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Zhi  周炯亮 《毒理学杂志》1992,6(4):246-248,263
用大鼠急性经口染毒模型研究了氯乙醇脂质过氧化效应与其肝损害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肝匀浆丙二醛含量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步上升,至12小时达到高峰。肝脏萄葡糖-6-磷酸酶活性与微粒体丙二醛含量升高呈高度负相关,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则与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呈高度正相关。血清甘胆酸含量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双相反应。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在染毒1小时后大幅度下降,12小时已恢复正常水平。肝脏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山豆根肝毒性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文献从山豆根的毒性认识、毒性研究方法、毒性作用机制、配伍减毒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山豆根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山豆根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使用。我们要通过合理配伍降低山豆根的毒性、运用现代技术深入研究山豆根中毒机制,以提高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9,(12):2087-2090
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菌、抗肿瘤、调节雌激素水平和促进骨生长等多种药理作用。但近年来,关于补骨脂肝毒性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文献对补骨脂肝毒性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重点关注该药引发肝毒性的毒性成分以及毒理学机制,并总结了炮制与配伍对补骨脂肝毒性的影响,为补骨脂肝毒性研究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药肝毒性成分的研究报道,对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成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机制,为防治该毒性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IntemetMEDLINE文献数据库检索近10年来关于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时,反应性代谢产物M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选择性失活线粒体ATP酶,降低线粒体膜流动性;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及脂质过氧化;亲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失调,肥大细胞等迁移至肝组织增多。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酪氨酸硝基化及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是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最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作补益良药,在《中国药典》中有两种药物形式,即生首乌和制首乌。但是,在体内外甚至临床使用中,两种药物形式都可能导致药物诱导的肝损伤。何首乌相关的肝毒性正成为一个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何首乌引起的肝毒性具体表现在免疫应激反应、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紊乱和影响代谢酶的功能和表达。对何首乌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芫菁科昆虫斑蝥(Mylabris)是我国经典大毒抗肿瘤中药之一,斑蝥素(cantharidin,CTD)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因其具有独特的升白提高免疫的优势,斑蝥素类上市中药大品种已成为目前临床联合化疗的主流用药。然而,民间常因为误食、多食频发斑蝥中毒事件,临床应用也常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其靶器官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极大地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亟须厘清斑蝥病理损伤及毒理机制。本文对近年来斑蝥致肝、肾毒性研究进行综述,探析其共性毒性规律、毒理机制及减毒保护策略,以期为斑蝥的减毒策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具肝毒性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药物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防病和治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介绍具有肝脏毒性天然药物的种类、化学成分和毒性机理,并提出防治策略,旨在达到更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纳米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推动了纳米药物及纳米颗粒的研发,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但由于其理化性质特殊且容易在肝脏产生蓄积,纳米药物和纳米颗粒也给机体带来了潜在的肝毒性风险。本文从肝脏蓄积与细胞-纳米药物相互作用、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近年来纳米药物或纳米颗粒肝毒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既往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旨在为纳米药物及纳米颗粒肝毒性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OTC类解热镇痛药,肝毒性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对APAP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使用miRNA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发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循环miRNA和血清酶等,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经典生物标志物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联合评价有利于提高预测和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结合APAP肝毒性机制的研究,对近年来发现的APAP肝毒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类描述,为临床应用APAP时出现肝毒性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供其他具有潜在肝毒性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代谢活化在三氯乙烯对小鼠致敏及肝毒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通过什么代谢通路活化后才具有致敏活性。方法以TCE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诱导剂(乙醇和苯巴比妥)分别及联合给小鼠染毒,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活性;分离脾细胞体外培养,采用噻唑兰(MTT)法测定TCE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并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代谢酶抑制剂SKF525A和氨氧乙酸(AOAA)后对上述效应的影响。结果TCE致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TCE共孵育后,细胞相对数(79±10)%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63±1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在培养液中加入β裂合酶抑制剂AOAA后,这种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消失;而乙醇诱导+TCE组和苯巴比妥诱导+TCE组小鼠脾淋巴细胞未出现TCE特异性增殖反应。溶剂对照组、TCE致敏组、乙醇诱导+TCE组和苯巴比妥诱导+TCE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TCE+SKF共培养后,细胞相对数均明显高于TCE单独培养的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乙醇诱导+TCE组血清GPT活性(49.5±8.4)μmol·min-1·L-1和苯巴比妥诱导+TCE组血清GPT,GOT活性(47.3±9.9)和(170±36)μmol·min-1·L-1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34.7±2.1)和(117±34)μmol·min-1·L-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TCE致敏组小鼠血清GPT和GOT活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CE谷胱甘肽结合通路的代谢产物巯基烯酮类物质具有致敏活性,可能是TCE致敏小鼠的特异性半抗原,而TCE氧化通路的代谢产物是产生细胞毒性和肝损伤的主要物质,乙醇和苯巴比妥能够增加TCE的肝脏毒性。  相似文献   

12.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过量摄入酒精导致的肝脏损害及其一系列病变,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ALD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炎(AH)、酒精性肝纤维化(AHF)、酒精性肝硬化(AC)等.该文综述了ALD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不同病情进行不同治疗,包括...  相似文献   

13.
