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经优化处理的精子形态参数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优化处理前后精子形态差异,并根据处理前精子形态将因单纯输卵管因素进行IVF的908个周期进行分组:研究1为≤4%组、4%~≤15%组及15%组;研究2为≤1%组、1%~≤2%组、2%~≤3%组及3%~≤4%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转化率及妊娠率等指标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的总受精率显著低于4%~≤15%组及15%组(74.40%vs 78.61%及80.03%)(P0.01);3%~≤4%组的2PN受精率(85.47%vs 77.23%、78.97%及78.99%)、卵裂率(98.73%vs 95.71%、96.01%和97.27%)、囊胚形成率(63.41%vs 53.85%、49.01%和49.55%)均显著高于≤1%组、1%~≤2%组及2%~≤3%组(P0.01或0.05),而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出生畸形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可影响IVF的总受精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3%时IVF的正常受精率下降。但即使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仍不会造成受精障碍或受精失败,因此,畸形精子症不能单独成为决定ICSI的指征。同时,精子形态检测对IVF的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率及抱婴率等无明显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与IVF/ICSI治疗结局的相关性,探讨精子DNA损伤对IVF与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行常规IVF治疗的134个鲜胚移植周期和行ICSI治疗的177个鲜胚移植周期。在行IVF或ICSI治疗前,男方同时行精液常规检查和DFI检测;根据DFI参考值将患者分为DFI≤30%组和DFI30%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数据、精液常规参数、IVF或ICSI治疗后的胚胎发育与临床结局。结果在IVF周期与ICSI周期,DFI30%组的男方年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活动精子百分率均显著低于DFI≤30%组(P0.05),DFI与这3项参数呈负相关(P0.05)。在ICSI周期中,DFI30%组的精子浓度、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也显著低于DFI≤30%组(P0.05),DFI与这3项参数均呈负相关(P0.05)。在IVF周期,DFI30%组的受精率与卵裂率均显著低于DFI≤30%组(P0.05),DFI与这两项参数均呈负相关(P0.05);在ICSI周期,DFI30%组的优胚率显著低于DFI≤30%组(P0.05),但DFI与优胚率无相关性(P0.05)。IVF治疗或ICSI治疗后,不同DFI水平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DFI30%组的流产率虽然高于DFI≤30%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FI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精子DNA损伤可能影响精子前向运动功能;精子DNA损伤可能影响IVF与ICSI治疗的早期胚胎发育,但对IVF与ICSI治疗的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是否会影响获单卵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且获卵数为1的256对夫妇,根据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134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122例,比较两组间的无可移植胚胎周期发生率、受精率、卵裂率、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胚率及可用胚胎率。其中新鲜移植周期共75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43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32例,比较两组间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的无可移植胚胎周期发生率、受精率、卵裂率、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胚率及可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移植周期中,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不影响单卵患者常规体外受精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当前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殖遗传中心659对IVF-ET治疗夫妇,按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为4组,A组(2%)112个周期,B组(≥2%~4%)180个周期,C组(≥4%~5%)74个周期,D组(≥5%)293个周期。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4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可移植胚胎率有差异。C组(71.90%)和D组(72.89%)的受精率均显著高于A组(57.97%)和B组(63.29%)(P均0.05),C组与D组间、A组和B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正常受精率(57.16%)显著高于A组(46.52%)和B组(50.89%)(P均0.05),C组正常受精率(54.67%)显著高于A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可移植胚胎率(55.62%)显著高于B组(45.75%)(P0.05),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无可移植胚胎患者比例(8.87%)显著低于A组(20.54%)和B组(18.89%)(P均0.05),C组(12.16%)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间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IVF-ET的受精率及胚胎形成有一定影响,用于评估IVF受精结局时,5%临界值略优于4%。  相似文献   

