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一类特殊性眼震表现为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irection-changing positional nys-tagmus,DCPN),没有潜伏期和疲劳性,患侧头位偏转时出现零平面。不同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暂性向地性DCPN,而与持续背地性DCPN发生机制相反,轻嵴帽理论被用来解释这一具特征性的眼震。本文对轻嵴帽及其DCPN特征、可能病因、发生机制假说、治疗与预后、及与BPPV的相关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对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并确诊为轻嵴帽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眼震电图记录并分析其眼震数据,全部患者均给予Barbecue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后予口服药物治疗,评价即时、1周后及1个月后疗效。结果 42例患者中继发于突发性耳聋2例(4.8%),出现直立位自发性眼震10例(23.8%),仰卧位眼震24例(57.1%),眼震均朝向健侧,并出现眼震消失平面即第二零平面,且位于患侧。所有患者双侧转头位均出现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眼震,平均持续时间>1 min,平均慢相角速度(SPV)>20°/s,且无明显潜伏期,治疗后即时痊愈0例,改善5例(11.9%),无效37例(88.1%)。1周后痊愈2例(4.8%),改善18例(42.9%),无效22例(52.4%);1个月后痊愈39例(92.9%),改善3例(7.1%),无效0例。即时疗效、1周后疗效及1个月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即时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与1周后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与1个月后疗效相关(P<0.05)。结论 轻嵴帽眼震特点表现为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持续时间长,且无潜伏期,部分可出现零平面,并伴随仰卧位眼震发生。该疾病具有一定自愈性,预后良好。年龄、患侧眼震强度、时长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年龄小、眼震强度弱且眼震持续时间短的患者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位置性眼震常见于眩晕者,有典型与非典型两种。前者首由Barany(1921)描述,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Inx-Happlik法可诱发眩晕和典型服震,眼震为旋转,有短暂潜伏期,持续时间<30秒及疲劳性;后者眼震方向不典型,如向上、水平或无向性(ageotroPic)、双侧性、无潜伏期及疲劳性,持续时间>30秒,称阵发性位置性限震非典型型(atyPicalformsofparoxysmalpositionalnystagmus,APPN)。该文分析了100例阵发性位置性限震,BPPV62例,平均50岁,女性占65%;APPN38例,平均58岁,女性68%。随诊最长36个月,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裸眼及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VNG)下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眼震及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108例BPPV患者分别进行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Roll),应用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观察眼震特点,进行定位诊断,并与裸眼下观察其眼震特征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诊断后半规管BPPV(PSC-BPPV)75例(69.44%,75/108),裸眼及VNG辅助下典型眼震检出率分别为66.67%(50/75)和93.33%(70/75);前半规管BPPV(ASC-BPPV)18例(16.67%,18/108),裸眼及VNG下典型眼震检出率分别为72.22%(13/18)和100%(18/18),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9例(8.33%),裸眼及VNG辅助下分别正确诊断7例和9例;混合型BPPV6例(5.56%),裸眼及VNG辅助下分别正确诊断3例和6例。结论 VNG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患者的眼震情况,有助于提高眼震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的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的客观特征及机制.方法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33例,其中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HSC-Can) 179例,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54例.应用视频眼震图仪分别记录滚转试验诱发眼震,比较各个试验头位的眼震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在左侧、右侧转头位均可诱发出水平性眼震.HSC-Can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同,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潜伏期(-x±s,下同)为(1.922±1.501)s和(1.447±0.855)s,持续时间为(25.620±10.409)s和(22.110±10.931)s,强度为(56.441±33.168)°/s和(24.239±13.892)°/s,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15、15.219和4.070,P值均<0.01),其中眼震强度之比约为2∶1.HSC-Cup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反,向健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明显大于向患侧转头,其强度之比约为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1);而向健侧和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670,P=0.101).HSC-Can滚转试验中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强度均大于HSC-Cup向健侧转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4和0.305,P值均>0.05).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向左右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均遵循Ewald定律,强弱之比约为2∶1;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等眼震图参数可作为BPPV的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