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乳腺癌血管生成相关因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检测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 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测定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44 .4% ,VEGF阳性病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高于阴性病例 (P <0 .0 1) ,三者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 ( 3 9.4% )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 ( 76.1% ) (P <0 .0 1)。结论 PDI定量检测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计数、VEGF测定相结合 ,能全面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VEGF阳性表达者血管生成活跃 ,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高 ,其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血流能量图及MVD检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流能量图(angio)及微血管密度检测(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Agilent sonos 5500、Acuson sequoia 512检测148例患者160个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及血流能量图,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肿块内MVD,比较乳腺癌肿块内血流能量图及MVD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LN+组)86个乳腺以2、3级血流为主,血流信号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LN-组)74个乳腺明显丰富(P<0.05).LN+组MVD值大于LN-组(P<0.05).乳腺癌组织MVD值随着Adler血流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随着组织学级别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结论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活跃者,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血流能量图检测与MVD检测结合,能很好地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能量多普勒超声 (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6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比较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及血流信号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15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2 1例。L N 组肿块内血流信号较 L N- 组明显丰富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L N 组 CD31、CD34标记的血管计数较 L N-组明显增高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说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 L N 组和 L N-组与患者年龄、肿块位置、肿块大小、肿块内钙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管生成是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利用 PDI技术与 MVD检测结合 ,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BC)血管生成的定量检测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术前检测60例ANNBC患者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分析造影前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研究造影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与ANNBC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造影增强前PDI检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无相关性(r=0.2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呈正相关(r=0.6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组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肿瘤内MVD均显著高于无瘤生存组。高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及高MVD组总生存率(OSR)和无瘤生存率(DFSR)低于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和低MVD组(P〈0.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对ANNBC血管生成活性的定量检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及治疗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与血管生成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PDI)显示的肿瘤血管分级与肿瘤血管生成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两者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CPDI检测42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记录血流分级,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记录肿瘤内VEGF阳性染色细胞的积分光密度值(OD),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LN+ )组血流信号Ⅱ级-Ⅲ级者占88.9%,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LN-)组(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内CPDI血流分级与VEGF阳性染色OD值呈正相关(r=0.618 85, P<0.05),VEGF阳性表达率和OD值在LN+ 组明显高于LN-组(P<0.001).结论 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流丰富者,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因此,术前应用CPDI技术可以间接评估活体组织内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与乳腺癌体积,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但与PCNA增殖指数,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上述3种指标对评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VEGF-C结合CDFI声像图特点对5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P<0.05);>2cm组较≤2cm组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P<0.05)。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浸润性乳腺癌CDFI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及VEGF-C阳性表达率与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乳癌原发灶的声像图特征并结合术后对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来预测转移,尤其是腋窝淋巴结转移,并探讨原发灶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特征与MVD的相关性。方法:术前分析64例乳癌超声声像图特征,术后用免疫组化方法获得肿瘤内部的MVD。结果:原发灶的大小、肿块表面形态为粗短分叶还是细长分叶、钙化灶的形态及多少在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病灶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病灶内血流峰值流速(Vmax)高,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阻力指数(RI)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MVD与病灶内彩色血流分级呈正相关,而与Vmax,RI无相关性;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两组间MV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乳腺癌肿块原发灶彩超声像图和病灶内MVD的研究,初步判断患者腋下淋巴结状态,可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 3 0例NSCLC的MVD、VEGF并与CT增强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癌灶平均强化 ( 3 6.2 8± 6.41)Hu ,MVD从 2 2 .6~ 80不等 ,平均 42 .3 8± 12 .76;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癌灶强化幅度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中晚期病人CT增强值、MVD、VEGF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根据NSCLC的SCT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 ,可推测癌组织MVD、VEGF阳性表达率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1例PTC内的血流信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的血流检出率(97.6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连续校正x2=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7),(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76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5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特点及红外热成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而评价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术前67个单侧浸润性乳腺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 ,31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36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Vmas,RI,PI)及红外热像图的病变部位与对侧镜像部位的平均温差(AT)分别与术后乳腺癌的液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LN 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RI值及红外热像图的AT值均明显高于LN-组(分别P=0.007,P=0.002),而二组间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的Vmax值及PI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P=0.26,P=0.18)。