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春甫,字汝元,号东皋,又字思敏、思鹤,祁门东皋人,是明代著名医家,也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其著作《古今医统大全》中《老老余编》和《养生余录》的研读,体会养生思想,尤其是其关于情志调养的论述,集中代表明代崇尚道学修炼又兼具新安地区特色,既科学严谨又充满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学家徐春甫生于1513年,卒于1596年以后。徐春甫于1556年前开始编撰《古今医统大全》,该书于1557年开始出版,并于1564年编撰完成,直至1570全部出版。1558年,徐氏在北京长安街开设“保元堂”,1559年任太医院吏目(六品或从六品)。1564年,其编著《医学捷径六书》并于1586年出版。1567年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是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其在学术上对新安医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在处方用药上多有特色。通过对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医学指南捷径六书》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观点,总结徐春甫制方用药特点有:制方以脾胃元气为本;自制成药,改革剂型;得其病情,补泻兼施;推崇小方,药味尚简。在用药上,倡用"白术参芪"补元阳;重视食疗,粥品众多;勿伐天和,因时用药。  相似文献   

4.
汪启贤是清初新安医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启圣及门生等所撰注的《济世全书》,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临床各科以及养生等方面。其养生思想尚易简,并以内丹炼养结合服饵药物为特色,是宋明以来传统医学养生学的集大成者,颇有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5.
正徐春甫(1520—1596),明代医家,字汝元,号东皋,安徽祁门人。嘉靖时医名甚著,曾任太医院医官。撰有《古今医统大全》,为综合性医书,其中对养生的论述主要见于《老老余编》和《养生余录》。所辑资料丰富,既引录历代养生大家古说,也有徐春甫阐发,对于今天的中医养生理论研究和  相似文献   

6.
周伟伟  杜建 《西部医学》2014,45(5):51-52
<正>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号东皋,安徽祁门东皋人,明代医家。著有《古今医统大全》100卷,为综合性医书,《古今医统大全》对养生的论述,主要见于《老老余编》(载于第8687卷)和《养生余录》(载于第99100卷)。徐春甫集春秋战国诸子养生理论及孙思邈、朱丹溪等历代医家养生精华,参以己见,论述食疗养生颇有特色,分述如下。1先以食治,然后命药徐春甫在《老老余编·饮食编》开首便道:"凡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大全》中治疗消渴方剂的用药规律,以及高频药对治疗消渴的相关机制。方法 基于《古今医统大全》搜集治疗消渴的66首方剂构建中药数据库,使用Office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6.0分别对所用中药进行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关联规则、聚类规则及药物因子的分析,通过BATMAN-TCM对高频关联药对人参-麦冬的潜在靶点进行疾病与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的两种功能分析。结果 66首治疗消渴方剂中共使用中药148味,用药频数达563次,使用频数前5位分别是人参、甘草、天花粉、茯苓、麦冬。所用中药药性以寒温并用,药味以甘、苦、辛并举,归经以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为主,前两种功效类别为补虚药与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7对中药2项关联组合,16组3项关联组合,其中人参-麦冬是2项关联中支持度最高的用药组合,关联图中人参-甘草-麦冬之间关系紧密。聚类分析得到9组药物,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人参-麦冬药对潜在靶点关联的疾病247种,KEGG通路157条,与消渴相关的疾病有4种,相关通路有14条。结论 徐春甫以及各古代医家结合消渴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法以养肺降火润燥、清热理气和胃、滋阴补肾固精,寒温并用治疗消渴,治疗以白虎加人参汤、三黄丸、人参白术汤、六味地黄丸之类等方为主,人参-麦冬药对治疗消渴存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14条可能的作用通路。  相似文献   

8.
化湿法是治疗湿邪为患疾病的主要治法。新安医家对湿病的治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颇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巧用参芪,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孙一奎温阳益气健脾化湿;王意庵化湿攻下巧妙结合,独树一帜;汪昂首提"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家方成培传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安医家方成培传略郑日新(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方成培;《重楼玉钥续编》;《灵药秘方》;《授医秘录》方成培,为清李新安杰出曲艺家,问时又是著名医家。方氏与新安郑氏喉科过往甚密,为中医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就有关史料,对方氏传略述之于下。...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1.
《古今名医方论》和《内经博议》的作者署名新安东逸罗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称:“罗美(十七世纪)清代医家……新安(今江苏新沂县)人。”上海中医学院《重刊珍本医书集成·内经博议》书目提要(1985年版)与此同。他们把“新安”说成是江苏省的新安县(今名新沂县)。最近王新华点注的《古今名医方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在“前言”中说:  相似文献   

12.
杰出的新安医家——程衍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衍道,字敬通,又名正通,安徽歙县西乡槐塘人。为明清时代新安杰出医家之一。大约生于明万历年间,殁于清康熙初年(1597~1677?)。程氏既是名儒,以文雄两浙间;又是名医,活人无算。唐晖称其“以日出治医,日晡治儒,出门治医,入门治儒,下车治医,上车治儒,分身以应,犹不胜其劳惫”金声赞其“指脉说病,则目无全人,微言高论,叠见层生。”程氏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虽极贱贫,但一接手,则必端问评审,反复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学是一种特定地域环境下的医学文化,无论是理论临床,还是历史文化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新安儒医的形成背景,新安儒医的类型,新安儒医的文化心理以及新安儒医的学术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强格物致知、济世关怀、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  相似文献   

14.
新安地区名医辈出,著述众多,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颇大,主要表现在从治法、分类、方论等诸多方面影响方剂学的理论;不墨守成规,善于继承发展前人之方;提出新学术新思想,并创制出体现学术思想的新方剂;临床各科特色方剂丰富。  相似文献   

15.
新安医家吴亦鼎小考清代新安医家吴亦鼎曾著有《神灸经纶》、《麻疹备要》二书,学术价值较高,后均被曹炳章编入《中国医学大成》。然而,作者吴亦鼎的情况,一般史志无记载,目前国内学术界只是据此二书的序推论其姓吴,名亦鼎,字砚丞(或作研丞),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皖...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家对郁证治疗的论述较多,认为郁证的病因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体质素虚、久病致郁。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等;分别采取精神调摄、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通郁、健脾养心、补虚安神、调气畅郁等方法进行治疗。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经验对现代郁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旴江医家为维护旴江流域的一方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养生方法和养生经验。他们身体力行,寿达70~79岁64人,80~89岁37人,90岁以上者8人,尤其是龚廷贤知行合一,享寿97,为后人养生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相似文献   

19.
新安医家中存在温补一派:汪机阐发营卫,主用参芪以补营气、胃气之不足;孙一奎阐发命门动气,以温补下元为重;吴楚私淑东垣,善用甘温益气之法;程杏轩兼收并蓄,撷前贤温补精华,受张景岳影响最深。温补派不能等同于温补培元派,汪机作为温补培元之代表人物似欠准确。  相似文献   

20.
新安医家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以《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为基础,删补重订而成。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现存有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思补山房刻本和清抄本(残本)。《家传课读》包括《金匮汤头歌括》1卷,《温病条辨汤头歌括》1卷,《临证指南方歌括》2卷,是戴氏对3种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而成,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前两种歌括分别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和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同刊于清光绪4年戊寅(1878年);最后一种歌括成书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刊刻时间不详。现存有《家传课读.金匮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家传课读.温病条辨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以及包含有此两种刻本以及成书于1891年的《临证指南方歌括》的《家传课读》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