5.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病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于常规IVF受精失败的病人在第2天进行补救ICSI(A组)21个周期,或在下一个周期直接应用ICSI技术治疗(B组)18个周期。分别与因严重少、弱精子症而行ICSI的243周期(对照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1.53%、81.73%、72.94%,均比B组的83.87%、97.69%、84.25%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的多原核率差异无显著性(3.55%vs1.29%,P>0.05)。比较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冷冻周期率,B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而A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者可通过第2天补救ICSI或下一周期直接行ICSI而提高受精率和种植率,而后者比前者能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疑体外受精(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本中心接受同胞卵母细胞分半IVF/ICSI(half-ICSI)治疗的99个周期,促排卵后共获卵1791个,其中895个卵行IVF,另896个卵中有753个MⅡ期行ICSI,比较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结果:half-ICSI中ICSI受精率(80.5%)明显高于IVF受精率(42.9%),IVF完全受精失败率(21.2%)及受精低下率(16.2%)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F和ICSI的卵裂率、优胚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可疑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选择ICSI是必要的,可提高受精率,获得足够优质的胚胎移植,增加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解放军105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的179对不育夫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吖啶橙试验(AOT)对116例实施IVF和63例实施ICSI治疗的男性患者进行精子DNA完整性分析,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将患者分为DFI≤30%组和DFI>30%组,比较两组间精液参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DFI >30%组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30%组(P<0.01),但两组间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a+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FI>30%组IVF和ICSI的优胚率、ICSI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DFI≤30%组(P<0.01,P<0.05).结论 精子DNA完整性与精子形态密切相关,精子DNA损伤在IVF/ICSI过程中对胚胎质量有负面影响,并显著影响ICSI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建议行ICSI前应对精子DNA完整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IVF受精和ICSI受精的临床结局,旨在探讨ICSI是否改善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本院生殖中心152对IVF-ET治疗夫妇,其中常规IVF新鲜移植周期75例,ICSI新鲜移植周期77例。比较两组间的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并对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0%(n=75)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1%~4%(n=808)行常规IVF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00%畸形精子症IVF组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CSI组(78.91%vs 84.92%,P0.05),正常受精率(60.26%vs 57.87%,P0.05)和种植率(48.00%vs 39.55%,P0.05)稍高于ICS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女方年龄、促性腺激素注射天数、促性腺激素注射总量、体质指数、不育年限、子宫内膜厚度、基础卵泡雌激素值和基础血清雌激素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CSI技术不能改善男方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精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性因素行ICSI的不育患者835例的859个助孕周期,根据精子来源不同分A组即射精精子组699周期,B组即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组114周期,C组即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组46周期。结果 (1)A、B、C三组正常受精(2PN)率分别为:82.4%、76.2%、71.8%,A组最高,即射精组PESA组TESA组,B、C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三组卵裂率分别为:98.6%、97.6%、98.3%,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A、B、C三组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A、B、C三组着床率分别为32.5%、37.7%、41.7%,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A、B、C三组妊娠率分别为50.8%、56.1%、60.9%,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来源精子行ICSI,对受精率有影响,但三组都可获得相似的可利用胚胎、优质胚胎,应用射精精子以及PESA、TESA精子行ICSI都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体重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IVF-ET/ICSI治疗、年龄〈35岁的不育患者为对象,共449个周期。按BMI分为三组:低体重组(A组),BMI(18.5kg/m^2,共45个周期;正常体重组(B组);18.5kg/m^2≤BMI〈25kg/m^2,共356个周期)、超重组(C组),BMI≥25kg/m^2,共48个周期。比较三组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及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C组Gn用量显著高于A和B组(P〈0.05),hCG日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A、B组(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三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MI过高会导致IVF/ICSI治疗过程中Gn用量增加和hCG日血清E2水平降低,早期流产率增加,对IVF的结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在辅助生殖治疗中对选择授精方法时有否预测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1 951周期患者精液资料,根据《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五版)精子正常形态率参考值下限为4%,将患者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分成3组:A组1.0%470周期,B组1%~4%562周期,C组≥4%919周期,分别采用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以及IVF受精失败后补救ICSI(RICSI)授精方式,比较3组精子正常形态与其他精液参数相关性,与授精方式、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的关系。