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睾症是男性最常见的性发育障碍疾病,可见于3.5%的新生儿。尽管约一半的新生儿隐睾可自发下降,但是部分男性睾丸在儿童后期还会不断上升,维持隐睾状态。隐睾患者中有15%~20%的未降睾丸不能触及,称之为未触及睾丸或不可触及睾丸(NPT)的隐睾症。NPT中60%为无活力睾丸(NVT),包括睾丸残迹、睾丸结节、睾丸缺如和阴囊内萎缩睾丸等,剩下的40%为形态大致正常的腹腔内睾丸(IAT)和腹腔外睾丸(EAT)。目前临床上对NPT隐睾的处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将从病因、术前检查评估、手术方式选择、新兴技术和临床尚存争议等方面对NPT隐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出生时,大约86%的睾丸已正常地降入阴囊,余者大部分将在一周岁内下降。在500个男性中约有1例发生隐睾。未下降睾发生的恶变率比正常下降睾丸高30~50倍。作者于1934~1976年间收治睾丸肿瘤1,152例,其中患隐睾癌的,有隐睾症病史及临床症状者有137例(占12%)。单侧或双侧隐睾者44例,其中24例表现为腹股沟肿瘤,14例下腹部肿瘤,6例肿瘤为正常下降的睾丸,其对侧为未下降的睾丸。其他已手术纠正的阴囊内睾丸患瘤93例,其中有同侧隐睾病史者86例,对侧有隐睾病史者7例。隐睾均系3~50年前纠正者,有58例系2~42岁时手术纠正的,11例在5~13岁时行激素治疗,24例在2~30岁时睾丸自行降入阴囊。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股沟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症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屹  侯英  王常林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12(12):1105-1107
目的:总结腹股沟不可触及睾丸的小儿隐睾症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股沟不能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36例临床诊治资料。分析腹腔镜手术指征,腹股沟探查指征,术前超声检查的作用和术式的选择。结果:腹股沟不能触及的隐睾共36例(41侧),占总数的10.0%(36/361),经腹腔镜和腹股沟探查确定睾丸缺如18例(侧),腹内型隐睾16例(21侧),阴囊内睾丸残余2例(侧)。将腹腔镜下所见分4型,I型9例(侧),II型9例(侧)(其中IA型7例,IB型2例),III型11例(13侧),IV型7例(10侧)[其中IVA型5例(7侧),IVB型2例(3侧)]。分别采用经腹股沟睾丸下降固定,腹腔镜辅助睾丸下降固定术,分期Fowler-Stephen术。术前超声结果阳性诊断率为75%(27/36),睾丸缺如患儿对侧睾丸体积明显大于腹内型隐睾及睾丸残余患儿对侧睾丸体积。术后随访睾丸萎缩1例。结论:对于腹股沟未能查到睾丸的小儿隐睾症应行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II型者,无需再行腹股沟探查,I型需探查腹股沟及阴囊。III型和IVB型可经腹股沟或腹腔镜辅助下行睾丸下降固定术,IVA型隐睾需在腹腔镜辅助下行睾丸下降固定或行分期Fowler-Stephen术。术前超声检查对侧睾丸大小有利于判断是否有睾丸缺如。  相似文献   

4.
<正>隐睾症(cryptorchidism)也称为睾丸未降,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数位于腹腔到阴囊正常下降路线中的一处(即腹腔、腹股沟管、阴囊上或阴囊高位),异位睾丸也是隐睾症的一种,受多种原因影响异位附着于腹前壁皮下、耻骨部、股部以及对侧腹股沟、阴囊等部位。根据睾丸的位置,可分为可触及睾丸和不可触及睾丸,其中80%的隐睾可触及[1]。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双调蛋白在人体睾丸组织和精子的表达特征,比较双调蛋白在正常人和隐睾症患者睾丸组织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正常睾丸组织、精液精子和隐睾症患者的睾丸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双调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双调蛋白在正常睾丸组织和精子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睾丸长型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尾部;与正常睾丸组织比较,双调蛋白在隐睾组织的表达显著减少、隐睾组织生精小管的表达基本消失。结论在隐睾症睾丸中双调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提示双调蛋白表达与睾丸发育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隐睾症(cryptorchidism)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男性泌尿系统畸形之一,指睾丸未在正常的阴囊位置中。在足月男性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4%,在早产男婴中发病率为1%~45%,大多数隐睾为单侧,双侧的概率约为15%~([1-3])。隐睾症也称为睾丸未降(undescended testis),临床诊断中最重要的鉴别点在于是可触及的隐睾(palpable cryptorchid testes)还是不可触及的隐睾(nonpalpable testes)~([4])。需要特别指  相似文献   

