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置性眩晕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由前庭外周性病变引起;另一类由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本文重点介绍由前庭外周性病变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1921年首次报道此症,并认为是耳石器的疾患。以后文献上不断发表有关此类疾病的报道。1952年Dix和Hallpike对前庭外周性病变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详细描述了此症的临床表现,并命名为良性阵发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符合标准的BPPV患者病例资料并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男女发病 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②单个半规管受累993例,两个半规管受累7例,管石型818例,嵴帽型175例;③后半规管587例,外半规管402例,上半规管4例,右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④管石型和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BPPV管石型与嵴帽型复位治疗,1次治愈率分别为62.5%与42.3%;⑥外半规管管石型BPPV患侧、健侧眼震慢相角速度及差值与复位治疗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BPPV具有中老年高发、女性多、单个半规管受累多、后半规管最多、外半规管次之、上半规管最少、右耳易受累、管石型多、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明确诊断BPPV的患者90例,详细记录病史、伴随症状、既往史,进行耳科常规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和前庭功能检查,使用视频眼震图观察记录视动功能试验、冷热试验、水平滚转试验、变位试验等,计算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结果①患者平均年龄(52.48±15.43)岁,男女比例为1∶2.1;耳鼻咽喉科首诊36例(40.0%)、神经内科首诊31例(34.4%)。②后半规管BPPV 51例(56.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20.0%),上半规管BPPV 20例(22.2%),混合型BPPV 1例(1.1%)。③行前庭功能检查78例患者中有52例(66.7%)出现CP,当病史≤2周、2周〈病史≤1个月、1个月〈病史≤6个月、6个月〈病史≤5年、病史〉5年,CP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5%、75.0%、84.2%、62.5%,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7例单侧BPPV患者中,患侧CP25例(32.5%),健侧CP11例(14.3%),双侧CP15例(19.5%)。④行纯音听力测试,67例BPPV患者(68耳)中有21例(21耳,30.9%)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结论 BPPV是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和感音神经性聋,临床上应重视对BPPV患者前庭功能和听功能评价,以明确相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妊娠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类人群BPPV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2月诊治的8例妊娠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疗经验.8例患者均为妊娠期患者,年龄21-35岁,中位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28.1岁.孕周为11周-33周,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160例确诊BPPV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BPPV发病年龄为7-82岁,好发年龄段均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0.68:1。发生于后半规管的BPPV为113例(70.6%),水平半规管为21例(13.1%),有26例(16.3%)为同时发生于后半规管和外侧半规管。47例水平半规管BPPV中,33例(70.2%)为半规管耳石,14例(29.8%)为壶腹嵴顶耳石。确诊患者中,有98例(61.3%)为首次发作,有49例(30.6%)为复发,或者有明确的类似发作病史。13例(8.1%)曾有眩晕发作,但具体发病特征不明确。对P—BPPV以Epley复位,1周后复查有效率为81.4%(92/113)。半规管型H—BPPV以Lempert法复位,有效率为72.7%(24/33)。壶腹嵴顶型H—BPPV采用强迫体位(健侧卧位)治疗,1周后复查有38.5%(5/13)转为半规管型,以Lempert法复位奏效。随访1月有12例复发(9例P—BPPV和3例H—BPPV)。结论BPPv在各年龄段均有发作,通过患者的发病特征和详细的神经耳科学检查可以做出诊断。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复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31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回顾性分析13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51例,女80例,年龄20~82岁,平均47.7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75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39例,单侧水平嵴顶结石BPPV4例,前半规管BPPV1例,混合型BPPV8例,主观性BPPV3例。其中,原发性BPPV103例,继发性BPPV28例。结论 BPPV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通过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临床特征,探讨临床诊断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研究48例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方法、检查次数、治疗次数、疗效、复发率、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进行分析,并与同期50例原发性BPPV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平均治疗次数、复发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检查确诊率(P=0.019)、社会活动恢复情况(P=0.000)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临床建议给予多次裸眼检查或多次复诊观察眼震以明确诊断。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好,但幽闭恐惧症患者在治疗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受影响,需要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历史、沿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1921年Barany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引起的耳石颗粒及内淋巴液流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引发短暂的水平眼震,并伴随眩晕、呕吐等症状。Dix、Hallpike总结bppv一系列特点,根据其特点:1、自限性(未经治疗常于数天-数月后渐愈)故称之为"良性";2、与体位  相似文献   