结果除了顶体酶外,精子浓度、活力、前向运动率、DNA完整率在3组形态间都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它们与精子正常形态呈显著的正相关;授精方式上3组的IVF比例分别是72.3%、86.7%、96.8%,ICSI组27.7%、13.3%、3.2%,3组间授精方式差异极显著(P0.01),RICSI比例也随着精子正常形态率升高而降低;受精结局上,只有IVF组3组形态间受精率(67.0%、70.0%和79.6%)差异极显著(P0.01),且和精子正常形态率趋势一致;胚胎质量反映在不同授精方式上趋势各有不同。结论精子正常形态与其他大部分的精液参数有正相关性,影响IVF的受精率,故在辅助生殖治疗中对授精方式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精子形态变化对体外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ICSI和IVF受精率的统计,比较精子形态中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畸形精子指数(TZI)和精子畸形指数(SDI)对受精结果的影响。方法:用Krger's严格标准法分别计算每组样本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TZI和SDI值,与受精率进行比较。结果:①IVF组和ICSI组的受精率,与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TZI、SDI均无相关性。②IVF组和ICSI组中SDI>1.6和SDI<1.6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VF组和ICSI组中精子正常形态率≤15%与精子正常形态率>15%的二组间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形态在体外受精时对受精率无影响,不能用精子形态来直接评价体外受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重度少弱精子症患者冻融精子与新鲜射出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7对不育夫妇240个ICSI治疗周期,分为3组:新鲜重度少弱精子组(A组,107例,111个周期);新鲜中度少弱精子组(B组,71例,76个周期);冻融中、重度少弱精子组(C组,49例,53个周期)。比较各组的临床结果。结果新鲜重度、中度少弱精子组的可用胚胎率(分别为78.1%、75.0%)、优质胚胎率(分别为46.1%、46.2%)显著高于冻融组(分别为66.7%和37.4%)(P0.05),但3组间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中度少弱精子组与新鲜重度少弱精子组在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重度少弱精子症患者冻融精子行ICSI影响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但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的精子ICSI治疗周期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的精子进行ICSI治疗后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临床指标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生殖中心进行的431个ICSI治疗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A组(重度少弱精子症组)287个周期、B组(梗阻性无精子症附睾穿刺组)109个周期、C组(梗阻性无精子症睾丸穿刺组)35个周期,比较各组女方平均年龄、男方平均年龄、不孕病史、平均MII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平均移植胚胎数量、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与B、C两组在种植率、妊娠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6%vs25.23%、28.76%;31.23%vs42.16%、39.39%,P<0.05);B、C两组之间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卵裂率、流产率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少弱精子症患者射出精子进行ICSI治疗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低于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从获卵至脱颗粒和脱颗粒至ICSI之间的时间间隔对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为确定操作的最佳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辅助生殖中心行ICSI治疗的380例患者(408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取卵至脱颗粒的时间定义为T1,脱颗粒至ICSI的时间定义为T2,取卵至ICSI的时间定义为T3。根据不同的T1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1组≤0.5 h,B1组0.5~1.0 h,C1组≥1 h;根据不同的T2时间,将患者分为:A2组≤2 h,B2组2~3 h,C2组3 h;根据不同的T3时间,将患者分为:A3组≤2.5 h,B3组2.5~3.5 h,C3组3.5 h。分别比较各组的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380例患者(408个ICSI周期),平均年龄(34.7±4.1)岁,总的种植率为25.4%,临床妊娠率为41.4%,流产率为20.7%,活产率为32.0%。(2)A1、B1、C1三组的受精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A2、B2、C2三组的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2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5);C2组的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A2组(P0.05)。3组间的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B2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有略高于其他两组的趋势。(4)A3、B3、C3三组的受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3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A3、B3组(P0.05)。3组间的优胚率、囊胚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获卵后脱颗粒时间对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脱颗粒后最好孵育一段时间再进行ICSI的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育男性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按照WHO《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要求对573例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的精子形态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正常精子形态百分比分为2组(<1 5%:≥1 5%),分别采用体外受精(IVF)或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受精方式,观察精子形态对IVF及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等的影响.