7.
电视腹腔镜在隐睾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术前触及不到睾丸的隐睾症中诊断和治疗的价值。 方法 :对 8例 12侧术前触不到睾丸的隐睾病人行腹腔镜检查及相应的治疗。 结果 :8例 12侧隐睾均于腹腔镜下明确定位 ,其中腹腔内寻及睾丸 7例 (87 5 % ) ,腹股沟内环口隐睾 1例 (12 5 % ) ,行腹腔镜下隐睾切除 4例 ,睾丸下降固定术 4例。随访 0 5~ 8年 ,疗效满意。 结论 :本方法安全、准确 ,在体表触及不到的隐睾的诊治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隐睾症相关解剖学异常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睾症是临床较常见的先天性生殖器畸形,其病因迄今仍未能阐明。隐睾常伴有精索、睾丸引带、鞘状突、附睾等异常。由于这些解剖学异常在隐睾症病因链中作为终点因素或结局存在,因此,在隐睾手术中寻找其解剖学异常证据来求证隐睾症病因以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国内外隐睾症相关机械性解剖学异常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隐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隐睾发生肿瘤的机会为正常睾丸的20~40倍。尤以腹腔内睾丸发生率最高。隐睾治疗的目的是使睾丸降入阴囊,从而使睾丸得以发育,恢复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肿瘤、外伤和扭转)的发生。我院从1983年10月至1985年2月施行小儿腹内型内隐睾自体移植术4  相似文献   

10.
正隐睾症是儿童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畸形之一,按照隐睾位置不同分为外环口型隐睾、腹股沟型隐睾及腹腔型隐睾[1]。手术是治疗隐睾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术式有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开放隐睾下降固定等,不论哪种类型的隐睾,行睾丸下降后均需在阴囊做一切口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目前临床常采用阴囊中部切口固定睾丸[1],该术式操作简便,固定效果好,应用广泛,然而术后易出现阴囊血肿、感染、切口裂开、睾丸脱出等情况以及切口外  相似文献   

11.
<正>隐睾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底部[1],按睾丸的位置可分为高位与低位隐睾。高位隐睾是指睾丸在腹股沟管外环之上[2],约占小儿隐睾总数的15%,因鞘状突的延迟闭合,常合并有同侧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尝试采用改良Bevan术治疗合并腹股沟斜疝的小儿高位隐睾,并与Saha-jeap术式进行了前瞻性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二点固定法治疗小儿隐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睾症为常见的先天性睾丸位置异常性疾病.临床发现隐睾病人的阴囊常伴有发育不良,睾丸固定后偶有回缩现象.从1990年3月起,我们对196例小儿隐睾症病人在Surraco法的基础上,再将精索固定在同侧耻骨结节表面筋膜上,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隐睾症的HCG治疗隐睾症是常见的睾丸先天性异常。在新生男婴中约有3%的足月男婴和30%的早产男婴发生隐睾,其中大多数人可以在出生后数年自行下降至阴囊内,少数患者可延迟到青春期性激素增加时才下降。成年人隐睾发生率约0.3~0.7%。由于隐睾有影响生育和...  相似文献   

