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耳科正常人标准双温试验中眼震最大慢相速度的平均值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72岁的耳科正常人,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将受试者分为20~、30~、40~、50~、60~72岁五个年龄组,进行标准的双温试验.取四次刺激的眼震最大慢相速度(°/s)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5组正常人温度试验中眼震最大慢相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岁组:8.39±2.50°/s;30~岁组:11.29±4.71°/s;40~岁组:12.18±5.81°/s;50~岁组:9.56±4.31°/s;60~岁组:11.20±4.53°/s.对各组眼震慢相速度的平均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各年龄组之间眼震的强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温试验引起的眼震最大慢相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说明水平半规管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垂直平面摆动试验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并探讨中青年垂直半规管功能正常值.方法 运用自主研制的SRM-Ⅳ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采用垂直平面180°正弦非阻尼摆动方法对100名18 ~59岁的健康受试者诱发垂直眼震,记录眼震视频和眼震曲线,采集眼震个数、持续时间、慢相速度等参数.将100名健康受试者以45岁为界分为青年组(68例)和中年组(32例)进行比较.试验中以右前半规管和左后半规管为一对(righ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lef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RALP),以左前半规管和右后半规管为一对(lef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righ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LARP),计算出两对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两侧不对称比( canal paresis,CP),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年组和中年组平均慢相速度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CP值,RALP为10.2%±7.1%,LARP为10.4%±6.2%.健康中青年人群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CP值95%参考值范围,RALP为低于23.7%,LARP为低于22.9%;CP正常范围:≤20%为理想值,20%~ 25%为正常偏高.结论 垂直平面180°摆动试验可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此方法有望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庭单温试验在眼震图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门诊主诉眩晕的患者100例行眼震图检查.选取眼震高潮期10s的波形计算最大慢相速度(SPV),将CP单温及CP双温分别计算,采用stata软件,行x2检验.结果单温试验异常65例中,双温试验异常44例,正常21例,单温试验正常35例中,双温试验异常4例,正常31例.结论当前庭单温正常时前庭双温亦正常,两者差别不显著;而当单温异常时,需要进行双温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冷热试验诱发头晕和/或眩晕时的眼震强度,探讨头晕眩晕与眼震强度的关系。 方法 对399例前庭周围性疾病患者进行常规冷热试验检查,以双耳冷热气刺激诱发出头晕和/或眩晕感时的眼震强度为指标,比较分析头晕及眩晕感与眼震强度的关系。 结果 冷热刺激诱发头晕眩晕及关联眼震总体分析,出现眩晕时的眼震强度总是大于头晕。左右耳冷热气刺激诱发头晕、眩晕的眼震阈值分别为:左耳冷4.2°/s、5.9°/s,左耳热4.2°/s、8°/s,右耳冷4.6°/s、6.2°/s,右耳热5.3°/s、 6.5°/s。399例患者进行双耳冷热交替刺激,共计1 596次试验,诱发出头晕513次(32.14%),其中312次仅有头晕、201次在头晕后10 s左右还出现眩晕;诱发出眩晕906次(56.77%),其中705次直接出现眩晕,无从头晕向眩晕进行过渡,另201次眩晕出现在头晕10 s左右之后;未引出头晕眩晕378次(23.68%)。 结论 眩晕对应的眼震强度阈高于头晕,眼震较弱时患者表现为头晕,较强时则呈现眩晕。冷热气刺激诱发眼震强度由弱到强及同时存在的由头晕到眩晕现象,提示头晕眩晕症状与两侧前庭张力差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5.
冷热试验和旋转试验均可揭示前庭反应的不对称性。旋转试验宜用弱刺激的阈上定量旋转——嵴帽测量法,强刺激旋转试验可使前庭不对称反应消失(即前庭重振——译者)。前庭反应不对称的标准为冷热试验的眼震持续时间左、右  相似文献   

6.