结果采用IVF(327例)受精方式下,两形态组精子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ICSI(246例)受精方式下,两形态组精子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育男性精子形态异常影响IVF治疗结局,但对ICSI治疗结局无影响,对于精子形态异常的患者应采用ICSI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对周期获卵数仅为1~2个患者的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胚胎移植(ET)168个周期获卵数仅为1~2个的卵巢低反应患者的资料,比较常规IVF组和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ICSI组受精率高于IVF组(分别为83.7%和63.8%,P0.05);IVF组有24.5%周期的卵子全部不受精,高于ICSI组的9.7%(P0.05);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精液参数不正常时,ICSI组受精率高于IVF组(分别为83.9%和55.6%,P0.05);IVF组有34.8%周期的卵子全部不受精,高于ICSI组的14.3%(P0.05);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精液参数正常时及35岁、精液参数正常或不正常时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获卵数为1~2个的周期采用ICSI治疗并不能提高其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因此我们不建议全部行ICSI治疗,男方精液参数正常或处于临界状态建议行IVF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浆中存在的睾丸特异piRNA与精子DNA损伤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对精子DNA完整性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149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及精子DNA完整性;按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将不育症患者分为:A组(DFI≤15%)、B组(15%DFI30%)、C组(DFI≥3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各组患者精浆中piRNA-013423和piRNA-023386的表达量,比较各组患者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与A、B组比较,C组的精子密度、前向活动精子、精子活动率、正常形态率均明显下降(P0.05),A、B两组比较,B组精子活动率下降(P0.05)。A、B、C三组中,C组患者piRNA-013423、piRNA-023386表达均低于A、B组(P0.01);C组患者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均低于A、B组(P0.01)。结论男性不育症患者存在精子DNA不同程度的损伤,精浆中piRNA的水平与精子DNA完整性有关,DNA完整性差的患者精浆piRNA表达降低,且影响ART临床结局。提示piRNA可能通过某些信号通路调控精子DNA损伤,但具体机制需要下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子DNA完整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染色质扩散实验(SCD)对接受203个周期IVF-ET治疗的男方精液进行精子DNA完整性检测。因女方卵巢反应差取消10个周期,剩余193个周期。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是否超过30%和是否药物治疗分为3组:DFI异常组55例(DFI30%),DFI正常组(DFI30%)78例和DFI治疗组60例,其中DFI治疗组指患者DFI30%,经药物治疗3个月,降至30%以下。比较DFI与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的相关性;比较3组间的种植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 精子DFI与受精率、2PN受精率及卵裂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优胚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DFI正常组和DFI治疗组(治疗后DFI30%)的种植率及妊娠率均高于DFI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I正常组与DFI治疗组的种植率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统计(P0.05)。3组流产率表现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子DNA完整性对受精率、2PN受精率及卵裂率无影响,对优胚率、种植率及妊娠率有负面影响,药物改善精子DNA完整性后可提高优胚率、种植率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精子放大系统将精子放大6 000倍后,观察精子是否含空泡及精子中段形态,探讨精子空泡及中心体形态对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患者的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57例来自成都锦江生殖中心因男方因素行ICSI患者,常规挑选完形态正常的精子(×200~×400)后,再次利用精子放大系统对精子有无空泡和精子中段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精子中段形态将精子分为三类,A类:1≤a/b≤1.2;B类:a/b≥1.5;C类:其他不规则形态。有无空泡和精子中段组分为:空泡-A,空泡-B,空泡-C,无空泡-A,无空泡-B,无空泡-C。随后按照常规ICSI注射后培养,并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和患者临床结局。结果空泡-A、B、C3组在2PN率、D3优胚率、可用囊胚率及胚胎冷冻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空泡-A,B,C三组的可用囊胚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2PN率(74.48%vs 84.62%vs 57.14%),卵裂率(96.17%vs 97.06%vs 80.95%),D3优胚率(35.48%vs 39.39%vs 9.09%)、D6囊胚形成率(21.05%vs 34.78%vs 0),胚胎冷冻率(31.25%vs 26.92%vs 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A组中有无空泡中,仅仅胚胎冷冻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中2PN率具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C组中可用囊胚率和胚胎冷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中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结论精子头部无空泡和中心体形态较好的精子注射入卵后,能提高2PN率、D3优胚率、胚胎冷冻率。由于样本量较少,仍然需要较大的样本量来进一步证实,为精子空泡以及中心体对胚胎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