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RI值及红外热像图的AT值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对乳腺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肿块、腋窝淋巴结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乳腺癌患者151个原发肿块(66个伴淋巴结转移,85个未转移)及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用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声像图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超声征象和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对乳腺癌中提示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征象与有转移的腋窝淋巴结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最大直径、血流分级及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X~2=37.939、13.153、69.128,OR=6.632、3.714、35.442,P均<0.01),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01、0.690、0.673),能较准确地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最大直径、血流分级与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有较好相关性(X2=40.132、33.128,P均<0.01).肿块距体表距离以及间质纤维结构改变等征象对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提示作用.结论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乳腺癌超声征象能为术前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在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运用细针穿刺活检(FNAB)与空芯针穿刺活检(CNB)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自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100例初诊为乳腺癌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研究,将进行FNAB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进行CNB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术前、术后进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检测。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共出现3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20例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行FNAB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为21例,敏感度为70.00%;对照组患者共出现29例腋窝淋巴结转移,21例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行CNB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为23例,敏感度为74.19%。观察组ER、PR、Her-2抗体与术后原发灶检测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55%、91.67%、92.86%,对照组分别为94.12%、92.31%、8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00%),高于对照组(0.00%)。结论在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CNB的敏感度高于FNAB,同时两种诊断方法ER、PR、Her-2与术后原发灶检测结果均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组织中基质溶解素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基质溶解素(MMP-7)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表现特征的关系及MMP-7对乳腺癌MVD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60例,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酶卵白素法(SP法)检测MMP-7和血管内皮细胞CD34的表达,分析MMP-7、MVD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雌激素受体(ER)、催乳素受体(PR)、核增殖抗原(PCNA)、p53、C-erbB-2表达的关系,评价MMP-7、MVD在乳腺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直径>2 cm、有淋巴结转移,PCNA、p53、C-erbB-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MP-7的阳性表达率(78.1%、74.2%、71.8%、67.6%和72.2%)显著高于其在直径≤2 cm(32.1%)、无淋巴结转移(41.3%),PCNA(38.1%)、p53(38.5%)、C-erbB-2(33.3%)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MVD在直径>2 cm(34.61±6.97)、有淋巴结转移(34.37±7.50),PCNA(33.24±8.39)、p53(33.28±8.94)、C-erbB-2(33.55±8.57)阳性乳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其在直径≤2 cm(28.60±9.82)、无淋巴结转移(27.48±8.66),PCNA(26.88±7.89)、p53(21.71±7.59)、C-erbB-2(27.42±7.69)阴性乳腺癌组织(P均<0.05).MMP-7阳性乳腺癌组织的MVD[(33.62±7.36)个/高倍镜]显著高于MMP-7阴性乳腺癌组织(27.86±9.45)个/高倍镜(P<0.05),MMP-7阳性表达与MVD相关(r=0.380,P<0.05).方法 MMP-7和MVD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演进和迁移有关,MMP-7具有促进乳腺癌微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MRI以及腋窝触诊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5月—2020年1月期间113例于本院接受乳腺肿瘤及腋窝淋巴结切除术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临床触诊、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及MRI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腋窝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16.
超声评估乳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乳癌原发灶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频谱多普勒检查,评估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方法:术前运用超声检测122例乳癌患者原发灶的声学特性,术后根据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年龄,原发灶的部位(象限分布),大小,内部回声,有无卫星灶,CDFI,频谱多普勒有无显著差异。结果:患者的年龄,内部回声,有无卫星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原发灶的大小,部位两组间有显著差异;CDFI显示:腋下淋巴结阳性组原发灶内血流比阴性组丰富(P<0.05);频谱多普勒显示:阳性组峰值流速(Vmax)高于阴性组(P<0.01),其中Vmax>33cm/s的14例患者腋下淋巴结均呈阳性。阻力指数(RI):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如把RI=1的8位患者单独列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运用灰阶超声、多谱勒超声评价癌肿的声学特性,对判断腋下淋巴结状态,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较佳诊断指标。方法选取66例乳腺癌住院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年龄、原发灶部位、大小、原发灶纵横比(L/T)、边界、内部钙化灶、后方回声,血流分级、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然后探测同侧腋窝淋巴结,记录淋巴结最大径、淋巴结L/T、皮质最大厚径和血流分布类型,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原发灶的位置、原发灶最大径、原发灶血流丰富程度、淋巴结局部皮质最厚径、淋巴结L/T、淋巴结血流分布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淋巴结局部皮质最厚径、淋巴结血流分布类型、原发灶血流丰富程度、原发灶最大径、原发灶的位置及淋巴结L/T。结论综合多项因素判别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良恶性,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更为准确地判断腋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