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能量多普勒超声 (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6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比较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及血流信号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15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2 1例。L N 组肿块内血流信号较 L N- 组明显丰富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L N 组 CD31、CD34标记的血管计数较 L N-组明显增高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说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 L N 组和 L N-组与患者年龄、肿块位置、肿块大小、肿块内钙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管生成是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利用 PDI技术与 MVD检测结合 ,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VEGF及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红  韩先梅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32-173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9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将病例分成两组,其中A组68例为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B组24例为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用CD34蛋白来标记MVD.[结果]A组病例中的VEGF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及MVD值明显高于B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MVD与VEGF呈正相关(r=0.6352).[结论]提示VEGF在乳腺癌血管生成及促进乳腺癌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MVD值可能有助于判断乳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8例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病灶纵横比、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血流分级、肿块内彩色像素百分比(color pixel density,CPD)、最高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腋窝淋巴结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共15项指标,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8例患者中病灶纵横比>1者75例(69.4%),微钙化57例(52.8%),病灶内血流分级Ⅱ~Ⅲ级57例(52.8%),CPD≥10%者48例(44.4%),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者51例(47.2%),淋巴结纵横比<1.5者59例(5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项参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边界、回声分布、最高血流速、阻力指数等9项参数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D、淋巴结纵横比及微钙化为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337、3.754、3.033,95% CI分别为4.537 - 58.826、1.269- 11.108、1.040 - 8.840.结论 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部分参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肿瘤血管生成的标志,采用免疫组化法抗VIII因子相关抗原(抗FVIII-RAg)、CD31、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乳腺癌肿块的微血管密度。研究乳腺  相似文献   

5.
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乳腺癌患者原发肿块的位置、最大径、内部微钙化、肿块内部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Ⅲ级),以及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点,以术后病理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为金标准,应用ROC曲线评价肿物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9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43.5%(40/92),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0%(34/40);淋巴结阴性率56.5%(52/92),超声诊断符合为96.2%(50/52)。原发肿块的最大径、内部微钙化、肿块内血流分布类型及腋窝淋巴结纵横比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发生,为临床TNM分期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5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对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病理证实的39例转移淋巴结形态更接近圆形,多呈融合状态。血流信号多位于周边,并随淋巴结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较单发性血流丰富。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检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超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寻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相关因素,建立超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方法 利用乳腺和腋窝超声观察227 例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超声相关因素,将这些因素引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ROC 曲线下面积及准确度等评价指标.结果 肿瘤大小、肿瘤边界、肿瘤血流分级、超声检出淋巴结数目、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血流分型和淋巴结纵横比是影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显示肿瘤大小≥2 cm、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淋巴结血流Ⅲ型和较小的淋巴结纵横比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模型ROC 曲线下面积为0.847,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3%、85.9%、68.2%、81.9%和74.4%,较单因素回归模型在没有明显降低敏感度基础上显著提高了特异度,避免了过多假阴性出现.结论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腋窝淋巴结和乳腺癌原发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探讨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及其乳腺原发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资料,观察腋窝淋巴结及乳腺原发灶的大小、形态、纵横比、淋巴结皮质厚度、血流分级、造影灌注顺序、增强模式、径线扩大、周边放射状血管增强及造影各参数等。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上述指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淋巴结血流分级、淋巴结周边声晕、淋巴结灌注顺序、淋巴结增强方式、淋巴结径线扩大、淋巴结边缘增强及乳腺癌原发灶相对曲线下面积差等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增强方式、造影后淋巴结径线扩大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腋窝淋巴结的CEUS指标可准确预测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宫颈癌患者能量多普勒血管指数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能量多普勒血管指数(power Doppler yascularity index,PDVI)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阴道能量多普勒超声对41例早期宫颈癌(IB~IIA期)病灶内的血流进行观测,记录血流阻力指数(RI),并通过计算机Viscual c^++编程对图像进行后期分析获得PDVI(PDVI=肿块内彩色像素值/肿块总像素值)。分析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进一步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DVI在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 ①PDVI在不同的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有无血管内癌栓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大小与PDVI呈正相关(r=0.54,P〈0.01);②不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组织分化、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血管内癌栓之间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块大小与RI呈负相关(r=-0.32,P〈0.05);③ROC曲线显示,PDVI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值为14%,其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75%,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 早期宫颈癌患者PDVI值测定的价值优于RI,且有助于预测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计数与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有文献认为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计数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参考指标〔1,2〕,并认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计数比单纯测定一些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更有意义。