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AIM: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diversity of UGT1A1 polymorphism across three different districts in Japan and highlight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the population in Japan. METHODS: We enrolled 50 healthy volunteers from each of the Yamaguchi (western part of Japan), Kochi(southern part of Japan) and Akita (northern part of Japan) prefectures. Blood samples (7 mL)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participant and stored in EDTA for subsequent genotyping by fragment size analysis, direct sequencing and TaqMan assay of UGT1A1*28, UGT1A7*3/UGT1A9*22 and UGT1A1*93/UGT1A1*6/ UGT1A1*27/UGT1A1*60/UGT1A7 (-57),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on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ele polymorphisms among the group examined were for UGT1A1*6. The Akita population showed more UGT1A1*6 heterozygosity (P = 0.0496). 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ed no regional diversity among UGT1A1, UGT1A7 or UGT1A9 polymorphisms in Japan.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与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TATA盒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30例,提取外周血中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区域中TA序列重复次数;对其中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23例患者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统计分析TA6/TA6、TA6/TA7、TA7/TA7基因型的出现频率及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30例中共检测到UGT1A1纯合子TA6/TA6 23例(76.7%),杂合子TA6/TA7 7例(23.3%),未发现纯合子TA7/TA7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杂合子TA6/TA7的Ⅲ-Ⅳ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纯合子TA6/TA6患者(50%vs 6.3%,P<0.05),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毒性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肠道不良反应有一定预测作用,可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绍俊 《癌症进展》2014,(4):323-327
药物遗传基因组学是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伊立替康在体内转化为活性成分SN38后主要经UGT1A1解毒成SN38G排出体外。UGT1A1发生*28或*6突变后功能下降,需减少伊立替康剂量以避免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临床分期为Ⅳ期结直肠癌或根治性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24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初次行FOLFIRI方案化疗前抽血,提取全血中的DNA,采用PCR技术行UGT1A1基因型检测;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发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分别采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分解模型及广义估计方程多应变量回归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现3种UGT1A1基因表型,分别为UGT1A1*1/*1(纯合野生型TA6/6型 188/240 78.3%)、UGT1A1*28/*1(杂合突变型TA6/7型 47/240 19.6%)和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TA7/7型 5/240 2.1%)。UGT1A1基因型中TA6/7型TA6/6型相比,FOLFIRI化疗无应答风险增加16%,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转移器官>2个的患者中TA6/7型和TA6/6型相比,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均增加了9.377 3倍(P=0.007 9),其中消化道毒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了42.806 6倍(P=0.025 9);本组行FOLFIRI化疗≥4周期的患者中,TA6/7型比TA6/6型的患者发生血液学毒性的风险增加了22.324 6倍(P=0.003 5)。结论:TA6/6型为我省结直肠癌患者最为常见的UGT1A1基因表型,而TA7/7型罕见;晚期结直肠癌转移器官数超过2个行FOLFIRI化疗的患者中UGT1A1基因TA6/7型较TA6/6型患者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均明显增加,其中消化道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更胜。  相似文献   

5.
