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综合古代医家对《难经》针刺手法的认识,认为其主要包含有强调手法与得气的关系,根据五行生克配穴补泻,诠释迎随和调气的关系及倡导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3.
腕踝针进针点及行针手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进针点是腕踝针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应用的传统腕踝针进针点,为一区内一个点,且在留针过程中不施行任何行针手法。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临床医疗实践,摸索出一区多针法,同时在腕踝针留针过程中施以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旋转等行针手法,据此可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毫针刺法的操作程序一般而言 ,包括了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 4个方面。但是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远非那么简单 ,在针刺过程中 ,围绕“气”而出现了得气、候气、催气、辨气、行气、导气、调气、守气等不同概念。如何把握其精髓而恰当地运用于临床是针灸学中的一个难题。得气、辨气、调气、守气贯穿于行针的全过程 ,这一行针过程是决定临床针刺疗效的关键 ,也是在临床中比较难于把握的方面 ,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 ,更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手法量化之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宁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8-9
针刺补泻手法历代医家论述甚多 ,现代教科书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但在临床运用时 ,却较难以重复出如其所述之效验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前贤的经验 ,目前临床沿用的各种补泻手法 ,是否“补法”都达到了“补虚”的治疗目的 ;“泻法”也都达到了“泻实”的目的尚难充分判定。因此 ,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 ,已日趋成为现在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 ,就此问题愿与同道一起探讨研究 ,以达抛砖引玉之效。1 .祖国医学沿用的补泻手法古医籍记载的针刺技术 ,两千年来一直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针刺手法丰富多彩 ,常用补泻… 相似文献
6.
1985年~1996年我院针灸科运用针刺体穴双手行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50例,通过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30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最短两个月,最长者14年,多为中青年女性。根据《实用内科学》关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其中,典型偏头痛40例,普通型偏头痛80例,丛集型偏头痛18例,椎基动脉性偏头痛7例,非偏头痛型5例。12治疗方法121选穴:百会、风地、太阳、列缺、合谷、阿是大等,一般取双侧6一8个穴位。122操作:采用毫针,常规取穴,一M贿病,双侧取穴,然后采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脊柱手法与西医手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谦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12-13,19
东西方在脊柱手法方面都有很多研究,近年来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一些进步,为临床治疗因脊柱原因引起的痛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在西方手法医学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短杠杆微调手法,对颈椎、腰椎手法进行改进,通过临床实践,手法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面神经炎临床手法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氏麻痹(Bell’spalsy)。确切的病因尚未明了。但一般认为多与病毒感染有关。临床所见,常急性起病,症状及体征可在数小时达到高峰,或延至1周左右才停止发展。多以造成病灶侧的额肌、眼一轮匝肌、面颊肌等面部肌肉不同程度的瘫痪为其特征。单侧多见。迄今为止,针对面神经炎造成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不少治疗方法,但手段各异,疗效不一。对针刺治疗的时机和手法问题也颇多争议。为此我们作了有关对比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将252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提插补泻手法治疗组85例,采用捻转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9.
