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专科性、临床适用性的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循证分析法、Delphi专家函询法,确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3.7%,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820、0.865,协调系数W值波动于0.109~0.162之间,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构建出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疼痛干预率、化疗药物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率、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等6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论建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以对肿瘤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且对持续动态地促进肿瘤科护理质量的改进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专科性、临床适用性的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循证分析法、Delphi专家函询法,确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3.7%,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820、0.865,协调系数W值波动于0.109~0.162之间,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构建出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疼痛干预率、化疗药物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率、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化疗外渗发生率、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等6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论建立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以对肿瘤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且对持续动态地促进肿瘤科护理质量的改进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86例为受试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对照组之上给予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置留时间、血栓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与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产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预防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护理对其实施干预,能降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适用于肿瘤专科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肿瘤护理质量监测及管理提供标准的、可量化的客观依据。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构建方法,运用专家会议法、德尔菲专家两轮函询确定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结果:初步构建了三项肿瘤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化疗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及疼痛评估正确率。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80,各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3,结果可信。结论:肿瘤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一套与肿瘤护理实践密切相关的、质量评价特异性高的、注重患者结局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有利于肿瘤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具有科学性、专科性、临床实用性的血液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方法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循证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及Delphi专家函询法确立血液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832、0.886,协调系数W值为0.307~0.447,P0.001。最终构建出护患比、疼痛干预率、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化疗患者肛周感染发生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PICC导管血栓栓塞发生率及输血反应发生率等共7项血液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论建立血液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对血液科护理质量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且对持续动态地促进血液科护理质量改进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肿瘤化疗中预防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效果。方法选择因化疗需深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210例,实验组105例,对照组105例,对实验组患者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30天内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管道阻塞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置管后30天内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管道阻塞的发生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深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化疗,可有效降低置管后30天内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282-3283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ICU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ICU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统计两组导管相关意外事件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意外事件发生率为8.67%,低于对照组的20.00%,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应用效果显著,可预防导管相关意外事件,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收治的120例老年肿瘤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n=60)及对照组(2014年1—12月,n=60),观察组置管期间应用PDCA护理管理,对照组置管期间应用常规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PICC相关性感染、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感染、机械性静脉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导管滑脱率、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对护士沟通能力、责任心、PICC操作技能、服务态度、书写规范性、PICC意外事件等护理质量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老年恶性肿瘤PICC患者护理质量,降低患者 PICC相关感染及护理意外事件,延长患者留置导管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戴娟  高洁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2):1721-1723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方法并观察其效果,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本院肿瘤科2011年6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200名肿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全部成功,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穿刺部位渗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PICC护理,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定期进行血管彩超随访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241例于我院运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对置管侧肢体行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对照组在患者出现血栓症状时进行血管彩超检查,比较分析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实施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后,观察组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PICC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运用血管彩超随访可以及时检测出导管相关性血栓,从而减少有症状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适感,且能动态监测血栓的转归情况,最大限度减少因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改进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早产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50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6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改进后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期间,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9(12,29)d]长于对照组[16(11,22)d],具有统计学差异(Z=-2.947,P=0.003)。观察组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25%)低于对照组(9.58%),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3.651,P<0.001)。结论:建立PICC专业管理小组,细化置管关键环节,加强感控管理等措施,可明显减少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并有效提升早产儿肠外营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知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将60例PICC置管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能增加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PICC延续护理模式对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实行导管院外维护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例PICC置管带管出院的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以医院为中心建立乡镇卫生院维护点,培训维护点PICC维护人员,规范PICC导管维护流程及操作规程,医院PICC专业小组护士定期到乡镇卫生院维护点进行考核评估,以保证PICC维护质量;对照组返回医院进行PICC维护。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层医院PICC延续护理,方便了肿瘤患者就近维护,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叶明俊  潘菲  赵静 《妇幼护理》2022,2(22):5155-5157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科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外周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413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利的分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n=216)及观察组(n=197),分别为两组患儿开展常规的护理干预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9.49%)高于对照组(96.30%),两组相比:P=0.026;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高(P=0.000),观察组的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6.09%)相对于对照组(18.06%)更低,P=0.000。结论: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和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外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改善新生儿输液效果和预后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12月10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整体护理模式;选择2010年3~12月10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服务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患者家属满意度、导管维护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导管维护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优质服务后,能减少置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维护时间,达到置管效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及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敏感指标对于神经外科护士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敏感指标进行管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相似文献   

17.
【】 目的:探讨化疗护理监测日志在日间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医疗护理,观察组给予发放化疗护理监测日志,建立个体化的化疗护理档案,在接受常规医疗护理的基础上,连续性的观察并记录患者整个化疗疗程的病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对日间化疗满意度、化疗依从性、疾病相关认知程度、导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对日间化疗满意度、化疗依从性及疾病相关认知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导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对照组无差别(P>0.1)。结论:化疗护理监测日志有助于提高日间化疗患者在整个化疗周期中的疾病相关认知程度及依从性;降低导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对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引发感染危险因素及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将入选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分析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自身有并发症、免疫功能低及穿刺次数≥2次、留管时间≥2个月、有化疗药物及激素使用史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观察组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护理后SCL-90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确PICC置管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对置管血液肿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在提高急性病毒性脑炎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的方法。结果 2组患者对自杀、压疮的认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输液外渗和意外伤害的认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压疮和自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液外渗及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护理质控评分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投诉率低于对照组,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患者对延续护理内容及形式的需求,构建PICC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自我管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16.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导管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能够提高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