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任鸿义 《光明中医》2011,26(1):24-24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浮脉与杂病     
浮脉一般见于外感表证。《伤寒论》将其作为太阳病证之主脉而详加论述,全书关于浮脉或与之相兼的脉象条文计有60余条。《金匮要略》作为杂病辨治的专著,则全书贯穿脉诊合参、证不离脉的原则。在44条浮脉条文中,其所涉及的病、证有20余种,这突出地反映了浮脉与杂病的密切关系。本文拟对《金匮要略》有关浮脉的条文,从浮脉与杂病的关系特点及浮脉在杂病辨征论治中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6.
浮脉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 ,一般浮脉多主表证 ,亦主里虚。但就目前临床所见的浮脉来看 ,属于表证者较少 ,可能与一般的表证患者因病情较轻不来就诊有关。而属于里证者居多 ,应予注意。现就浮脉的形态及所主疾病论述于下。1 浮脉的形态关于浮脉的形态 ,历代医家做过许多论述 ,其中以《脉经》所论最为准确 ,即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这一论述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浮脉的形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做过许多描述 ,但大多是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而没有提出相反的意见。如《濒湖脉学》“浮脉唯从肉上行”亦是指脉象表浅而言。《医灯续》“…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杂病专著,其脉学内容亦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中有关浮脉的内容,更占重要地位。全书22篇中,有15篇、47条条文论及浮脉,其中单脉19条,复脉28条。浮脉所主证候颇为复杂,或表或里、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发掘其特点,探索其主病规律,对继承仲景脉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浮脉主病辨析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居秦 《陕西中医》2007,28(11):1576-1576,F0003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法,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诊法之一。浮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许多疾病都可见浮脉,临证须仔细观察,用心辨识,才能准确地把握病情,指导治疗。《濒湖脉学》对浮脉主病作了精辟的论述,现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云  袁清思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78-1880
据脉论理、平脉辨证是《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下同)的一大特色,书中论述脉象的条文凡145条,其中,关于浮脉的有48条,约占1/3,而这之中,单论浮脉有19条,浮兼脉29条(其中,二兼脉11种,三兼脉3种)。可见,浮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浮脉主病辨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脉象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从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分别为:主正常脉;主表证;主里证;主危证;主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伤寒论》浮脉,对排除临床困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断学》(五版)切诊部分说:“浮脉主病,表证。亦主虚证”。笔者仔细推敲,浮脉不主虚证。其理由如下:一、脉有浮象不等于浮脉脉有浮象,指脉位表浅,轻取即得。即用手指轻轻接触,就会感觉有脉搏的跳动。前人把这种指法称“举”。具有浮象之脉较多。浮脉不仅脉住表浅,轻取即得,而且重按稍减不空,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浮脉用法,约可概括为:用浮脉阐发病机、指导辨证,一脉主多病;以浮脉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金匮要略》全书共23篇,涉及浮脉的有15篇,其中浮脉单脉19条,兼脉29条,计48条。有浮脉见于寸口、趺阳或见于三部中某一部的。1以浮脉阐发病机...  相似文献   

14.
赵云  袁清思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78-1880
据脉论理、平脉辨证是<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下同)的一大特色,书中论述脉象的条文凡145条,其中,关于浮脉的有48条,约占1/3,而这之中,单论浮脉有19条,浮兼脉29条(其中,二兼脉11种,三兼脉3种).可见,浮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大量搜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浮脉的脉形特征、浮脉主病特点、脉形变化的影响机理,为中医浮脉规范诊断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脉象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所主病证4个方面对浮脉进行了阐述。其特征是脉位在上,用力则减;影响因素包括体型、季节、温度;浮脉的形成机制与疾病表里、正气强弱、邪气多少、气机郁滞、阴阳格拒、真气外泄等有关;浮脉主表此为常规,但也有里证表现浮脉者,并列举热证、肺病、头痛、营卫不和、虚阳浮越等5种里证表现为浮脉。  相似文献   

17.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浮脉是太阳表讧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8.
读《金匮要略》,发现有关浮脉的辨证大约有20余处,虽以浮脉为主,然在辨证论治上却又有不同。为探求平脉之理,实有综合、归纳、分析之必要,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挥,使脉象成为辨病、辨证、指导治疗和判断病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自《内经》以来中医脉学关于浮脉就有诸多论述,但究之始终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形成机理及分部主病,将浮脉主病分别从寸、关、尺的不同分部进行辨析,并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浮脉分部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