针刺手法的建立是为目的服务的,补泻手法与其效应缺少足够的对应关系.明确手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手法与针刺流程的关系、区别认识单式补泻手法与复式补泻手法的操作流程,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针刺手法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元 《医学信息(云南)》1998,11(3):33-34
针刺手法多媒体教学系统根据针刺手法数学的特点,将手法操作演示图形,文本显示,声音讲解及音乐伴秦等功能集于一体,通过系统可游览查查询信息,并运用情景模拟检测及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它的应用为针灸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别整理、分析国内外被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的针灸研究论文特征,并初步总结国内外针灸研究异同。方法:分别收集CNKI、万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从2000年以来论文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针灸研究论文,对其发表杂志、论文题目、作者、国家地区、出版年份、引用频次、论文类型、研究设计及研究领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0篇英文论文的引用频次在98~448之间,平均约为159,主要发表于47种杂志;中文论文的引用频次在108~408,平均约为143,主要发表于28种杂志;其中英文刊文数排前两位的杂志是《Pain》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文刊文数排前两位的杂志是《中国针灸》和《上海针灸杂志》。发表英文最多的是美国(38篇),德国(18篇)、英国(17篇)紧随其后,其中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10篇)最多,中文则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同居榜首(8篇);所有论文可分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文献研究三类,其中英文论文涉及11类疾病,且有近50篇与疼痛相关,中文论文涉及22类疾病,排名前两位的是脑病和代谢性疾病。结论:引用频次分析能有效显示国内外针灸研究论文特征和现状,并初步表明国内外针灸研究存在异同,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which items need the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and which standards should be first formulated. Methods: Apply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data,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dopt the frequency and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Results: Propose the item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hich need the urgent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and the sequence in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 items. Conclusion: Provid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follow-up report of national standard items and avoid temporary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without plan 相似文献
13.
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研究的对象针灸推拿专业2003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本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发表在国内的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和科研。方法
制定统一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和检索策略,数据库包括:CNKI(1979.1.1-2017.9.28),VIP(1990-2017)CBM(1990-
2017),万方数据库(1989-2017)。对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RCT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截止2017
年9月,共13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分别刊载于79种期刊,综合疗法是
常用治法,但基金资助文献、大样本研究比例偏小,无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膀胱俞、中
极、关元等为常用穴位。结论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日益受到重视,且以综合疗法为主。但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样本
量偏小,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需提高重视力度,多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及规范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梳理总结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特色针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影像音频考证、实地调查、电话信访等方法,了解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针法学术思想、操作方法、适应病症、代表医家,并进行分类阐述。 [结果] 浙派针灸医家针法的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的理论精髓。从特色进针法、对古代针法的继承发扬、近代创新复式针法、穴法和刺法特色结合运用、现代创新技术五方面分类汇总发现,浙江针灸医家针法多在《内经》补泻手法、《金针赋》复式手法,以及《灵枢》刺法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重视治神、得气、守气,治疗时偏爱调气多于调血。不同名家对传统针法亦有各自独见,一部分现代医家吸纳现代技术,自制针具,改良针法,丰富了临床诊疗特色。 [结论] 现代浙江针灸名家针法崇古纳今,守正创新,各有偏爱与所长,也存在对同种针法的不同见解与使用,其针法体悟与特色值得后辈学者学习借鉴。探究浙派医家针法特色有利于浙派针灸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健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51-52
针灸疗法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但是缺乏统一的,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中风偏瘫疗效评定标准,以现代中风偏瘫恢复理论为基础,以残损-残疾-残障为模式的现代康复医学整体评价体系应作为针灸临床中风偏瘫疗效评定标准,并已影响针灸的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报》2019,(11):2450-2453
捻转补泻在二维平面上为迎随的一种演变,在三维层面与提插手法不可分割。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并非矛盾,只是手法作用时机以及所处层面不同。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泻往往作用于进针出针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得气的先决条件,涉及层面贯穿穴位内外。徐而疾则实。徐入是为了慢慢引阳气入内,疾出是防正气随针外泻。提插补泻则是在针刺入穴位之后以得气为基础进行的,紧感即是针刺得气的一种感应。提插补泻所处层面为穴位内的进退,重插从卫取气,追阳内交,欲激发人体正气,轻提可防止正气耗散;重提从荣置气,引阴外出,引正气外出抗邪,轻插为防止邪气入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针灸与药物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临床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脱落2例,剩余32例;对照组脱落1例,剩余33例。术后两组均予阿莫西林、氨基酸、脂肪乳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针刺配合行针手法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静脉注射及静脉滴注配合外用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周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后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上述指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PSQI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针灸治疗TURP术后疼痛疗效确切,效果持久,远期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其临床疗效与西医常规药物疗效相当,且止痛的持续性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明显优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