10.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以体位变化诱发的眩晕和眼震为其特征性表现。BPPV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无风不作眩",《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并治》云"自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药王孙思邈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难治性BPPV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相关因素、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结果 13例难治性BPPV中,头部外伤为最常见因素,离地性水平半规管BPPV为最常见类型。根据病因积极治疗伴随疾病,正确手法复位治疗,联合Brandt-Daroff康复训练,11例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2例无效;1例后半规管、1例水平半规管BPPV,至他院行半规管堵塞术手术治疗,术后效果好。 结论 难治性BPPV可能与头部外伤及突发性聋等疾病相关,首先需根据病因积极治疗伴随疾病,同时采用正确的手法复位治疗,并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疗效好,无效者行半规管堵塞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95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方法,并评价有效的检查和检查程序安排。应用的检查方法有:①病史及专科检查,脑干诱发电位;②检查自发性或位置性眼球震颤(PN)用Frenzel眼镜观察眼震电图(ENG)记录,并作视动眼震检查,作Dix-Hallpike位置试验;③Bithermal冷热试验;④旋转试验;⑤前庭习服锻炼(VHT)动作。试验标准:①DHM出现短暂的PN伴眩晕;②ENG在一个或多个位置上记录到眼震伴眩晕;③VHT一组动作中至少一个操作中出现PN。上列三项任一阳性可确诊。结果:95例中67例有典型的诱发性眩晕史,28例症状描述不典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性、水平半规管性及混合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pley手法或/和Barbecue翻滚法对22例病人进行治疗,每一治疗循环间隔1d。结果:22例病人中21例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各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5%,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随头位变化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该病分为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及多半规管.其中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外半规管BPPVo外半规管BPPV根据发病机制、原理、眼震方向等有多种分类方法.近年来外半规管BPPV的手法复位逐渐被熟悉,但一些患者复位后效果不佳,如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部分患者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发作性眩晕仍然存在.我们将这部分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类型归结为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本文主要围绕外半规管BPPV的概念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复位方法,尤其对于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的复位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BPPV作比较。结果:BPPV以女性多见,50~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60±1.19)s,46例(21.8%)无明显潜伏期;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S,持续时间〈60s者177例(83.8%),超过60s者34例(16.2%);后半规管受累189例(89.6%),水平半规管受累21例(10%),后半规管加水平半规管受累1例(0.4%)。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潜伏期分别为(1.89±1.33)s、(O.92±1.0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患者发病明显多于其他民族;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PPV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BPPV潜伏期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详细询问并记录116例确诊为 MD患者的体位相关性眩晕病史,对有体位性眩晕者行体位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查;对确诊合并BPPV的患者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116例 MD患者中4例为病史支持的BPPV,4例确诊合并BPPV,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4/116)。这8例患者BPPV眩晕均在MD发病之后出现;4例确诊BPPV患者中,2例BPPV患耳与 MD同侧,1例为非 MD 患耳,1例不确定;6例病史支持或确诊合并 BPPV 并可提供VEMP结果的 MD患者中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异常5例,这5例异常者中4例与 MD同侧;MD合并BPPV患者手法复位均治愈。结论本组病例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详细询问眩晕病史结合体位试验及VEMP检测可有效筛选 MD合并BPPV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发病的季节特点及人群分布特点、受累半规管特点、起病时间特点等,为其防治提供更多依据和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BPPV患者671例,其中住院202例,门诊469例,总结患者的发病的季节、人群分布特点、受累半规管特点及起病时间特点.结...  相似文献   

1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结果 ,研究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BPPV患者1次CRP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为77.8%和11.1%,伴有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分别为27.8%和44.4%,有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分别为26.7%和40.0%,与特发性BPPV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的预后和梅尼埃病、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