摘 要: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抗瘤谱广、临床应用广泛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迟发性腹泻和骨髓抑制)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由基因多态性指导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成为热点,有研究指出UGT1A1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参与了CPT-11代谢及转运。全文就UGT1A1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CPT-11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57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 检测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伊立替康的情况, 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  结果  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 TA序列6次重复的纯合野生型TA6/6有43例(75.4%); 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型TA6/7有13例(22.8%); 基因型为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有1例(1.8%)。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野生型G/G有48例(84.2%), 杂合突变型G/A有7例(12.3%), 纯合突变型A/A有2例(3.5%)。在57例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 TA6/6、TA6/7和TA7/7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7.0%、14.3%, 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9.3%、14.3%, 其中纯合突变型仅1例患者, 100%的发生率。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 G/G、G/A和A/A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4.2%、55.6%, 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5%、44.4%, 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 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 而UGT1A1*28突变型与以上不良反应并无绝对相关性, 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能否通过对UGT1A1的筛查, 选择合适患者安全有效的应用伊立替康, 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抽提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分别采用STR方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对其中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TG1A1*28(启动子TATA盒区域TA重复次数)野生型TA6/6124例(77.5%);杂合子TA6/7 33例(20.5%);纯合子TA7/7 3例(2.0%)。UGT1A1*6位点(211G>A)野生型GG 105例(65.6%),杂合子GA 48例(30.0%);纯合子AA 7例(4.4%)。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58.3% vs 0.0%,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76.0% vs 45.6%,P<0.001);*6基因型(GA和AA)、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位点多态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性不良反应,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  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患者在化疗开始前均接受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化疗采用标准FOLFIRI方案,中药于化疗前2 d开始服用,至伊立替康化疗后第5天结束。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200例患者中TA6/6野生基因型144例,非野生基因型56例(TA7/7纯合型12例和TA6/7杂合型44例)。2级以上腹泻者共58例,中药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4%(22% vs. 36%,P=0.029)。除腹泻以外,2级以上呕吐发生率中药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 vs. 27%,P=0.037)。患者总体有效率为37.5%,中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vs. 35%,P=0.465)。UGT1A1*28野生基因型患者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9% vs. 44.6%,P=0.002)和呕吐发生率(16.7% vs. 23.2%,P=0.016)均低于与非野生基因型患者。在中药治疗组中,非野生基因型与野生型相比,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2% vs. 21.9%,P=0.974)和呕吐发生率(18.5% vs. 13.7%,P=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药可有效预防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对于UGT1A1*28非野生基因型患者的迟发性腹泻同样具有预防作用。UGT1A1*28基因非野生基因型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基因型,在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前应检测患者的该基因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 DNA,进行 PCR 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行基因检测的65例结直肠癌患者 UGT1A1*28和 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对这65例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进行观察记录,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结果:65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 TA6/6有49例(75.4%),杂合突变型 TA6/7有14例(21.5%),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3.1%)。UGT1A1*6野生型 G/G 有47例(72.3%),杂合突变型 G/A 有15例(23.1%),纯合突变型 A /A 有3例(4.6%)。在以上6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TA6/6、TA6/7和TA7/7型,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8.2%、37.5%;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28.6%、62.5%。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G/G、G/A 和 A /A 型,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8%、44.4%;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14.9%、22.2%。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 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UGT1A1*28突变型可以使应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患者发生3级以上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UGT1A1*6突变型可增加3级以上腹泻的发生风险。因此,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提高用药安全性,在临床用药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疗效及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UGT1A1*28基因多态性、CPT-11、疗效和毒性"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2-05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08篇和中文文献8篇。