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柯根杰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2011,6(2):66-67,77,93
90D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是双凸透镜(图1),检查时是利用裂隙灯较强光源,检查时所获的眼底图像立体感好,可以很清楚地显示视盘小凹,血管变异,黄斑裂孔或囊肿,视网膜裂孔,眼内占位等病变,并且由于检查过程中不接触角膜,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近视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的发展与眼轴的进行性延长密切相关,而眼轴的延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当前近视呈现出低龄化、高度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原因。本文针对高度近视视盘、黄斑、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形态学改变,对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结合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开发智能预测模型以及临床诊断和进一步针对治疗措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5.
訾迎新  金明 《眼科新进展》2019,(12):1197-1200
近视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我国有近6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患者超过8000万。HM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眼底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斜入、颞侧脉络膜萎缩弧、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病理性近视多伴随或者导致黄斑病变、白内障、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与劈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年轻化、高度化,HM眼底病变尤其黄斑病变是东亚国家主要的致盲原因。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文献,就HM眼底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出血原因及其眼底改变特征。方法:对32例(33只眼)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格了眼底形态改变的随访观察,其中9例(9只眼)作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所有患眼至少随访3个月以上,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5.2个月。结果: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为:①出血灶呈类圆形,大小一般不超过1PD,周围无渗出、水肿;②81.8%的单纯型黄斑出血在出血吸收后于原出血的下方可见新的漆样裂纹形成;③部分患眼ICGA可透过因发现呈弱荧光条索的早期漆样裂纹。④出血吸收后视力均有明显增进,绝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可恢复到出血前水平。结论:单纯型高度近高黄斑因的原因是因为新漆样裂纹过程中Bruch膜裂开牵拉其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绝大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LASIK术前高度近视眼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的结果及类型。 方法:对241例屈光度在-6.00~-24.00DS之间准备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外,专门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详细记录其中18例有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的检查结果。 结果:241例受检中,眼底多呈不同程度的豹纹状眼底改变,发生各种视神经、视网膜病变18例,约占被检人数7.5%。其中格子样变性2例(4眼),霜样变性1例(1眼),视网膜铺路石样变性l例(2眼),视网膜色素性变性2例(3眼),单纯视网膜裂孔5例(7眼),不完全性视网膜裂孔3例(3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浅脱离1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术后1例(1眼),视神经萎缩2例(4眼)。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LASIK术前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是必要可行的,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可能。对于相关眼底视网膜变性的患者可密切观察随诊,必要时择期行预防性眼底激光治疗;有视网膜脱离者可及时行手术复位;超高度近视眼可选择晶状体摘除术。另外,通过眼底检查可鉴别和排除高度近视眼合并青光眼等疾患所致的视力下降,使LASIK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双目间接眼底镜下激光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双目间接眼底镜下激光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对44例(48只眼)无法应用裂隙灯激光及眼内激光患者行双目间接眼底镜下激光治疗。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24只眼);视网膜分枝静脉栓塞4眼;Eales病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9眼,在视网膜复位术中采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激光封闭裂孔。结果29眼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控制。19眼视网膜复位术后,随诊6~12个月,视网膜在位,裂孔封闭。结论双目间接眼底镜下激光治疗以其独特的优点,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9.
文峰  吴德正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67-269,I018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及眼底变化特征。方法 对35例(37只眼)眼底有黄斑出血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像和荧光素眼底出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8只眼行靛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表现:(1)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形成导致的黄斑出血(23只眼),ICGA显示的SRNV较FFA清晰;(2)无SRNV的黄斑出血(14只眼),在出血下或边缘有漆样裂纹显露者9只眼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高危因素.受高度近视因素的干扰,早期轻度的青光眼症状,常被误认为视疲劳或近视加重而被忽略.由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症状不明显,就诊时通常已是晚期.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POAG的眼底改变,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改变、视盘周围脉络膜损伤及早期检查方法进展四方面作一综述,为提高高度近视中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视盘旁Zinn-Haller动脉环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198例(396眼)的眼底彩色照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筛选具有Zinn-Haller动脉环的患者并结合视力、屈光度等进行总结.结果 24例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Zinn-Haller环以视盘为中心,位于视盘颞侧视盘边缘至新月形萎缩弧之间.所有患者均未见完整的Zinn-Haller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前期:随着脉络膜背景荧光的出现,即可见视盘颞侧新月形萎缩弧内部出现Zinn-Haller动脉环的显影;动脉期:当视网膜动脉开始出现动脉前锋时,Zinn-Haller环的显影已经完成,其最明显的部分即位于视盘颞侧萎缩弧内,此期可清楚分析Zinn-Haller环与视盘旁血管的位置关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静脉期可见Zinn-Haller环完全显影,其走行形态非规则环形,可见迂曲转角,部分患者甚至呈锯齿状走行.