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固定假体时骨水泥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大。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和止血带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骨性关节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置换时分别应用止血带和不用止血带。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来观察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和止血带对置换中凝血功能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骨水泥置入后60,120 min,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值缩短(P < 0.05),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注入骨水泥后增多(P < 0.05),其中止血带组的变化更为明显,两组患者在180 min时基本恢复正常,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在骨水泥注入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另外,所监测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数值在注入骨水泥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内。相比非止血带组,止血带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增多(P < 0.05)。说明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应用后可以使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止血带可加重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背景:亲体供肝移植后由于止血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可出现出血及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具体变化规律如何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亲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止血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抽取44例亲体肝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7d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动态变化。以32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移植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P0.01);移植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仍异常于正常值(P0.01)。结果提示亲体肝移植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恢复是相对较快的,而纤溶因子的恢复则较为迟缓,纤溶功能亢进,是肝脏移植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移植后凝血与止血功能的监测,是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冠心病(CHD)患者常有凝血、纤溶反应异常,而不同类型的CHD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并不相同。本文采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检测指标,对107例不同类型CHD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4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组26例,非活动组20例;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实验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果:SLE组D-D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活动组ESR、CRP、D-D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0.01),而FD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SLE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SLE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肝病患者因肝细胞的严重损害,致使肝脏功能减退,全身各系统受损,凝血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本文报道48例重症肝病(包括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在骨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但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报道不多。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过程中充填骨水泥对患者凝血功能。方法:对65例ASAⅡ-Ⅲ级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38例,37例股骨头坏死,术中髓腔扩髓完成后,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min,注入骨水泥后30min,1,2及3h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4项指标在注入骨水泥后30min、1,2h与注入骨水泥前30min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各时间点与注人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消除,24h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说明人工关节置换中充填骨水泥后3h可致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等血栓前状态(PTS)检测指标的意义。方法:对78例CKD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组的vWF、DD和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KD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P<0.05),vWF、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体积(PCT)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常规检测vWF、DD、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指标,对CKD患者PTS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患者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达及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对40例OSAS患者治疗前及CPAP治疗30日后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B2(TXB2)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了监测,并与37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比较。OSAS患者治疗前PAF、TXB2、FIB均明显高于CPAP治疗后及对照组(P〈0.01),PT、APTT明显低于CPAP治疗后及对照组(P〈0.01),且经CPAP治疗30日后,上述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OSAS患者体内多存在血小板活化、表达异常及高凝状态,CPAP治疗可有效地降低PAF、TXB2水平,纠正凝血功能的异常,对减轻OSAS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高凝状态与核因子-κB通路的活化及新风胶囊(XFC)对其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等分为XFC组(3粒/次,每日3次)和来氟米特(LEF)组(1片/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IL-10、IL-6、IL-17、Act1、p50、p65、IκB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CCP水平,采用日本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采用日本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采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仪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中D-D、FBG、PLT明显升高,APTT、TT缩短,IL-10、PAF-AH的表达明显降低,IL-6、IL-17、Act1、p50、p65、IκBα、PAF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XFC组D-D、FBG、PLT、IL-6、IL-17、Act1、p65、PAF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及PAF/PAF-AH与细胞因子、NF-κB通路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等呈明显相关性。结论 XFC可能通过降低RA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并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改善其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与汉族患者中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多态性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PE患者100例,其中哈族50例,汉族50例;对照组哈族50例,汉族5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PT基因G20210A及FVL基因G1691A多态性,分析PT基因G20210A及FVL基因G1691A多态性与PE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哈萨克族与汉族患者中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多态性与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子痫前期患者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P=0.001,OR=1.599,95%CI:1.383-1.849)、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P=0.001,OR=2.502,95%CI:1.457-4.298)。凝血酶时间(P=0.012,OR=1.087,95%CI:1.035-1.14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29,OR=1.386,95%CI:0.184-0.813)、D-二聚体(P=0.031)。凝血酶原时间(P=0.133)、纤维蛋白原(P=0.21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0.327)、血小板压积((P=0.668)。血小板计数(P=0.031,OR=1.699,95%CI:1.181-2.743);血小板平均体积(P=0.001,OR=1.931,95%CI:1.717-2.426);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0.001,OR=2.679,95%CI:2.112-3.142)。结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凝血因子V基因G1691A、是哈萨克族P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是哈萨克族P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小板压积;与哈萨克族子痫前期间无明显关系。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是哈萨克族子痫前期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六项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观察常规治疗前后结核组患者血气分析、凝血六项等指标水平变化。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照。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临床治疗中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3.
林粤 《医学信息》2005,18(6):672-673
患者骨折后,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可导致凝血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检测了60例住院治疗的骨折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 R),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其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失衡,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及纤维蛋白溶解降低,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本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旨在为不同类型对冠心病分析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发期和缓解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双缩尿法分别测定 42例COPD急发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与30例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OPD急发期患者的P-选择素、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1),缓解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功能亢进在COP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有凝血、纤溶异常,许多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也与之相关。为进一步认识凝血、纤溶指标在SLE患者中的变化,本文对SLE患者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及药物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活酶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五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检测3C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水平。正常对照组20人。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治疗前跟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组PT、APTT较短,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D-二聚体稍有增加;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D-二聚体含量大幅增加(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后,使高凝变为低凝,激活纤溶系统,从而栓予溶解及血管再通。凝血和纤溶系统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观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对诊断及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初发、缓解、复发时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组30名和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病例分析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和缓解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时间( 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它们与肺癌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肺癌患者初发组和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以上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凝血指标可以作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指标,评估病情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机体凝血增强、纤溶降低,可能预警血栓形成。相关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异常成为临床上分析血栓性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在深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的应用中获益。这些指标能反映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高凝、纤溶状态,相较于常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的变化,出现更早、更灵敏,因而对血栓形成的警示更及时,遗漏更少。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丹参注射液抗脂多糖诱导的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 用LPS诱导兔DIC模型。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全自动血浆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血尿素氮(BUN);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的拮抗作用。结果: 兔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观察到:APTT和PT显著延长;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少;ALT和BUN显著升高;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明显降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后,APTT和PT的延长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均明显恢复;ALT和BUN显著下降;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显著改善。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有良好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