位置性眼震通常分三型:Ⅰ型,真性位置性眼震,眼震的产生与改变,头位或体位有一定的方向;Ⅱ型,颈性眼震;Ⅲ型,头与体位快速改变时产生眼震。作者从定位诊断出发,将位置性眼震分成四组。(1)水平性、垂直性、斜向性、多向性、单向性眼震,病因在脑干。(2)水平-旋转性、旋转性眼震,常为双侧,眼震慢相较快相明显,与前庭核及前庭囊功能障碍有关。(3)阵挛性水平-旋转性眼震,有快慢相。病因可为迷路或迷路后,并可经冷热试验或旋转试验来定位。(4)阵挛性旋转性眼震或水平-旋转性眼震(位置性阵发性眼震)为迷路功能障碍征象。本组的水平-旋转性眼震亦可在迷路瘘管患者中出现。作者在20年中观察813例前庭及耳蜗前庭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用信号分析方法记录冷热试验后眼震慢相成分的长时程变化。本法称累积慢相眼位移(CSEP)检查,它是将眼震快相成分排除,并将相继出现的眼震慢相成分连接而成。文献中CSEP曾在旋转试验被用来测定前庭系统的适应性,但尚未被用于研究变异较大的温度刺激后的眼震。  相似文献   

8.
只有人、猴等高级动物才有固视机能,即有用双眼中心凹凝视视标的机能。固视机能能影响前庭系的反应,抑制因前庭系不平衡所产生的前庭眼震,从而使身体和眼球运动协调一致。临床上采用的视抑制(visual suppression,V S)试验是通过冷热试验诱发眼震,在反应最强时比较固视和非固视状态下的眼震慢相速度,将固视对慢相速度的抑制用百分数表示之。本试验是检查固视机能的方法之一,有助于某些引起固视障碍的中枢疾患的定位诊断。一、检查方法:用眼震电图描记仪记录眼震,记录原波形用3秒的时间常数,记录速度波形用0.03秒的时间常数,走纸速度为5 mm/秒。在记录原波形和速度波形的同时,可将速度波形的电压加大,削去快相,记录眼震慢相,眼震的最大慢相速度以2cm左右的高度为宜。被检者取仰  相似文献   

9.
受试者38例:女20,男18,年龄22~34岁(平均26.3岁),对冷热试验和旋转试验的反应均明显而对称,视动试验正常,ENG记录自发性眼震均不超过1°/s。采用不同刺激所诱发的眼震反应作比较分析,以慢相速率(SPV)作主要分析指标。所用制剂包括姜根粉100mg、乘晕宁100mg和安慰剂(乳糖),均装于相同的胶囊内,用药90分钟后才进行各种前庭功能检查。先服安慰剂进行冷热、旋转及视动性跟震检查,以所得结果作为基础值,并将符合上  相似文献   

10.
眼震慢相起源于前庭末梢,与迷路生物电冲动密切相关,较稳定;快相由于中枢多系统相互作用所产生,且受警戒状态影响而不稳定。区分快慢相是很重要的,AC放大使记录笔回到零线,因此测量真正眼位有困难,正常眼震时眼震能回到接近零位。快相眼位达不到零位称伸展不足眼震,振幅低、慢相速度小。眼震快相超过零线称伸展过度眼震。若不进行修正,全程测量的快相振幅及部分测量的慢相速度均不真实。AC放大器时间常数定为4秒,用每200ms开灯一次共10秒方法找到零线,把所有快相修正到零线后则所有慢相速度相等,即相当于前庭生理状态,然而此仍部分性修正,如频率不规律振幅也不规律,由于速度等于幅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上半规管BPPV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诊断及复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SRM-Ⅳ模拟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28例(68.3%),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19例,不伴有扭转成分9例;SRM-Ⅳ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35例(84.6%),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30例,不伴有扭转成分5例。在所有41例患者中有38例能通过两种诱发试验对受累侧别做出判断,其中因诱发眼震伴有扭转成分而判断侧别30例,单侧诱发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且不伴有扭转成分3例,双侧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5例,且不伴有扭转成分,但因眩晕及眼震的强度有明显差别而判断出侧别,患者对受累侧别不能判断3例。在能判断出侧别的38例患者中有左侧上半规管受累25例,右侧上半规管受累13例。对41例采用SRM-Ⅳ上半规管BPPV复位法进行治疗,通过一次治疗痊愈2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结论 上半规管BPPV 临床上被越来越重视,应用SRM-ⅣBPPV诊疗系统对上半规管BPPV进行诊治效果好,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2.