纳入标准:1)CPT-11的体内代谢;2)UGT1A1*28基因型特点;3)一线化疗;4)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28篇。结果:CPT-11的体内代谢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家族(UGTS)密切相关,UGTS的表达由UGT1A1基因位点决定。UGT1A1*28为7个TA重复序列,包括纯合型(TA7/TA7)和杂合型(TA6/TA7),随着TA重复序列数目的增加,CPT-11相关毒性增加。多数研究表明,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CPT-11化疗疗效无关。在欧美人群中,UGT1A1*28与CPT-11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即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明显相关性;在亚洲人群中,UGT1A1*28与腹泻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今后尚需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毒性的关系,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华丽  陈海辉  陈绍俊 《肿瘤学杂志》2019,25(12):1042-1048
摘 要:[目的]探讨尿苷二膦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1transferase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在壮族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以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为基础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疗效关系。[方法] 收集120例广西壮族mCRC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ainreaction,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检测UGT1A1*28/6基因型,评估以CPT-11为基础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12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中,UGT1A1*28野生型(TA6/6)81例,杂合型(TA6/7)37例,纯合型(TA7/7)2例;UGT1A1*6野生型(G/G)93例,杂合型(G/A)24例,纯合型(A/A)3例。UGT1A1*6基因突变(杂合型+纯合型)可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和3~4级迟发性腹泻风险的发生率(χ2=6.172,P=0.017;χ2=19.079,P<0.001),UGT1A1*28基因突变(杂合型+纯合型)可增加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的风险(χ2=8.274,P=0.004)。联合UGTlAl*28和UGTlAl*6基因,野生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χ2=6.860,P=0.032;χ2=10.277,P=0.006)。同时较之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P=0.008;P=0.001)。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的总缓解率(over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9;P=0.789)。两种基因联合,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患者的ORR和DCR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968,P=0.865)。[结论] UGT1A1*28基因和UGT1A1*6基因双点突变型可增加壮族结直肠癌患者CPT-11严重骨髓抑制和重度延迟性腹泻发生的预测价值与效能,但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近期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28启动子为野生型的TA6/6患者在使用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联合顺铂与CPT-11联合5-FU/亚叶酸钙治疗时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根据采取的治疗方案将98例UGT1A1*28野生型TA6/6患者分为CPT-11联合顺铂组(IP组,n=47)和CPT-11联合5-FU/亚叶酸钙组(FOLFIRI组,n=51),对患者进行UGT1A1*28启动子多态性检测,比较不良反应差异。结果在总体3~4级不良反应方面,IP组的发生率(61.7%)明显高于FOLFIRI组(39.2%),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在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IP组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4.0%、51.1%、14.9%和8.5%,FOLFIRI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1.8%、29.4%、2.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血液学方面,FOLFIRI组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9.8%,IP组未发生3~4级腹泻,两组间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UGT1A1*28野生型TA6/6患者在接受CPT-11联合顺铂和CPT-11联合5-FU/亚叶酸钙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存在差异;应用CPT-11时,不但要考虑到UGT1A1*28启动子多态性对不良反应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CPT-11联合不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从384例接受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一线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采外周血提取DNA。采用PCR 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临床观察并评价患者化疗毒副反应分级,统计分析UGT1A1*28基因表型与化疗毒副反应相关性。结果:全部 384例患者 UGT1A1*28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TA6/6野生基因型287例(74.7%),TA6/7杂合基因型73例(19.0%),TA7/7纯合基因型24例(6.3%)。化疗毒副反应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临床单因素分析显示UGT1A1*28基因纯合型TA7/7、杂合型TA6/7与3-4度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胆红素升高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UGT1A1*28基因纯合型TA7/7及杂合型TA6/7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较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患者高5.625倍(OR=5.625)。UGT1A1*28基因纯合型TA7/7和UGT1A1*28基因杂合型TA6/7患者发生腹泻的风险较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患者高6.778倍(OR=6.778)。结论:UGT1A1*28基因纯合型TA7/7及杂合型TA6/7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后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重度腹泻的风险高于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为临床伊立替康用药选择、剂量调整、毒副反应的提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A19-9、CEA、UGT联合检测对消化道肿瘤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记物CEA,CA19-9酶联免疫法检测UGT1 A8.