乙醇摄入对小鼠肝生物转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摄入乙醇(2.5 g·kg- 1 po,每日1 次)后小鼠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结果表明乙醇摄入4 周内可诱导苯胺羟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氨基比林脱甲基酶活性无明显变化,4 周后则可使上述药酶活性下降,提示长期乙醇摄入对药物代谢的抑制性影响;乙醇摄入早期肝各抗氧化成分无明显改变,4 周后,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但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升高,至第8 周末下降,谷胱甘肽含量恢复正常,表明乙醇对肝抗氧化功能影响与摄入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主要是指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病变,传统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兼具以上任意两种疾病特征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4相关性肝胆疾病亦可归为AILD的范畴。不同类型的肝病其相应的治疗药物方案存在一定差异,大量关于AILD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就AILD五种类型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为AILD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治疗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药物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乙肝复发是影响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未作预防移植后HBV的复发接近80%,HBV的再感染居乙肝肝硬化肝移植后死亡原因的首位。由于肝移植后乙肝复发HBV的投身水平十分高且同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及移植物疾病的迅速发展,HBV感染后的移植物治疗十分困难。目前临床正在不断摸索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药物治疗方案,因此该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现用于预防和治疗HBV再感染的药物主要可分为被免疫(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治疗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等)。其中拉米夫定被认为是治疗HBV感染最有前途的新药。本旨在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就以上药物的应用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刘亚谊  张俊平 《药学实践杂志》2023,41(3):146-148,186
隐丹参酮(CTS)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化合物,在各器官组织中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无系统的文献综述对其抗纤维化潜在机制进行描述。笔者综述了隐丹参酮治疗各脏器纤维化的疗效及其机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magnitude and time course of changes in hepatic blood flow following oral ingestion of a single (0.6 g/kg) dose of ethanol was studied using the model compound indocyanine green (ICG).Hepatic blood flow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40, 90, 150 and 210 minutes following ethanol as compared to baseline values measured 20 and 70 min prior to alcohol ingestion.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thanol, at concentration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social drinking, has minimal effects on liver blood flow and would b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little to changes in either the bioavailability or clearance of drugs highly extracted by the liver.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物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但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而它们同属于抗凝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范畴。遗传因素对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对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治疗策略主要以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替格瑞洛、αIIbβ3拮抗剂、中药。总结了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遗传因素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vestigating the reproductive toxicology of ethanol,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cern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nsuming alcohol in beverages during pregnancy. Because many of the in vivo studies were designed to model alcoholism, they used comparatively high doses and assessed relatively few endpoints. Outcomes may have been affected by disturbances of metabolism at such high exposures, giving rise to secondary effects on development. The available data on ethanol from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al toxicity study test methods of the type used for regulatory hazard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are limited. It is in this context, however, i.e. the use of ethanol as an industrial chemical rather than as a component of beverages, that this review is based. Using the usual criteria applied for the purpose of hazard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chemical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ndustrial exposure to ethanol is a developmental toxicity hazar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may result from drinking alcoholic beverages, the threshold level for all aspects of which has yet to be de fi ned. This is not, however, considered relevant to the low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s resulting from any conceivable inhalation or dermal exposure in the workplace or through the directed use of any consumer product containing ethanol.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肝癌靶向治疗的纳米药物种类及不同靶向机制,为纳米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结果和结论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