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患者与正常覆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开患者54例(前牙开组)和正常覆患者54例(正常覆组),对其拍摄的颌面部CBCT...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特发性髁突吸收(ICR)患者的锥形束CT(CBCT)资料,探讨其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方法对39例ICR患者及28例正常人行颞下颌关节的CBCT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各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R组与正常组间髁突内外径、前后径、水平角、关节结节斜度、关节上间隙等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现为ICR组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结节斜度、关节上间隙等减小,水平角则增大。结论 ICR的影像学主要表现是髁突的变小、前斜面的吸收、结节斜度的降低,同时髁突有往前内旋转和往上移动的趋势,这些指标可用来评估ICR的进展、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5.
髁突形态与覆(牙合)深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髁突形态与不同覆(牙合)深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牙合)者、开(牙合)畸形患者、覆(牙合)正常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深覆(牙合)畸形患者各50人,均为18至26岁成人.应用曲面断层片研究左右两侧的髁突形态,分别测量并计算上部髁突高度/升支高度比(UCH/RH)和髁突高度/宽度比(TCH/CW).将髁突形态分为四种类型:直立型(类A),前倾型(类B),后倾型(类C)和尖型(类D).结果开(牙合)组的上部髁突高度相对升支高度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01).正常(牙合)组的髁突形态比较粗壮,高度宽度比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01).类A和类B属于正常髁突形态,占正常(牙合)组的99%.类C和类D属于异常髁突形态,且在开(牙合)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覆(牙合)组或深覆(牙合)组.另外,只有开(牙合)组中显示上部髁突高度两侧不对称(P<0.05).结论开(牙合)组髁突形态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正常(牙合)成人颞下颌关节形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形态正常(牙合)人群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点.方法:自3700人中筛选出正常(牙合)成人75例,(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17-24岁)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将之分为健康关节组和TMD患者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ICP位颞下颌关节标准薛氏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正常(牙合)成人髁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性别差异不明显,双髁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基本对称,使用张震康法时,健康关节组1n(P/A)均值为0.1639,TMD组1n(P/A)均值为0.0522;使用Cohlmia法时,健康关节组1n(P/A)均值为0.1939,TMD组1n(P/A)均值为0.0079,且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关节窝形态在健康关节组与TMD患者组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有TMD症状的正常成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比具有健康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牙合)成人显著偏后.前者髁突多接近居中位,而后者的髁突多为稍偏前位.但两者均存在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7.
开患者的颜面形态、吞咽模式、咀嚼肌力平衡、下颌运动模式都有特殊之处,目前的研究对开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和因果关系还不完全清楚。本文从开患者的颅面形态、咀嚼肌力、吞咽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开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7,(1):75-77
目的探讨成人开牙合患者髁突形态的差异,研究咬合与髁突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正常覆牙合,开牙合患者各20人,均为18~36岁成人。拍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CBCT,分别测量并计算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比(UCH/RH)及髁突高度与宽度比(CW/TCH)。将髁突形态分为四种类型:A型-直立型;B型-后倾型;C型-前倾型;D型-尖型,观察开牙合患者髁突形态的差异。结果 1开牙合组患者UCH/RH及CW/TCH均小于正常牙合组(P<0.05);2A类与C类属于正常髁突形态,占正常覆牙合组的73%。B类和D类属于异常髁突形态,在开牙合组患者中占26.7%;3开牙合组患者两侧髁突高度也显示不对称(P<0.05)。结论开牙合组患者髁突高度相对正常覆牙合人群较短,且两侧髁突高度的对称性低,髁突形态异常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30名健康成人的60侧颞下颌关节同时进行CBCT和许勒位片检查,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两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对60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CBCT外1/3层面图像和许勒位片影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均表明颞下颌关节许勒位片和矢状位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左侧和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且许勒位片与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loge(P/A)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结论许勒位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目前许勒位片检查仍可做为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判断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condylar position and joint morphology in adolescent patients and elucidate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joint structure and condylar position, and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Sixty-five adolescen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their tomograms and lateral cephalograms were analys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joint spa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Both the condyles in this population were located slight anteriorly in the glenoid fossa. With respect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dylar position, joint morphology and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the ramus plane angle also exhibit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posterior, lateral and medial joint spaces.