结果:结l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检测值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Ol,CA19-9检测值也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而结肠癌患者血清UGT1 A8检测水平却明显降低,P<0.01.结论:UGTIA8、CEA和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CA19-9、CEA、UGT联合检测对消化道肿瘤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技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川化学发光法榆测肿瘤标记物CEA,CA19-9酶联免疫法检测UGTlA8。结果:结直肠痈患者血清CEA榆测值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芹,P〈0.01,CA19-9检测值也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而结肠癌患者血清UGTIA8检测水平却明显降低,P〈0.01。结论:UGTIA8、CEA和CA19-9联合检测可捉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静脉血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焦磷酸测序方法分析UGT1A1*6和UGT1A1*8基因型,收集72例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72例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6野生型G/G 40例(55.6%),杂合突变型G/A 21例(29.2%),纯合突变型A/A 11例(15.2%);UGT1A1*28野生型(TA)6/(TA)651例(70.8%),杂合突变型(TA)6/(TA)720例(27.8%),纯合突变型(TA)7/(TA)71例(1.4%)。UGT1A1*6突变型患者(G/A和A/A)3~4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5.6%和43.7%,野生型(G/G)分别为30.0%和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GT1A1*28突变型患者[(TA)6/(TA)7和(TA)7/(TA)7]3~4级腹泻的发生率(42.9%)高于野生型(17.6%,P<0.05)。各组之间近期化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增加,而UGT1A1*28突变型患者发生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增加,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通过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能够合理选择应用伊立替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多态性在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的安全性和作为疗效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在FOLFIRI方案化疗前分离mCRC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HRM法测定UGT1A1基因型。根据NCI CTC 3.0和RECIST 10标准分别评价化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和近期有效率(RR)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 检验分析UGT1A1基因型对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38例患者中,UGT1A1*28位点的野生型(TA6/6)有31例(81.6%),杂合突变型(TA6/7)2例(5.3%),纯合突变型(TA7/7)5例(13.2%);UGT1A1*6位点的野生型(G/G)有28例(73.7%),杂合突变型(G/A)8例(21.1%),纯合突变型(A/A)2例(5.3%)。在3~4级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UGT1A1*28的野生型(TA6/6)显著低于TA6/7和TA7/7基因型(P<0.05),UGT1A1*6的野生型(G/G)也显著低于G/A和A/A基因型(P<0.05)。RR和PFS在UGT1A1各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mCRC中,UGT1A1*28位点和UGT1A1*6位点突变可以作为严重的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测指标,但UGT1A1基因多态性与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FOLFIRI方案化疗致迟发性腹泻的关系.方法 选取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201例,在FOLFIRI方案化疗前抽取外周血进行UGT1A1* 28基因检测,观察并记录出现迟发性腹泻的情况.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致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关系.结果 201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28纯合野生型TA6/6占77.11%(155/201),突变型TA6/7和TA7/7共占22.89%(46/201),野生型和突变型1、2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45.16% (70/155)和39.13% (18/46),3、4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9.68%(15/155)和19.57%(9/46).基因突变型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18,P=0.190).结论 在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 * 28基因突变型并未增加患者发生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摘 要:[目的]研究shRNA抑制eEF1A1表达对肝癌Hca-P细胞凋亡、增殖、迁移的影响,并通过分别下调eEF1A1和ANXA7的表达,探讨肝癌Hca-P细胞中eEF1A1、eEF1A2与ANXA7表达的相关性及潜在的相互作用。[方法] 构建靶向eEF1A1基因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瞬时转染至小鼠肝癌Hca-P细胞中,设无处理组(CON)、eEF1A1-shRNA组(eEF1A1-shRNA)、转染pGPU/GFP/Neo-NC的阴性对照组(NC)三组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EF1A1的抑制效果,并分别检测各组eEF1A2、ANXA7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CCK-8法、流式细胞仪、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此外,复苏已稳定低表达ANXA7的Hca-P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无处理组(CON)、ANXA7-shRNA转染组(ANXA7-shRNA)、阴性对照组(NC)三组Hca-P细胞中eEF1A1、eEF1A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eEF1A1靶向shRNA成功下调小鼠肝癌Hca-P细胞中eEF1A1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ON组、eEF1A1-shRNA组、N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5%±0.37%、4.71%±0.21%和3.01%±0.33%,eEF1A1-shRNA组的细胞凋亡较CON组和NC组明显增加(P<0.05);CCK-8实验发现,eEF1A1-shRNA转染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较CON组和NC组明显下降;Transwell实验显示,CON组、eEF1A1-shRNA组、NC组迁移细胞数目为123.75±9.26、66.84±17.47、115.31±12.59,eEF1A1-shRNA组细胞迁移能力较CON组和NC组显著减弱(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EF1A1-shRNA组eEF1A2、ANXA7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较CON组和NC组明显降低(P<0.05),相较其无处理组的蛋白表达水平,eEF1A2和ANXA7分别下降了57%和21%;ANXA7-shRNA组中eEF1A1、eEF1A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较CON组和NC组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靶向eEF1A1的shRNA使eEF1A1低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eEF1A1、eEF1A2与ANXA7的表达密切相关,且eEF1A1与ANXA7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