用20只健康豚鼠进行阻尼旋转摆动试验(简称摆动试验),以L和R分别代表左、右向眼震,计算左、右向眼震的对称比。然后将其随机分成庆大霉素组和膜迷路积水组各10只,观察每日肌注庆大霉素(250mg/kg)3d后和右内淋巴囊和淋巴管阻塞30天后摆动试验的眼震变化。结果显示:①健康豚鼠摆动试验的左右向眼震对称比正常值为<8.25%;②庆大霉素组向左和向右摆动的眼震数均减少(P<0.01);③膜迷路积水组向右摆动的眼震数明显减少(P<O.01),其中6只豚鼠的对称比>8.25%。内耳形态学观察,庆大霉素组部分毛细胞受损,膜迷路积水组球囊明显积水,证明动物造模成功。结论认为,阻尼旋转摆动试验是一种重要的评价豚鼠前庭功能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以前庭功能为指征的甘油试验诊断梅尼埃病的方法,选择健康人20例40耳,于服甘油(1.5g/kg)前及1、2、3小时后,用眼震电图(ENG)记录冷热试验眼震慢相速度(SPV),经统计95%最大SPV反应指数正常值上限为+15%(44℃水)及+10%(30℃水)。以甘油试验最大SPV反应指数较前升高>+15%或>+10%作为阳性标准。梅尼埃病患者44例(48耳),其中典型梅尼埃病27例(30耳),甘油试验眼震电图阳性率为82.5%,前庭型梅尼埃病17例(18耳)阳性率77.8%,发作期阳性率明显高于缓解期。显示该试验是梅尼埃病客观诊断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前庭型梅尼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2眼震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可分急跳型和摆动型两型。急跳型主要是固视不能维持,眼球出现缓慢漂移即慢相,随后出现中枢纠正这种缓慢漂移的快速眼动即快相;虽然眼震的方向常以中枢纠正的快相来描述,但反应眼震本质的却是缓慢漂移的慢相,慢相的机制主要是两侧前庭张力失衡、凝视维持障碍、视觉障碍等。急跳型是最常见的眼震,前庭、视动和末位性眼震均为急跳型眼震。摆动性眼震为眼球来回运动的速度与幅度相等,不分快慢相,先天性眼震及视觉障碍产生的眼震常为摆动性眼震。眼球震颤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根据眼震的特点,可区分前庭中枢性与外周性眩晕。  相似文献   

15.
摇头眼震与前庭双温试验的交互认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摇头眼震(headshakingnystagmus,HSN)的临床表现形式及其与前庭双温试验之间的交互认证关系,并拟将HSN列入前庭功能的常规检查。方法对眩晕门诊124例患者行HSN检查及前庭双温检查,分别观察HSN的潜伏期与时程,动态观察前庭神经炎的患者HSN的变化。将前庭双温试验与HSN的关系按照半规管轻瘫(canalparesis,CP)值来分类,并进行比较。结果HSN有3种类型:单相眼震41例、双相眼震11例和倒错性眼震7例。单相HSN潜伏期为(2.75±1.41)s;持续时间变化较大,为(32.16±20.30)s;双相HSN,第一相一般没有潜伏期,持续时间为(12.33±4.42)s,也明显短于第二相的(57.00±17.19)s(P<0.01)。前庭双温CP值无摇头眼震者明显低于有摇头眼震者。结论HSN的引出与前庭损伤后前庭代偿的程度密切相关,眼震的持续时间个体间变异大。一侧前庭损伤的急性期,双侧前庭功能明显失衡,摇头眼震有明显的定侧作用,摇头眼震的方向与自发性眼震的方向相同。随着前庭代偿的进展,双相眼震逐渐取代单相眼震,其中第一相眼震方向代表健侧。代偿完成后,不能引出HSN。当引出HSN时,一般提示前庭双温试验CP值大于25%。而当引出倒错眼震时,则可能存在中枢异常。  相似文献   

16.
