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相似文献   

2.
小议《伤寒论》治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既是一个病证,又是一种临床症状。《伤寒论》中的呕吐,则多指临床症状而言,包括呕逆、干呕、气逆欲吐、食谷欲吐、吐、喜呕、呕不止、食入即吐、得食而呕等多种证候表现。论中对呕吐有30多条原文论及,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在临床辨治呕吐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呕吐的病机,统而言之,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任何病变,无论外感,抑或内伤,只要有损于胃,引起胃失和降,皆可以出现呕吐。《伤寒论》中引起呕吐的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证——风寒犯胃;(2)里热——热扰胸膈,胃虚热扰,胆热…  相似文献   

3.
在《伤寒论》中共有六十三条条文涉及到呕吐。有关呕吐的证候虽有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在证型分型上又有寒热虚实之异,但其病机均是胃气上逆所致。现将《伤寒论》中之呕吐的辨治及有关认识浅谈如下。一、呕吐的辨治(一)寒呕1.太阳表证之呕。太阳中风证,因肺气不利、胃气不降、营卫不和故见发热恶风,鼻呜干呕,脉浮缓等症,宜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使表解而呕止。若“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而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论述呕逆证者 ,全书不下 70余条 ,约占全部条文的五分之一。如呕、吐、哕 (干呕 ) ,或欲呕、自欲呕、颇欲呕、吐蛔、呕不止、微呕、朝食暮呕等 ,又如鼻鸣干呕、水入则呕、心烦喜呕、胸胁满而呕、腹满而呕、心下温温欲呕、与水则哕、既吐且利、食则吐蛔等。从中可以看出 ,《伤寒论》之呕逆主要指呕、吐和哕症 ,以声独出为干呕 (哕 )。其言吐者 ,呕吐物中有食物、涎沫、痰液、酸水、黄水、蛔虫等。本文拟讨论《伤寒论》中辨呕逆的临床意义。1 作为诊断的依据呕逆作为一种症状 ,出现在多个症候群中。观察呕逆证的存在与否及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5.
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见表1。 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  相似文献   

6.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7.
旋复代赭汤止呕作用实验研究邱明义,俞良栋,曹远礼,李波旋复代赭汤是《伤寒论》中和胃化痰降逆之剂,用于噫气不除之症。临床上引伸用治呕吐症,疗效亦甚佳。为了验证该方和胃降逆止呕之功,特对该方的止呕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湖北中医学院4300611实验材料药物...  相似文献   

8.
呕吐既是症状又是病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凡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上两者常常并见,故合称为呕吐。本文试将仲景《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关于呕吐的治法,归纳为以下十二种。现分述如下: 一、温中法本法为寒性呕吐而设。多由误用汗、下耗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导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同样具有良好疗效。原书中对半夏泻心汤的症状表述较为简略,《伤寒论》中讲“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只是讲了心下痞的症状,《金匮要略》又添出“呕而肠呜”二症。呕吐、肠呜、心下痞,当有虚实之别,所以单据以上3症,就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则证据不足。此3症只是典型主症,要辨寒热,还需结合兼症来辨别。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对呕吐一症论述颇详,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证诸条文俱可见到,计76条,约占全部条文的20%。其中单言“吐”者38条,单言“呕”者29条,言“干呕”者9条。有关呕吐的治则约为十四则之多。故呕吐一症在《伤寒论》中据重要位置。纵观论治部分,其理法方药堪称严谨中的,煎服法亦独具匠心,确有深研的价值。因“呕”、“吐”和“干呕”总的病机均为胃气上逆,治疗原则皆不离和胃降逆,其各具体治法亦大致雷同,故而本文对三者的施治放在一起分析,将其酌拟为以下诸法:一、辛温解表法为治太阳病呕吐之主法,适用于风寒袭表、内干于胃者。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2.
梅和平 《光明中医》2008,23(11):1775-1775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功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病机特点为肝寒犯胃,主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或吐利,以及厥阴肝逆之头痛等症。余在临床运用,颇收佳效,兹举案例三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危急重证在是书中无处不现。现将笔者研习经典所得简述如次,以求正于同道。l广猎急症学内容参照《现代急诊内科学》(陈国伟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页)所列急诊症状,《伤寒论》397条原文,涉及危急重症者多达300余条,近全书SO%。论发热有龛龛发热、蒸蒸发热、目前期热、往来寒热;论喘有咳喘、喘满、喘冒、息高;论呕吐有呕逆、于呕、气逆欲呕、食谷欲呕、心烦喜呕、水入即吐、食入即吐、吐蛔、朝食暮吐;论下利有下利脓血、下利情谷、泄利下重、利遂不止;论发黄有一身…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两书对“治呕”都有详细论述,在《金匮要略》中确立了治呕主方——小半夏汤,并根据呕吐的性质(寒热)、先后、主次以及病源、病位的不同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了十多个不同的方剂,主治各种类型之呕吐。  相似文献   

15.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此症早在《伤寒论》中就已经提到。《伤寒论》第 96条云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 ,没有太大分歧。惟有往来寒热一症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成无己认为 :“邪在表则寒 ,邪在里则热 ,今邪在半表半里 ,未有定处 ,是以寒热往来也。”(《注解伤寒论·卷三》)陈尧道对此症的解释为“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外与阳争而…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重要的代表方之一。为历代医家及当今临床医生者所推崇。在《伤寒论》中仲景针对是指病传少阳,邪入半表半里而设。《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痫,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主证后的或症中就有其咳嗽为证候表现,说明本方可用于治疗咳嗽。什么样的咳嗽可能用小柴胡汤,其疗效机理何如,本文将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全书于六十五条中记述了呕吐证治的内容。呕者,声物俱出;吐者,有物无声。二者既然表现不同,其病理亦必然有异。成无己言其大概云:“伤寒呕有责于热者,有责于寒者;至于吐家悉言虚冷也”。呕吐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不降。然而,导致胃气不降的病因却是复杂的。因此,呕吐一症,貌似平常,但临证要做到辨析详透,用药恰切,却大非易事。  相似文献   

19.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论述了突发呕吐症状的治疗。葛洪以呕处方,症中辨证,综合治疗,对后世中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枳术吴茱萸汤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28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茱萸汤首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所组成,其功效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等症。笔者于2001年至2005年在临床应用加味吴茱萸汤,治疗胃脘寒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28例,在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