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onial angle and the anterior joint space.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condyle was likely to show more posterior position in the glenoid fossa when the mandible exhibited clockwise rotation. In conclusion, the condyle in the adolescent subjects showed a symmetrical anterior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glenoid fossa. In addition, the joint spaces and it ratio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associated with vertical dimen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dylar position may be affected by craniofacial growth patter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突各径值(d)、髁突高度(h)、不同角度下关节间隙(L)、双侧髁突间距(R)及各髁突角度值,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症状无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术前正畸不会对患者TMJ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7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许氏位片中髁突位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许氏位片来分析患者的髁突位置变化。方法选取76例TM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0例,女性46例,年龄为17~53岁。采用Cohlmia法对76例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TMJ)的牙尖交错位标准许氏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76例TMD患者左侧颞下颌关节的PO1(反映髁突矢状向位置)平均值为1.220±0.422,PO2(反映髁突垂直向位置)平均值为0.386±0.085,右侧颞下颌关节的PO1平均值为1.119±0.386,PO2平均值为0.397±0.098,左、右侧髁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许氏位片中,髁突位置变化不明显,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单侧有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在CBCT成像上可能存在差异的参考层面,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和对比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一侧TMJ有症状的TMD患者87例,通过CBCT三维成像和重建,观察同一患者两侧TMJ重建后横断面的水平角;平行于髁突长轴的斜位关节间隙、髁突长轴径值、髁突垂直角;垂直于髁突长轴的斜位与矢状位的关节结节斜度和关节间隙,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每位患者上述各测量指标做两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两侧TMJ在平行位120°、矢状位60°和90°、垂直位60°和120°时的关节间隙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矢状位90°关节间隙的差异更显著(P<0.01),其余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单侧有症状的TMD患者,矢状位或垂直位是较易观察到左右两侧有差异的位置,在垂直位和矢状位均观察到前间隙的增大,在这个层面重建对诊断和对比研究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籍正常成年人颞颌关节形态特征的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名云南籍正常成年人40侧颞颌关节(TMJ)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基线测量值,为成人错畸形患者的相应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20名经过筛选符合研究条件的志愿者的40侧TMJ进行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技术对TMJ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结果:40侧TMJ中23侧髁突在关节窝内处于中性位,占53%,前移位者占15%(6/40),后移位者占27.5%(11/40)。左右两侧TMJ骨性结构的参数测量左右基本对称,无显著性差异。髁突前斜面倾角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78。结论:正常成人TMJ骨性形态的左右两侧髁突基本对称,髁突在关节窝中基本处于中性位,有较轻度后移倾向,髁突与关节窝之间具有协调和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三维形态学测量方法探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患者(ADDwR)与正常人颞下颌关节(TMJ的差异。方法招募了15名ADDwR患者和10名无症状的正常人,在MIMICS 20.0软件中重建出上、下颌骨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上测量双侧TMJ的9个形态学参数,分析ADDwR患者患病侧与正常人两侧之间的差异。结果 ADDwR患者患侧的水平髁突角、冠状髁突角均显著大于正常人(P<0.01),矢状升支角、关节腔内间隙、关节腔外间隙、关节腔上间隙、关节腔前间隙和关节腔后间隙均显著小于正常人(P<0.01)。结论ADDwR将导致患病侧的髁突角显著大于正常人,下颌矢状升支角、关节间隙显著小于正常人,从而导致髁突向上移位,更接近关节窝。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段正畸初诊患者颞下颌关节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正畸初诊患者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异常情况.方法:选取301例患者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97例,女性204例,按年龄分成5组:10-34岁,10-14岁组,15-19岁组,20-24岁组,25-29岁组,30-34岁组,常规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口内全景X线片及颞下颌关节开闭口斜矢状位磁共振,并对关节结构情况进行观察,其结果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1例患者中,10-14岁组58例,正常35例,异常23例,异常率39.66%;15-19岁组77例,正常20例,异常57例,异常率74.03%;20-24岁组92例,正常22例,异常70例,异常率76.09%;25-29岁组57例,正常20例,异常37例,异常率64.91%;30-34岁组17例,正常5例,异常12例,异常率70.59%;结论:成年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10-14岁年龄组,15-19岁为高发阶段,20岁以后发病率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