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比较50例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5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及血浆D-二聚体参与了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指标之一,反映其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DIC评分、D-二聚体、血浆FIB含量以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DIC评分、FIB、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APTT明显缩短,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大面积梗死、有意识障碍以及死亡患者DIC评分、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APTT明显缩短(P0.05或0.01)。结论 DIC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FIB含量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治疗指导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的有效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 (Tp P)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67例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常规治疗后测定血浆血栓前体蛋白 (Tp P)、D-二聚体 (D- Dimer)含量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Tp 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Tp P水平在发病后 6 h内至治疗前显著升高 ,D-二聚体在发病后 1 2 h有显著升高。结论  Tp P不仅是急性脑梗死极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它还可用于监测疾病的发展过程 ,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AT、vWF、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受检者血浆AT、vWF、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2.03±9.74)%、(115.39±9.26)%、(0.29±0.07)mg/L,观察组患者分别为(79.53±10.35)%、(169.88±19.01)%、(1.20±0.98)mg/L,观察组患者血浆A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水平降低,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检测其血浆水平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变化,并探讨其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痰湿蒙神型17例、风火上扰型22例、气虚血瘀型24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1)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LG:A低于对照组(P0.05)。(2)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NIHSS评分高于痰湿蒙神型、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LG:A低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r=0.609)、FIB(r=0.706)水平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LG:A(r=-0.718)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诊断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CI(0.706,0.844)],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1.397。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升高,PLG:A均降低;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观察组)、同期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60例(对照组)为调查对象,检测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依据中国人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个亚组,观察其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中型、重型亚组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中型亚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亚组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性升高。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评价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干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1例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表明,胃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P<0.01),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Ⅲ~IV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 05)。15例肿瘤切除后D-二聚体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复升高。提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变化对肿瘤患者的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8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中等梗死(5~10 cm3)和小梗死者(≤5 cm3)相比,大梗死者(≥10 cm3)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梗死体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7,(2)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临床分型分为完全型和进展型两个亚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名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高于进展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完全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水平显著高于进展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且与病情严重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76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半定量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显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伤后1、3、7、14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1),急性脊髓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消化道出血者(P<0.01)。认为急性脊髓损伤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血管抑制因子(VS)-2、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缺损组(n=24,NIHSS≤15分),中度缺损组(n=14,15分NIHSS≤29分),重度缺损组(n=22,NIHSS≥30分)。根据病灶容积分为小容积脑梗死组(n=22,梗死灶容积5 cm~3)、中等容积脑梗死组(n=12,5 cm~3≤梗死灶容积10 cm~3)、大容积脑梗死组(n=26,梗死灶容积≥10 cm~3)。并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验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s ICAM-1、VS-2及D-二聚体水平,应用NIHSS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价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患者与恢复期患者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VS-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容积脑梗死组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等容积脑梗死组及小容积脑梗死组,血清VS-2显著低于中等容积脑梗死组及小容积脑梗死组(P0.05)。重度缺损组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缺损组及轻度缺损组,血清VS-2显著低于中度缺损组及轻度缺损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SSS评分、脑梗死容积呈正相关(r=0.362,0.341,0.228,0.315,0.308,0.272,均P0.05),血清VS-2与患者NIHSS评分、SSS评分、脑梗死容积呈负相关(r=-0.328,-0.305,-0.226,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VS-2水平显著降低,其水平与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脑梗死容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相关脑梗死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8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结直肠癌相关脑梗死患者34例(相关脑梗死组),选择同时期住院治疗的单纯脑梗死患者34例(单纯脑梗死组)和单纯结直肠癌患者34例(对照组)。收集3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相关脑梗死组多支血管供血区(双侧前循环,双侧前循环+后循环)、皮质/皮质下、无脑卒中危险因素、隐源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死亡比例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单支血管供血区(单发脑梗死)、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相关脑梗死组癌症远处转移、血浆D-二聚体、癌胚抗原和CA125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和CA125是结直肠癌相关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OR=9.261,95%CI:1.000~1.002,P=0.002;OR=5.689,95%CI:1.003~1.032,P=0.002)。结论结直肠癌相关脑梗死以缺乏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内出现累及多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CA125和癌胚抗原水平显著升高及预后不良为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高凝状态导致血管内微小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3例。常规检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内死亡或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结果同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对患者功能预后预判的效能最大,出院D-二聚体水平的效能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院D-二聚体水平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特异性最高,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敏感性最高。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后,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关系(均P>0.05)。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的差值位于-0.66~-0.08 mg/L组预后不良风险是参照组的1.76倍,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差值>-0.08 mg/L是参照组的2.30倍。结论检测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对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中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D-二聚体(D-dimer)浓度,判断凝血纤溶机制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与5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活性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穿支动脉疾病所致脑梗死可能存在凝血纤溶机制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面积、是否合并意识障碍、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死亡分别进行分析。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2564.8±125.2)ng/L vs(124.6±52.1)ng/L,P=0.00;(375.9±121.2)ng/L vs(129.6±64.9)ng/L,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死亡患者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168.5±412.9)ng/L vs(394.3±164.5)ng/L,(522.6±164.3)μg/L vs(146.8±46.9)μg/L]、无意识障碍患者[(5136.8±515.6)ng/L vs(649.2±109.7)ng/L,(649.2±109.7)μg/Lvs(155.9±56.9)μg/L]、无高血压患者[(4296.4±168.7)ng/L vs(302.9±132.2)ng/L,(565.3±104.6)μg/L vs(132.5±76.9)μg/L]及存活患者[(7649.5±542.6)ng/L vs(559.7±124.5)ng/L,(997.4±213.4)μg/L vs(206.9±104.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脑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患者的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共选取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治疗组)62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4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7%)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68.7%,P0.05);2组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2周后2组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降低(P0.05),且治疗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下调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