但是也有不同意见 ,为此我们收集近10年来我院资料完整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45例 ,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按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两组 ,转移组 2 2例 ,无转移组 2 3例。全部病例均重新切片作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P法 )。1.2 …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肿块、腋窝淋巴结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乳腺癌患者151个原发肿块(66个伴淋巴结转移,85个未转移)及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用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声像图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超声征象和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对乳腺癌中提示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征象与有转移的腋窝淋巴结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最大直径、血流分级及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X~2=37.939、13.153、69.128,OR=6.632、3.714、35.442,P均<0.01),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01、0.690、0.673),能较准确地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最大直径、血流分级与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有较好相关性(X2=40.132、33.128,P均<0.01).肿块距体表距离以及间质纤维结构改变等征象对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提示作用.结论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乳腺癌超声征象能为术前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联合应用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转移组48例,反应组57例。对检出的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比较转移组与反应组超声及SWE多参数指标。对可疑的腋窝淋巴结进行超声引导下FNA细胞学检查,评价常规超声、SWE、FNA及三者联合对TNBC腋窝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组淋巴结长径(L)/短径(S)比值(L/S)≤2、形态不规则、淋巴门缺失以及未见淋巴门型血流分布的患者比例多于反应组,杨氏模量(YM)平均值高于反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WE对TNBC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的诊断敏感性(87.50%)高于常规超声(79.17%)及FNA(75.00%);而FNA诊断TNBC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的特异性(94.74%)高于SWE(82.46%)和常规超声(70.18%)。三者联合诊断拟合方程为Logit(P)=-5.301+5.860×FNA阳性+2.259×L/S≤2+1.326×形态不规则+4.081×淋巴门缺失+2.729×未见淋巴门型血流+0.121×YM平均值。三者联合的敏感性为97.92%,高于常规超声、SWE及FNA,特异性为87.72%,稍低于FNA,但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及SWE。结论:常规超声、SWE与腋窝淋巴结FNA联合提高了诊断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乳腺X线图像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X线图像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病理证实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X线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并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分析患者的X线头尾位图像纹理特征,应用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方法测定均值、标准偏差、偏度、峰度、方差、能量、熵、自相关、惯量、逆差距和反差等11个纹理参数。结果 171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96例,非转移组75例。X线检出腋窝淋巴结阴性119例,阳性52例,其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96%(47/96)和93.33%(70/75)。X线图像纹理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能量、熵、逆差距、自相关值均高于非转移组,惯量、反差值均低于非转移组(P均< 0.05);其余纹理特征参数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纹理参数值能量、熵、惯量、逆差距、自相关和反差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10、0.610、0.374、0.599、0.612和0.421(P均< 0.05)。乳腺X线检查、纹理特征及X线联合纹理特征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11、0.676和0.787(P均< 0.05);纹理特征、乳腺X线联合纹理特征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62.5%和64.6%,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2.7%。结论 乳腺X线图像纹理参数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且乳腺X线联合纹理特征可提高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素(TSP)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标本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SP1和TSP2mRNA表达,并采用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正常组织TSP1mRNA阳性率为80.0%,TSP2mRNA阳性率为90.0%;癌组织TSP1mRNA阳性率为45.0%,TSP2mRNA阳性率为47.5%,二者表达组MVD(25.4±11.7vs23.9±16.4)低于不表达组(43.6±10.4vs45.1±11.9),M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和2.64,P均<0.05),二者同时表达者MVD更低于同时不表达者(P<0.01),TSP1mRNA和TSP2mRNA阳性表达率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显著低于未发生转移的病例(χ2=9.42,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TSPmRNA表达可降低MVD和抑制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PTC患者的术前超声征象进行分析,其中4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94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对照组.对超声征象与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以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以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PTC原发灶的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内微钙化、颈部淋巴结内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 =45.21、48.78、57.81,OR=32.49、50.73、246.60,P均<0.05),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7、0.56、0.64,P均<0.01).结论 PTC原发灶内微钙化和颈部淋巴结囊变坏死、钙化对术前预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C/VEGFR-3)、淋巴管密度(LVD)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为抗淋巴管形成、进而为抗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3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的原发灶的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及LVD。结果83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者36例(43.3%),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54.6%(24/4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0.8%(12/39),(P<0.05);在VEGF-C表达阳性组、阴性组中LVD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VEGF-C表达可能促进肿瘤内淋巴管的生成;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VEGF-C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特征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6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收集其甲状腺癌结节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得出其相关因素并予以不同评分.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微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肿瘤位于上极及肿瘤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25%的肿瘤周长发生率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超声积分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分为分界值,其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超声积分≥2.5时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