结论 Zinn-Haller环在不同患者中存在解剖位置及形态分布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成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等视神经病变的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58眼)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3月视力≥0.5者45眼(76%),术后6月视力≥0.5者46眼(79%),≥1.0者11眼(19%),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为高度进行性近视眼底病变。术中后囊破裂1例,术后角膜水肿7眼,后囊混浊6眼,随访中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角膜屈光手术相比较,更适合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及超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可植入接触镜(I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77例(140眼)高度近视施行Staar Col-lamer单片式ICL植入。并在术前2周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少数病例在术中施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平均年龄28岁(20-37岁),角膜厚度0.463-0.582 mm,平均0.511 mm,屈光度-20.50D--8.50D,平均-15.50D。随诊观察0.5-2.5年,查视力,测眼压,验光。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全部较术前提高,70眼(50.00%)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0眼(42.86%)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14%)因高度散光(-3.00D)较术前矫正视力低。1眼(0.714%)术后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12眼(8.57%)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用药后均正常,随诊观察0.5-2.5年,视力无回退,眼压,晶状体及角膜内皮情况较术前均无变化。结论 ICL治疗-8.00D--20.00D高度近视效果好,损伤小,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选择-8.00D以上病理性近视患者共80例106眼行FFA检查,根据造影表现结合眼科常规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造影显示视神经乳头出现异常荧光者21眼(19.8%).视网膜出现局灶性窗口样荧光32眼(30.2%),局灶性墨汁样渗漏荧光20眼(18.9%),局灶性荧光遮蔽18眼(17.0%).黄斑区的局灶性荧光遮蔽15眼(14.2%),局灶性荧光渗漏12眼(11.3%).视网膜血管的异常荧光共10眼(9.4%).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25眼(23.6%),发生在黄斑区、后极部和周边部,呈单一或多发病灶.结论: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脉络膜呈现复杂多样的病变特征,尤其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多发危害大,FFA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梁日雄  周炜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1941-1944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有晶状体的近视眼,是在保留原有晶状体的情况下,在虹膜和晶状体之间植入人工晶状体。它可矫正高度近视,并保留了眼的调节力。手术具有可逆性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我们就其发展史、病例选择、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对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眼底病科2014-01/2015-09收集的62例104眼,均符合FFA及OCT分型的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特点。
  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FFA分型、OCT分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99,P<0.001);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OCT分型中,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厚度测定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分型越高,患者的BCVA越低,中心凹厚度、屈光度值越小,眼轴长度越长。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 FFA 分型中,患者的BCVA、屈光度、眼轴长度测定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分型越高,患者的屈光度、BCVA值越小,眼轴长度越长;FFA分型患者的中心凹厚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OCT、FFA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同时二者联合应用对进一步诊断疾病性质有积极作用,对于患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9例(169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年龄26~75(平均49.4±10.4)岁,术前裸眼视力<0.1,0.1~0.3的分别为159眼(94.1%),10眼(5.9%),矫正视力<0.1,0.1~0.3,0.3~0.5,0.5~1.0的分别为24眼(14.2%),59眼(34.9%),50眼(29.6%),36眼(21.3%),等效球镜度数-7.63~-31.00D,平均为(-16.48±7·87)D。术前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26眼。术后随访0.5~2a。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1,0.1~0.3,0.3~0.5,0.5~1.0分别为11眼(6.5%),62眼(36.7%),48眼(28.4%),48眼(28.4%),矫正视力<0.1,0.1~0.3,0.3~0.5,0.5~1.0分别为4眼(2.4%),31眼(18.3%),28眼(16.6%),106眼(62.7%)。等效球镜度数 0.50~-5.00D,平均为(-2.89±1.23)D。术中后囊膜破裂4眼,一过性角膜水肿13眼,随访期间视网膜脱离2眼,对术后屈光状态不满意4例7眼。结论:高度近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安全、有效,但要注意避免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屈光状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8例(60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或等于术前最好矫正视力,术前最好矫正视力≥0.5者28眼(46.67%);术后裸眼视力≥0.5者40眼(66.67%)。术中除1例发生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外,其余均植入囊袋内。术后观察6-18月无角膜水肿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远期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是1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屈光状态稳定,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祁勇军  顾敏  邹玉平  李斌辉 《眼科》2005,14(1):14-16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 31例 (41只眼 )高度近视眼经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平均年龄 (44 2 1± 5 33)岁 ,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指数 / 30cm~ 0 6 ,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 (- 15 5 4± 4 13)D ,平均眼轴长度为 (2 8 4 5± 5 13)mm ,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 7 0~ 14 5 )D。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 31只眼(75 6 % ) ,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 0 5者 18只眼 (43 9% )。术后屈光度平均值为 (- 1 85± 1 32 )D ,37只眼 (90 2 % )在设计预矫屈光度± 1D内 ,39只眼 (95 1% )在预矫屈光度± 2D内。术后 6~ 2 4个月 (平均 15个月 )随访期中 ,5只眼 (12 2 % )发生后囊膜混浊。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其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