前庭眼反射(VOR)的唯一功能是在头部运动期间使眼球向与头部运动相反方向做等量运动,进而稳固视觉图像于视网膜上,确保最大的视觉精确度,其基本反射弧是:前庭感受器-前庭核二级神经元-动眼神经元-眼球。增益和位相是定量分析VOR的重要指标,眼震慢相速度与头运动速度之比值即为增益。因此,理想的增益正常值应等于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视频眼震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VBTIV患者行系列化眼震电图检查,并以2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BTIV组有自发性眼震1例。视眼动系统检查28例(73.7%)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26例异常(68.4%);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13例、Ⅳ型改变3例,共16例异常(42.1%);视动眼震减弱或节律、振幅不规则,双侧不对称17例(44.7%),未出现凝视眼震。引出异常位置性眼震29例(76.3%),位置性眼震强度(4.08±3.18)°/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5例变位试验出现眼震。温度试验一侧或双侧反应低下19例(50.0%),出现优势偏向者6例(15.9%),5例出现固视抑制失败。患者慢相速度之和的人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有所不同。结论:VBTIV功能改变既累及前庭中枢,又累及前庭外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异常率达92%(35/38),对VBTIV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确定遗传性聋,前庭功能检查有一定的意义。听器有遗传病理时,前庭系统亦会有一定的变化。前庭阈值刺激试验能更清楚反应前庭情况。作者们的检查包括病史、听力(纯音、阈上、语言),前庭功能检查取壶腹敏度测定法,用电旋转椅以0.5°~36°/秒旋转20~30秒,以眼震电图记录眼震。作者们共检查遗传性聋43例,其中23例常染色体显性,20例常染色体隐性。作者们于1979年普查壶腹敏度正常值为6°~9°/秒。所以将眼震反应阈值低于6°/秒者列为壶腹敏度增强,超过9°/秒列为敏度下降。被检者43例中属上述正常范围者11例,23例兴奋性增高至1.5°~4.5°/秒;9例反应性降低为18°~36°/秒。31例双侧反应对称,12例不对称。前庭反应值在显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咀嚼诱发眩晕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观察三例病人咀嚼运动时眩晕发作时间及眼震特点,同时行前庭功能、听力学检查。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平均为47.7岁,主要特征为患者在咀嚼时发作眩晕,持续数秒到数十秒,出现左向水平眼震及右向水平加逆时针旋转性眼震;一例患者听力学检查示双侧高频听力下降(4、8KHZ)。两例PT正常。三例均未见自发眼震,其中两例有摇头后水平眼震。视跟踪正常。双温试验存在固视抑制,UW值在正常范围。两例患者VEMP检查显单侧o VEPM低下或不能引出,c VEMP正常。三例患者MRI:双侧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多发脑缺血灶。结论这三例患者均为前庭外周性眩晕,这三例病人临床特点类似前庭阵发症,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为单独研究不同年龄的人前庭反应的特点,作者应用嵴顶试验法观察了14~90岁的健康人176名(男92,女84),以10岁为一组,共分8组。以电旋转椅行旋转性刺激,确定每人眼震反应的阈值,则该阈值均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上升,70岁后尤著。对旋转(15、30、60度/秒)后眼震的时间、频率、慢相速度进行分析,则见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各年龄组全部数据的平均指数上升。眼震时间在70岁以下各组差别不显,70岁以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