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手法复位联合敏使朗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观察1周内治疗有效率、3个月内、6个月内的复发例数及复发率.结果 手法复位联合敏使朗治疗1周有效率、3个月复发例数及复发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个月两组复发例数及复发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长期服用敏使朗治疗将明显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结合心理辅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手法复位治疗组、仪器辅助复位治疗组、仪器辅助复位结合心理辅导治疗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在其治疗前后均接受DHI评估。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1个月,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周,三组间疗效存在有明显的差异(χ~2=10.287,P=0.006);治疗后1个月,三组间疗效亦存在有明显的差异(χ~2=10.183,P=0.006),其中手法复位治疗组和仪器辅助复位治疗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仪器辅助复位结合心理辅导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的DHI评分均有改善,仪器辅助复位结合心理辅导治疗组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仪器辅助复位结合心理辅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确诊为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药物组、前庭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2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并记录各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2、4、6周时,联合组DHI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联合组HADS T评分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χ2=3.511,P<0.05)和前庭康复组(χ2=2.38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并且降低了眩晕复发率,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治疗辅以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7月在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52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同时观察组辅以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则辅以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周,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0,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7,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治疗辅以中药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纯手法复位和手法复位加口服抗眩晕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236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124例在手法复位基础上加敏使朗口服,两组均于治疗后1周和3个月时复查,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61%和89.52%,治疗后3个月时对照组有效率为92.86%(104/112),治疗组有效率为93.55%(116/124),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手法复位法和手法复位加口服抗眩晕药物治疗BPPV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继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与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92例BPPV患者分为突发性聋伴BPPV组(64例)和原发性BPPV组(328例),所有患者均经位置试验确诊为BPPV,行手法复位后1周,评估其疗效.结果:突发性聋伴BPPV组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评估,治愈...  相似文献   

7.
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评价颗粒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对1996年7月-1998年6月间治疗的31一半规管性良性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地规管耳右症假说,患者接受1次颗粒复位法治疗。治疗结束2周后复查并评价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的眩晕和眼一立刻或在1-2周内逐渐消失。6例改善,4例无效。总有效率87.1%。结论 颗粒复位法对大多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有效,推荐作为治疗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疗效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 ~2016年12月3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156例,施行Epley复位手法;B组144例,施行Semont管石解脱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并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 B组患者首次疗效、1周疗效及1个月疗效均明显好于A组(χ2=4.371、5.294及4.542,P 均<0.05);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emont 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BPPV复发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改良李氏复位法和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受诊疗的PC-BPPV患者共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改良李氏复位法(64例)及Epley法(64例)复位治疗。所有患者于治疗后1天、1周、1个月门诊复诊,观察疗效和复发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1天时,Epley法治愈率优于改良李氏复位法(P <0.05)。1周、1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良李氏复位法和Epley法均为PC-BPPV的有效治疗方式。治疗方式的个性化选择,可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复位操作耐受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6例原发性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愈率两组基本相同。治疗4wk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共计有8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9.6%,其中治疗组为2.2%,对照组为18.4%。结论 Epley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它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大部分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后效果较好.然而,有一小部分患者经过多次复位治疗后仍无法治愈.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提出慢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概念,尽管此概念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此类患者确实存在,且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患者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李氏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确诊为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李氏复位法及Semont法进行复位治疗,评定其疗效,随访3个月。结果改良李氏复位法40例,随访1周后总有效率92.5%(37/40),随访3个月后总有效率87.5%(35/40),复发2例(5%);Semont法40例,随访1周后总有效率90%(36/40),随访3个月后总有效率85%(34/40),复发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李氏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与Semont管石解脱法相近(P>0.05),且操作更简洁,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4例确诊为BPPV且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提示有显著临床精神性症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手法复位+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对照组(手法复位+药物治疗),每组12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焦虑抑郁量表(HADS)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DHI躯体评分无显著差异(2.00±1.48比2.50±1.5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DHI情感评分(3.50±1.93比6.00±3.52)、DHI功能评分(6.67±2.74比10.33±3.89)、HADS评分(7.17±1.99比10.58±4.50)及VAS评分(0.58±0.67比1.25±0.87)之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BPPV患者的情感及功能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行家庭前庭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共计64例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护士指导进行家庭自主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SI、DHI、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指导进行家庭自主前庭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眩晕程度,提高平衡能力,同时降低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把75名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自愿选择分为2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40例,先行手法复位,再配合中药治疗2周,中药的使用根据病人的症状予以辩证施治。对照组35例,仅行单纯手法复位治疗。两组病人均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即刻,2周,1个月,6个月4个时间点作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即刻总有效率为90%(36/40),对照组治疗后即刻为91.4%(32/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周和1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和95%(38/40);对照组治疗2周和1个月的总有效率均为74.3%(26/3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半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5.26%(2/38),对照组为21.9%(7/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辨证应用中药治疗BPPV,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治疗,20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85%)治愈,3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6例(80%)治愈,4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x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Ⅳ)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其中36例采用SRM-Ⅳ进行诊断和治疗,20例采用手法诊治,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SRM-Ⅳ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32例患者(89%)治愈,4例患者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患者(85%)治愈,3例患者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χ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手法操作在门诊快速诊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12.12013.07在我院耳鼻喉门诊就诊的278例典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利用手法操作系统诊疗,在门诊治疗后不住院,治疗后1天回访,1次治愈231例,1次治愈率约84%,2-3次复位治愈的47例,占16%,7天回访治愈100%,无一例失访。手法操作治疗效果好。结论手法操作在门诊诊断和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可靠、且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欠佳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眩晕门诊确诊的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8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确诊的相同例数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耳石复位后1月复查,比较两组疗效;此外对观察组中疗效欠佳者的年龄、既往疾病、睡眠状态、受伤部位等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外伤后BPPV复位疗效欠佳的原因。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中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头部外伤及睡眠障碍患者耳石复位疗效欠佳(P<0.01)。结论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较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明显增高,除外伤外,年龄≥60岁、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及睡眠障碍等也是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