高阶像差则无显著变化(P>0.05)。入选时角膜Zernike 3阶总像差与SE 显著相关(P<0.01),Z(4,0)球差与SE 也显著相关(P<0.05)。1年后,角膜像差与SE 及各屈光参数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结论 儿童在青少期近视化进展显著,且以眼轴延长为主要特征,而角膜高阶像差与近视化发展的相关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消像差设计飞秒LASIK手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分析74例患者146眼的临床资料,在术前和术后进行标准检查测量角膜像差。应用Custom Ablation Manager软件进行消像差手术设计,应用SCHWIND AMARIS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应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术后3个月测量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HOAs)的改变。 结果 术后除三叶草差外,其余各角膜高阶像差指标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12.35、8.25、5.26,P<0.01)。切削区较小时,矫正单位屈光度引起的HO-RMS增加量、球差增加量和彗差增加量高于切削区较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6、36.76、2.97,P<0.05)。预矫屈光度数高的组,矫正单位屈光度引起的HO-RMS增加量、球差增加量和彗差增加量均高于预矫屈光度数低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5.24、2.80,P<0.01)。结论 消像差设计飞秒LASIK手术后,角膜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矫正的屈光度数越高,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切削区越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瞳孔自然散大状态下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分布以及屈光度、年龄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VISX公司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LASIK术前的140例(280眼)进行检查,在暗室内瞳孔自然散大6mm时的高阶像差RMS值(均方根)及Zernike系数,根据年龄、屈光度进行分组比较研究。结果:在暗室瞳孔自然散大的状态下,总高阶像差RMS均值为(0.251±0.089)μm,从三阶像差到六阶像差RMS值呈递减趋势,三阶彗差、三级散光及四阶球差的RMS值最为显著。高阶像差随近视程度的加深而增加,总高阶像差RMS值(RMSh)、三阶到六阶各阶的RMS值、三阶彗差的RMS值、三级散光RMS值、四阶球差RMS值与近视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三阶彗差与三级散光RMS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高阶像差的个体差异较大,其中RMS值从三阶到六阶呈递减趋势,以三阶彗差、三级散光、四阶球差的RMS值最显著,高阶像差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三阶彗差、三级散光RMS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随年龄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使用Pentacam(Oculus,Germany)对90例180眼(从20~79岁分为6组,每组30眼,球镜-3.0~+3.0D,角膜散光<2.0D)测量角膜前表面6 mm直径范围内的波前像差.分析对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和慧差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7和0.303,P<0.001);而球差与年龄无相关(r=0.087,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和慧差会增大,而球差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球面与非球面镜片对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近视眼患者配戴球面和非球面镜片的波前像差 ,评估镜片表面形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测量 3 3人 66眼分别配戴 10种眼镜片前后的波前像差。结果 戴镜后高阶像差中的RMS3~RMS6、RMSh、Coma、Sphcl均显著增高 (P <0 .0 1)。在低度组中 ,球面镜片与非球面镜片的各阶像差无显著差异 (P >0 .0 5)。在中高度组中 ,与球面镜片相比 ,非球面镜片引起Coma增加 (P <0 .0 5) ,Sphcl(P <0 .0 1)、RMS4~ 6(P <0 .0 5)降低。结论 配戴框架眼镜引起近视眼总高阶像差和各像差成分明显增加。与球面镜片相比 ,近视眼配戴非球面镜片后虽然总高阶像差相似、球差明显减小 ,但彗差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瞳孔直径下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的高阶像差.方法 回顾性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6例(88眼),按照植入非球面或球面人工晶状体的类型不同分为两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KS-3Ai)组38例(45眼),球面人工晶状体(KS-3)组38例(43眼).入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植入预装式非球面或预装式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检查瞳孔分别标定为6、5、4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均方根(RMS4)、球差C12 (Z40)、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结果 瞳孔4mm的非球面组球差C12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瞳孔5mm的非球面组球差C12 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瞳孔4、5mm的四阶像差均方根、高阶像差均方根、非球面与球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瞳孔6mm的非球面组球差C12低于球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非球面组低于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高阶像差均方根非球面组低于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瞳孔4、5mm时,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较普通的球面人工晶状体仅降低球差,不能降低总的高阶像差,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更加适合瞳孔在5mm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改变,为个性化选择IOL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2例(200眼),均接受10∶30方位、2.75 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emulsification+IOL植入术。采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高阶像差,比较手术前后4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的总高阶像差(tHOA)、球差(SA)、慧差(coma)及三叶草像差(trefoil)的变化。结果:4 mm瞳孔直径下,术前角膜tHOA和trefiol分别为(0.17±0.07)μm和(0.10±0.06)μm,术后3个月为(0.27±0.09)μm和(0.21±0.09)μm; 6 mm瞳孔直径下,术前角膜tHOA和trefiol分别为(0.48±0.14)μm和(0.20±0.11)μm,术后3个月为(0.73±0.21)μm和(0.49±0.20)μm,手术前后角膜tHOA和trefiol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眼科门诊儿童屈光不正发病情况及斜视、弱视在儿童中的发生概况,为下一步预防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眼科门诊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屈光不正、斜视及弱视在3-12岁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分类记录。结果:屈光不正儿童以3-5岁的发病率最高,较6-8岁、9-12岁者有明显差异,患儿近视的发生率较远视、散光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科门诊儿童以内斜视为主,且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P<0.05,但年龄、性别对两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眼科门诊3-12岁的儿童中,3-5岁是儿童屈光不正的好发年龄,其类型以近视为主,内斜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的多发病型。  相似文献   

12.