14.
隐睾手术若干问题探讨(附204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选择合适的隐睾手术的年龄和手术方法,明确睾丸在阴囊内固定的位置,对1980~1995年收治的204例隐睾症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表明:采用Suraco术式者效果较好,采用FowlerStephens术式者,1例经9年随访,多普勒超声提示手术侧睾丸血供正常。认为睾丸下降固定术宜早期施行,手术宜采用Suraco法,对部分高位隐睾患者宜采用FowlerStephens术。着重指出:睾丸在阴囊内固定的位置是在阴囊肉膜与精索外筋膜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隐睾症194例。讨论了未触及睾丸的发生率和诊断方法、隐睾与癌、不育症、遗传关系以及治疗。从本组分析表明隐睾有增加癌变的危险,是导至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隐睾有遗传的倾向。睾丸内膜囊固定是治疗隐睾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隐睾症的不同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观察。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我科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的患儿159例,其中睾丸位于阴囊上方或可推至阴囊内者采用经阴囊小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睾丸位于内环口或者无法触及睾丸且超声提示未见明显睾丸者采用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摒弃经腹股沟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159例隐睾患儿,除其中15例睾丸萎缩切除外,其余均成功将睾丸降至阴囊内。术后随访患儿,睾丸发育正常,手术切口隐蔽,无明显疤痕,美容效果好。结论低位隐睾选择经阴囊小切口,高位隐睾选择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且术后外观更美观,掌握好这两种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或可取代经典的经腹股沟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隐睾患儿手术治疗后青春期性发育的临床和内分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的状况。 方法 :随访调查 184例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血清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睾酮 (T)水平。比较不同手术年龄、隐睾位置和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 :①双侧隐睾固定术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T明显降低 ;FSH和LH明显升高。②单侧隐睾固定术组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下降侧、但明显大于未治疗组的隐睾侧 ;单侧隐睾固定术及切除术组的FSH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切除术组的FSH又明显高于固定术组。③手术年龄<5岁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术侧睾丸体积和T均明显大于≥ 5岁组 ;后者的FSH明显高于前者。④高位型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降低 ,FSH明显升高。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隐睾间质细胞功能损伤程度较轻 ,单侧隐睾术后青春期性征发育可表现为正常 ,早期手术可防止隐睾和对侧正常下降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殖股神经在单侧隐睾鼠模型对侧睾丸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单侧隐睾鼠模型(21d龄),切断该侧生殖股神经,120d后观察对侧睾丸的生精细胞凋亡及细胞乳酸含量变化。结果:切断生殖股神经后对侧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减少,乳酸含量降低,乳酸含量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结论:单侧隐睾症对侧睾丸损伤可能与其神经传导反射性血流减少引起生精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单侧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状况。 方法 随访调查166例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根据术式分为单侧隐睾切除术及固定术组,根据手术年龄将固定术组分为手术年龄<5岁及≥5岁组。比较不同手术年龄、手术方式和隐睾位置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 单侧隐睾固定术患儿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下降侧(15. 5±2. 4mlvs8. 1±2. 1ml)、但明显大于未治疗组的隐睾侧(4. 0±2. 0ml)。单侧隐睾固定术、切除术和正常组患儿FSH分别为(4. 5±1. 7、6. 2±1. 8、2. 4±1. 1mIU/ml。手术年龄<5岁患儿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术侧睾丸体积和T明显大于≥5岁组,后者的FSH水平明显高于前者。高位型患儿术侧睾丸体积明显降低、FSH明显升高。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关系(r=-0.291,P<0. 05)。 结论 单侧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征发育可表现为正常,早期手术可防止隐睾和对侧正常下降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隐睾症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隐睾症166例,共计172个睾丸,其中未触及睾丸31例,占1.8%。着重讨论了未触及睾丸的特点和诊断方法,提出B超对于小儿隐睾是一种简单、迅速、无创伤、定位较准确的诊断方法。睾丸外伤、睾丸扭转、睾丸鞘膜积液、睾丸恶性变等是隐睾症的主要并发症。提出隐睾的年龄越大、位置越高、睾丸形态学变化越严重。手术治疗的最佳年龄是3~5岁,术后要求加强随访至少观察20年。手术采用一期固定法加睾丸白膜阴囊肉膜固定或精索筋膜阴囊根部深筋膜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