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因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15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8),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凝血指标来诊断DVT。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8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8.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出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的发生率分别为7.69%、3.85%,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使用时间点在预防截石位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采用截石体位进行手术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MWH使用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患者共计134例,随机分为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组(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预防组(实验组).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DVT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分析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抗凝预防四肢骨折血栓形成及对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影响。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均能较好的预防四肢骨折患者血栓形成,降低血清sVCAM-1、HMGB1水平而促进患者康复,低分子肝素钙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能降低微血管通透性血...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48例不同原因引起的DVT患者,治疗2周后采用GE Logic9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查再通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变化情况。结果:48例患者治愈30例,有效15例, 1例治疗1周内患肢进行性加重转行静脉切开取栓,其余2例未通,但有侧支循环建立,并遗留不同程度后综合征。经治患者大小腿患、健肢周径差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总有效率为93.8%。结论:用小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DVT既可减少溶栓药物剂量、又可减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是治疗DVT的安全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例 (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游红林  胡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9):1538-154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35例)、B组(37例)、C组(38例).A组术后第1d使用华法林预防DVT,B组患者术后1d采用物理方法预防DVT,C组术前12h采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比较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术前、术后7天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术后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相对比C组好转更显著(P<0.05).术后7天三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D-二聚体均有显著下降,C组患者指标更低,组间、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影响较小,降低了患者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6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采用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按照术后预防DVT所采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情况、DVT发生率、皮下瘀斑情况、血小板数值、凝血功能、D-二聚体。结果术后2组患者引流量、切口愈合情况、皮下瘀斑情况、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10 d 2组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 d 2组患者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显著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可以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从基因水平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将150只SD大鼠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 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再将造模后5天有血栓形成的大鼠,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低分子肝素和生理盐水进行干预,第一次干预后3h,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股静脉血管及其主要属支,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运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倍数变化分析筛查出差异性表达基因,进一步行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血栓消退率较高(x2=4.698,P<0.05);有1229个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该基因主要参与了MAKP、Ca2 、细胞因子及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参与MAPK通路的始动基因如IL1、TGF、FGF及其受体,末端效应基因如c-Junn、ur77、p53等均呈现上调。低分子肝素可调控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并影响血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剖宫产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机械措施干预,治疗组在机械措施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D-二聚体)PLT及产后出血量、DVT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FIB、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APTT、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改善高危产妇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DVT发生率,且并不增加产后出血风险,治疗安全、有效,不影响母乳喂养,适于在临床工作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机械性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效果。结果321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31%。结论采用机械和药物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间窗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同时间窗脑梗塞治疗的效果及副反应,提供较有利的治疗时间窗,对70例不同时间窗的脑梗塞患者分组(6h内,6-24h及24-48h)后分别设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并观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窗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疗效明显,24h内3更为显著,对出凝血指标等影响不大,对GPT及血小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制剂早期应用于缺血性卒中效果肯定,副作用小,使用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LMWH)、阿司匹林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及相关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08年l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6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阿司匹林+黄芪注射液。比较治疗前后尿蛋白、血浆D-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功能、脐血流S/D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尿蛋白总量减少、血浆D-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脐血流S/D明显降低。结论黄芪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比较溶血栓和抗凝治疗对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组8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施以低分子肝素钠腹壁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照组7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现血栓才给以尿激酶和肝素钠、华法林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仅为3例,对照组为1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可以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中国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为利伐沙班,但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良好预防效果,但对于能否将其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规用药至今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324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于置换后12 h,分别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干预治疗14 d。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 结果与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 < 0.05),隐性失血量及切口并发症率升高(P < 0.05)。与低分子肝素相比,阿司匹林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隐性失血量、切口并发症率、下肢肿胀率和皮下瘀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拥有较强抗凝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高。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阿司匹林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抗凝治疗的一部分,安全有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归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120例,所有患者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下肢是否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并观察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PLT、APTT、PT、TG、FIB、CHOL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是否能够明显减少DVT数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曲张的传统剥脱术和激光治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双侧)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一组行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手术,另一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激光治疗组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静脉剥脱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及其引起的肺栓塞是我国烧伤专科医护人员相对忽视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其“极少发生”而疏于防范,在烧伤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认为某些患者的猝死是由于“严重吸入性损伤”气道突然堵塞(尤其是使用翻身床翻身的患者)、脂肪乳输注不当、对重症烧伤患者护理不到位等引起,事实上,在这些猝死的患者中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是由于致命性的肺血栓栓塞引起的,有些患者的深静脉血栓(DVT)由于同时合并下肢烧伤而“认为肢体肿胀系创面引起”,从而遗漏了DVT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烧伤临床所诊断的DVT/PTE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近年来现代临床医学发现,DVT的发生率远较既往的“认为”要大,因此越来越重视DVT的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外科患者,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制定了外科患者DVT防治指南,烧伤专业虽系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有其特殊性,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致的烧伤后DVT防治指南。我国烧伤专科医生对烧伤患者尤其是下肢烧伤、大面积烧伤患者普遍没有采取DVT/PTE的预防,但在美国,2005年有71个烧伤中心参与的一项调查发现,有75%的烧伤中心常规对烧伤患者进行DVT预防,预防措施包括持续使用压迫器(装置)、皮下注射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静滴肝素,因此通过此文,希望能够提醒广大烧伤专科医护人员,要重视DVT/PTE的防治,同时也呼吁大家能够开展烧伤后DVT/PTE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无有关DVT的循证医学的Ⅰ类证据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