张强 《中外医疗》2016,(18):36-38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1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总结其临床治疗措施。结果屈光不正轻度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中度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7%,重度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7.4%;远视眼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3%,近视眼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0.0%,散光眼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7.1%;轻度弱视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中度弱视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6%,重度弱视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7%;6岁以下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0%,6岁以上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结论对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患儿采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62名弱视,46名斜视儿童治疗效果,分析屈光状态、年龄、弱视类型、斜视类型与治愈率的关系。方法:弱视治疗使用综合疗法,斜视采用戴镜与手术治疗。结果:弱视治愈率80.2%,斜视76.1%达到完全功能治愈,23.9%达不完全功能治愈。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方法可靠,斜视治愈后应加强立体视训练,巩固疗效。弱视类型、年龄、斜视类型与治愈率密切相关,对斜视性弱视及内斜视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4.
周红星 《医学综述》2008,14(18):2834-2836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眼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弱视治疗的关键。屈光矫正、遮盖治疗、增视训练和药物治疗是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也有采用单一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儿依从性,提高治愈率。根据患儿个体特点和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对侧眼进行比较,了解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患眼高阶像差分布特征,并探讨nAMD眼高阶像差与视力的关系。 方法 使用美国Bausch & Lomb公司的ZywaveⅡ像差分析仪对32例确诊单眼nAMD的患者进行双眼像差检查,对检查结果中的6 mm 瞳孔下的Zernike多项式的像差均方根值(RMS)进行统计,比较nAMD眼与对侧眼的高阶像差分布, 对nAMD眼像差RMS值与最佳矫正视力对数值(LogMAR)视力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nAMD眼与对侧眼相比,总高阶像差(HOAs)、三阶像差(RMS3)、球差(SA)、彗差(Coma)、水平彗差(Coma along x axis)、水平三叶草(Horizontal trefoi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MD眼高于对侧眼。慧差和垂直三叶草(Vertical trefoil)与LogMAR视力存在正相关关系(rs=0.377, P=0.034; rs=0.416, P=0.018)。 结论 nAMD眼的高阶像差较对侧眼增加,增大的高阶像差可能对远矫正视力产生影响。在nAMD视功能评估中,应加入高阶像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开始治疗弱视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Titmus立体图对门诊复查的已治愈的96名5~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近立体视功能检查,观察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立体视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21,P〈0.01);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弱视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8547,P〈0.01)。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一部分患者立体视功能仍不能达到正常,重度弱视,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在弱视的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一组弱视儿童3年综合治疗随访结果,观察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182例(276眼)3~13岁弱视儿童,男95例(157眼),女87例(119眼)。均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并给予恰当的屈光矫正。每6~12个月重新验光1次,同时给予相应的遮盖疗法、药物、光学压抑法及各种视觉刺激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每个月复查视力,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本组弱视儿童治疗总有效率为90.22%,治愈占57.61%,进步占32.61%,无效占9.78%。其中3~6岁组总有效率为95.92%,优于7~13岁组的总有效率76.25%(P<0.05);轻度弱视总有效率为98.79%,中度弱视总有效率为82.95%,均明显优于重度弱视的总有效率为56.52%(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总有效率为94.76%,屈光参差性弱视总有效率为90.62%,均优于斜视性弱视的总有效率73.58%(P<0.05);中心注视总有效率为99.45%,明显优于旁中心注视的总有效率72.04%(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积极恰当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治愈儿童弱视。  相似文献   

18.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407例临床治疗疗效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纯遮盖疗法与遮盖加同视机训练综合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我院1989年~2011年共计4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资料,患儿年龄5岁~12岁,其中维吾尔族52例,52只弱视眼均为高度近视眼(-6D~-8D),另眼为正常眼;汉族355例以高度远视为多(+5D~+7D),约75%,近视约为25%,另眼为正常眼。完全随机分为两组:202例为单纯遮盖疗法;205例为遮盖加同视机训练综合疗法。结果:弱视综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7%,单纯遮盖治疗的有效率为88%,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疗法对弱视的治疗效果肯定,较单纯治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眼高阶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HOA)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以及HOA在左右眼的对称性.[方法]用一基于Hartmann-Shack原理的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了35例正常人69眼的HOA,评估时所取的瞳孔直径为6 mm.根据测试对象年龄的不同分为3组:青年组(<35岁),中年组(35岁~54岁),老年组(>54岁),计算各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并对3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HOA与年龄作相关分析,研究高阶像差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左右眼各Zernike系数作相关分析,以研究高阶像差在左右眼的对称性.[结果]总体高阶像差(HOA)、球差、三阶与四阶像差与年龄均有相关关系(P<0.05),彗差与五阶像差与年龄的关联性不大(P>0.05);左右眼的15项Zernike系数中有8项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高阶像差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左右眼的高阶像差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