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间歇性清洁导尿的应用和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所采用的不同导尿方式和配合措施,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留置尿管导尿;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方式配合辅助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尿功能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尿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及相应辅助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尿路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路感染所引起的尿毒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探讨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脊髓损伤患者分别施行留置导尿术与间歇导尿术,于分组时、间歇导尿15d、间歇导尿30d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间歇导尿15、30d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相比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2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并在导尿前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26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经间歇导尿,训练膀胱功能,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有效率达92%;16例患者经20~30d间歇导尿,残余尿量〈80ml,予以终止导尿,78%患者中段尿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2011年6月-2013年8月接受过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导尿处理,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处理及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重置尿管例数、发生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的例数。结果试验组重置尿管、发生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尽早的恢复自行排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多以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此类病理反应,避免患者膀胱输尿管反流,引发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等危险病症,危害其身心健康.临床最有效且安全性最高的干预手段是排空患者膀胱.基于此,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本研究现总...  相似文献   

6.
董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59-66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间歇性清洁导尿的护理方法,从而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8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的护理方法,并进行回顾性地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100mL,12例残余尿量<30mL;63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5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效果可靠,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疗效。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4周,疗效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尿中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进行评定。结果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3.3%。结论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从而减少尿路感染与防止肾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护理。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制订饮水计划,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制订个性化间歇性导尿方案。结果通过间歇性导尿,患者膀胱功能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且残余尿量降至100 mL以下。结论间歇性导尿是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膀胱护理最安全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残余尿量调整导尿次数。结果 28例患者经过间歇导尿,排尿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间歇导尿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保护了肾脏功能,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20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制定好饮水计划及导尿时间表,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100mL;16例形成反射性膀胱,12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仅2013年6~11月本院就有约50%的产妇接受了剖宫产手术。剖宫产术术前需常规禁食、禁饮、备皮、留置导尿管等。其中很多产妇对留置导尿管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尿道口存在异物感,且易引起尿路感染等。针对该情况,我们采用间歇性导尿以为剖宫产手术产妇进行导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间歇性排尿训练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2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尿管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间歇性排尿训练治疗方法。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11例(42.3%),无效15例(57.7%),尿路感染19例(73.1%);观察组有效24例(92.3%),无效2例(7.7%),尿路感染10例(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排尿训练有利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排尿功能障碍是康复医学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脊髓损伤后受损的平面以下感知功能、反射功能、运动功能、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均发生一系列的障碍[1]。尤其是在脊髓损伤早期因膀胱可完全丧失神经支配,引起膀胱内尿液潴留,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残余尿而产生尿流不止,所以一般在脊髓损伤后两周内要给与患者留置导尿。脊髓损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排尿障碍,患者大多数都需要留置导尿管。但是长期的留置尿管不仅增加了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及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脊髓损伤康复阶段的主要护  相似文献   

15.
留置导尿术与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泌尿系感染一直被认为是难题,导尿管作为异物,给细菌进入泌尿系打开通道,细菌通过尿管逆行进入到膀胱以上的器官。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3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实施间歇性导尿,而对照组在患者每次间歇性导尿之前先予以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容量测定,若尿量<300 m L暂不予以间歇性导尿,适当推迟导尿时机,若尿量>300 m L立即给予间歇性导尿,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减轻因频繁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导尿困难的处理体会。方法回顾统计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35例导尿困难的原因及处理经过。结果导尿困难发生原因中:16例前列腺增生,10例尿道括约肌痉挛,5例生殖道异常,3例膀胱结石,1例医源性尿道损伤。所有导尿困难病例均通过改良导尿方法、应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剂法、重新找尿道口、更换导尿管、尿管内撑金属芯等方法处理而成功。结论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遇到导尿困难的病例,都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处理策略可确保导尿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rede法排尿、间隙导尿与持续导尿对继发尿路感染和远期尿道功能的影响。方法113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分别采用Crede法排尿、间隙导尿和留置导尿,定期尿液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导尿时间达4~6个月后配合膀胱尿路造影(VCUG)及尿流动力学检查观测尿液返流情况、膀胱颈形态变化和尿道功能指标。结果Crede法排尿组、间隙导尿组和留置导尿组其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6%、29.7%、和35.1%,尿液返流率分剐为17.9%、32.4%和4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VCUG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持续导尿较Crede法排尿及间隙自家导尿明显损害膀胱颈形态和远期尿道功能。结论对丧失自主排尿功能但无严重意识障碍者尽可能减少留置导尿的应用范围和时间,间隙导尿尚不能有效防止尿液返流,采用Crede法排尿对控制尿路感染、维护和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86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并在实施后第15d、30 d、120d对导尿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 泌尿结石、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泌尿系感染在间歇性导尿前与导尿后第15d、30 d、12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随着导尿时间的增加,泌尿结石、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疼痛的发生率增加;护理人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指导患者配合排尿意识训练、腹肌、膀胱逼尿肌、盆底肌肉群训练,科学配合饮水计划,提高依从性,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尽量缩短间歇性导尿的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间歇性导尿术能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实用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胡琼丹  汪澄 《安徽医药》2017,21(12):2314-2317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降低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合并尿潴留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保留导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下降,QOL得到明显提高(P<0.001).观察组以上各项与对照组8周后相应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降低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重建自主排尿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